

格律诗基础知识

张继虎老师


格律诗基础知识
南北朝时期南朝诗人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四声,创立了“平上去入”的四声学说,为格律诗的形成准备了必要的条件。经过南北朝阶段的萌芽酝酿,隋代的发展,唐初形成了格律诗。它有别于以前的一切诗体,故亦称近体诗或今体诗。
一、什么是格律诗
格即格式,律即音律,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音律要求写成的诗叫格律诗。
二、格律诗的种类
(一)绝句:五绝、七绝;
(二)律诗:五律、七律、排律(长律)。
三、格律诗三要素
(一)押韵:韵押一书(取一本韵书),韵押一部,韵押偶句,一韵到底。今古韵双轨制,倡今知古。古韵为《平水韵》,今韵为《中华新韵》《中华通韵》
(二)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此口诀第二句基本上是铁律,然第一句的运用是有条件的,不能机械照搬)。当句二四六字平仄要交替。每两句为一联,每联两句间二四六字平仄要相对。
(三)对仗:律诗间两联就象两副对联。
四、格律诗的格式

(一)五绝的格式
1、平格(押平声韵)
五绝·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①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②
欲穷千里目,平平平仄仄③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④
释文:太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看尽,那就要凳上更高的一房楼。(既是山水诗,又是哲理诗)。
这是五绝的四种基本句式,“欲”位当平可仄。这四种句式是按照“对粘”规则组合的。什么是对粘规则呢?汉语有二字而节之特点,五绝每句的节奏点在二、四字。所谓对就是每联即一二句、二四句节奏点上平仄要相对(相反);所谓粘就是两联间(二三句)节奏点上平仄要相粘(相同)。
这首诗首句句式为“仄仄平平仄”,第一个节奏点为仄,曰仄起,句末亦为仄,曰仄收,故曰“仄起仄收不入韵”个句式都可以作为首句,按照对粘规则组合而成为新的格式。该诗为五绝1式(①②③④)
五绝2式:首句为平平仄仄平,即平起平收入韵式。类“黄河入海流”句(②④①②)
五绝·闺人赠远 唐·王维
花明绮陌春,平平仄仄平②
柳拂御沟新。仄仄仄平平④
为报辽阳客,仄仄平平仄①
流芳不待人。平平仄仄平②
首句若入韵,则末句句式与其相同。
译文:花明艳丽又是一年春天,翠绿的柳枝飘拂在皇家的护城河。一片清新把春的信息寄往在辽阳戍边的亲人,如花美春似水流年,等你回来我已成迟暮之身。
五绝3式:首句为平平平仄仄,即平起仄收不入韵式。类“欲穷千里目”句(③④①②)
五绝·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平平平仄仄③
日暮掩柴扉。仄仄仄平平④
春草明年绿,平仄平平仄①
王孙归不归。平平平仄平②
第三句春位当仄可平,第四句第一个归位亦当仄可平。
释文:寂寞的秋山秋林,我刚刚送别了一往情深的友人,看他渐行渐远,直到看不见人了。太阳快要落山,孤独的我掩上了柴门,春草明年还会再绿,亲爱的朋友,不知你能否再次光临。
五绝4式:首句为仄仄仄平平,即仄起平收入韵式。类“更上一层楼”句(④②③④)
五绝•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平仄仄平平④
将军夜引弓。平平仄仄平②
平明寻白羽,平平平仄仄③
没在石棱中。仄仄仄平平④
第一句林位当仄可平。
译文:将军走在夜巡的路上,林中黢暗,一阵狂风吹过,好象一只猛虎跃出,将军即挽弓射箭,虎落风停。第二天早上去寻找将军射出的箭,发现它深深地扎入了巨石梭角处。
2、仄格(押仄声韵)
古人写的仄格格律诗较少,尤其是七绝和律诗简直是凤毛麟角。但有人在作这方面之探索。我们对其还是需要了解的。
五绝仄格1式:首句为仄仄平平仄,即仄起仄收入韵式。类“白日依山尽” 句(①③②①)
五绝·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竹篁里,仄仄平平仄①
弹琴复长啸。平平仄平仄③(准律句)
深林人不知,平平平仄平②
明月来相照。平仄平平仄①
第二句当为平平平仄仄,被演变为平平仄平仄,古人称此为准律句。第三句人位当仄可平,第四句明位当仄可平。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呢?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与我相伴。
五绝仄格2式:首句为平平仄仄平,即平起平收不入韵式,类“黄河入海流”句(②③④①)
五绝·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平平仄仄平②
但闻人语响,仄平平仄仄③
返景入深林,仄仄仄平平④
复照青苔上。仄仄平平仄①
第二句但位当平可仄。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即说话的声着。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的青苔上。
仄格诗同样能用四种基本句式按照对粘规则推导岀来。
五绝仄格3、4式(略)

(二)七绝的格式
七绝的四个基本句式:(五绝句式前加上与前两字平仄相反的两个字)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不入韵)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入韵)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不入韵)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入韵)
关于“一三五不论”的口诀前边说过,不能机械套用的,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①不能出现三平尾及三仄尾(三平尾是格律诗大忌,三仄尾要尽可能避免)
②不能出现孤平(韵句后五字除韵脚外单独的一个平声字)
按“一三五不论”的口诀七绝的四种基本句式可灵活演变为:
①中平中仄平平仄
②中仄平平中仄平
③中仄中平平仄仄
④中平中仄仄平平
根据孤平的概念它只可能出现在②句式,若把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成了孤平,这个句子就叫拗句(格律诗中不合常规格律的句子)。出现孤平后即要补救,把第五个字由仄换成平,即三拗五救。
从灵活演变后的句式可看出每句第一字均可平可仄;第三字除②句式外均可平可仄;第五字②句式可平可仄,①句式若灵活即为小拗(可不救)。
七绝1式:首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即平起仄收不入韵式(①②③④)
七绝•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平平仄仄平平仄①
山寺桃花始盛开。平仄平平仄仄平②
常恨春归无觅处,平仄平平平仄仄③
不知转入此中来。仄平仄仄仄平平④
第二句山位当仄可平,第三句常位当仄可平,第四句不位当平可仄。
译文:进入四月,繁花已落尽,可是山上寺庙里的桃花却刚刚绽开。常常感叹春天已逝,再也无处寻找,谁知它悄悄地跑到这里来。
七绝2、3式(略)
七绝4式:首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平起平收入韵式(④②③④)
七绝•畬田词 宋•王偊偁
北山种了种南山,仄平仄仄仄平平④
相助力耕岂有偏。平仄仄平平仄平②
愿得人间皆似我,仄仄平平平仄仄③
也应四海少荒田。仄平仄仄仄平平④
首句北位当平可仄。第二句相位当仄可平,第三字须平用仄即孤平,第五字当仄改平补救,即三拗五救。第四句也位当平可仄。
译文:北山上种完了又去种南山,大家相护帮助丝毫没有偏袒。愿天下人都和我们一样热爱劳动。四海之内肯定不会有荒芜的农田。

(三)五律的格式
五律相当于两首五绝的叠加,每首八句,亦是按对粘规则组合。四种格式的前四句分别对应五绝的四种格式。两句为一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象两副对联。五律和五绝一样,首句可押韵亦可不押,首句不押为正格,首句押韵为别格。偶数句押韵,奇数句不押韵。不押韵的句脚曰白脚,押韵的句脚曰韵脚。节奏形式是两个双节词加一个单音节词,并且单音节词只能出现在句子中间或末尾,即二一二或二二一结构。单音节词不能出现在句子开端,象词和曲的领字一样。
五律定型于初唐。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是律诗的奠基人,律诗开始又叫“沈宋体”。律诗最高成就却在盛唐,最能代表五律成就的是杜甫和王维。
五律1式:首句为仄仄平平仄,即仄起仄收不入韵式。类“白日依山尽”句。
五律•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①
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②
感时花溅泪,仄平平仄仄③
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④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①
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②
白头搔更短,仄平平仄仄③
浑欲不胜簪。平仄仄平平④
(簪:古音读zen阴平)。
句式:①②③④;①②③④是两个五绝1式的叠加。
译文:国土残破山河依然存在,京城春到,但是杂草丛生。感时伤春,看到花开都会流泪,想起亲人,听到鸟叫都会惊心。战火燃烧了三个月,能收到一封家书,比千金都贵重。头上白发越来越稀疏,都不能用发簪把它别紧。
五律2、3式(略)
五律4式:首句为仄仄仄平平,即仄起平收入韵式。类“更上一层楼” 句。
五律•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平仄仄平平④
将军猎渭城。平平仄仄平②
草枯鹰眼疾,仄平平仄仄③
雪尽马蹄轻。仄仄仄平平④
忽过新丰市,仄仄平平仄①
还归细柳营。平平仄仄平②
回看射雕处,平平仄平仄③(看读平,准律句)
千里暮云平。平仄仄平平④
句式:④②③④;①②③④是五绝4式和1式的叠加。④出现了三次。若首句入韵,则一四八句句式相同。
译文:帶风很响的箭,出自强劲的硬弓,将军组织的狩猎,惊动了渭城。干枯的草挡不佳鹰隼的眼睛,冬雪融化了使马蹄更轻快地驰骋。不觉得过了新丰市,归来的队伍进入了军纪严明的细柳营。回头看射落大雁的地方,晚霞盈盈,暮霭沉沉。

(四)七律的格式
七律相当于两首七绝的叠加。四种格式的前四句分别对应七绝的四种格式。首句入韵为正格,首句不入韵为别格。
七律1式(略)
七律2式:首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即仄起平收入韵式。首句后五字平仄类“黄河入海流”句,前边加入与“黄河”平仄相反的两个字而成。是七绝2式后边按对粘规则延续至八句而成。
七律•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平仄平平平仄平②
渚清沙白鸟飞回。仄平平仄仄平平④
无边落木萧萧下,平平仄仄平平仄①
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平平仄仄平②
万里悲秋常作客,仄仄平平平仄仄③
百年多病独登台。仄平平仄仄平平④
艰难苦恨繁霜鬓,平平仄仄平平仄①
潦倒新停浊酒杯。平仄平平仄仄平②
(回:古音huai阳平;杯:古音bei阴平)
句式:②④①②;③④①②是七绝2式和七绝3式的叠加。
明人胡应麟评价这首诗“此章56字。如海底珊瑚,深测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均。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一篇之中字字皆律,一句中,字字皆律。”四联皆对,且甚工稳。讲究节奏变化,首联为223,颔联2221,颈联2212,尾联223。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的节奏须有变化,若雷同则为“相重”,应尽力避免。实在不好调整,首联和尾联务须有不同句式。
译文:秋风萧瑟,秋气逼人,猿鸣声更显得悲哀,秋水清凛,河沙雪白,鸟儿恋巢飞回来了。漫山遍野的树木枯叶纷纷落下,永远流不尽的长江水滚滚而来。独居他乡万里作客,感伤悲凉孤独。秋天的到来,衰老的身驱经常患病,独自登上了高台。艰辛痛苦,国难家我,使我两鬓过早斑白,家境贫寒,无钱赊酒,只能把借酒浇愁的小酒杯轻轻地推开。
七律3、4式(略)
绝句和律诗的平格共16种,再加上仄格就更多了,要记住它是有困难的。实际上这些格式也不需要死记硬背。需要记住的只是那四种基本句式和对粘规则,任何一种格式都可以用四种句式按对粘规则推导出来。
五、格律诗押韵需注意的问题
1、韵脚阴阳平衡,即韵脚中阴平、阳平基本平衡,最起码不能全阴平或全阳平。
2、避免连韵,所谓连韵指相邻的两个韵脚使用了音节完全相同的字,如宏、红,阳、洋,山、珊等,如一定要用,中间加一个韵脚即可。
3、尽可能避免挤韵和撞韵。
①、挤韵即在韵句中出现了夲韵部的字。影响音韵效果。如光芒万丈长,押ang韵,芒、丈即为挤韵。
②、撞韵即白脚和韵脚的韵母相同。[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的照我还”,岸即撞韵。
此二弊既不能因古人有这种现象就完全不顾及,它是清人才定的规矩。又不能把它看成清规戒律,须审慎而灵活。
4、押仄韵须同调,即同上声或同去声。
六、格律诗的结构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曾借林黛玉之口论诗。香菱要黛玉教她作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黛玉所提到的起承转合是格律诗的结构规律。
起者,起始开端也,起的地位很重要,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承者,承接也,承与起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是起的延续、深化,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转者,转折也,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思路上的转换,使诗迭宕起伏,顿生波澜;合者,收合也,是前边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岀,中心明确,有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诱发联想,或让人回味。起承转合在律诗中以联为单位,即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绝句中则分别对应每一句,所以第一句被称为起句,第二句为承句,第三句为转句,第四句句为合句。文无定法,诗亦然。也不是所有的格律诗都是这个模式。也有首联起,颔联颈联承,尾联既转又合的。还有并列式结构,象杜甫的绝句。亦有其他结构形式。

作者简介

张继虎:陕西蒲城人,生于1953年。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省、市楹联学会会员,省散曲学会会员,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副会长。参加全国征联大赛获奖近二十次。获“秦东联坛十强称号”,被聘为县老年大学诗联班教师。作品散见于《中楹报》《中华散曲》《陕西诗词》《秦风》等刊物。

作者: 张继虎
编辑: 黛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