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5年新兵集训队合影。(兰州市甘肃省行政干校。作者前排右二)
旧诗重发,纪念参军五十八周年
作者:吴熙禄
纪念参军三十周年
壮志未酬抚旧照,弹指一挥三十年。
红星五角头上戴,赤旗两面挂领前。
长车呼啸陇海路,高炮怒吼震祁连!
营房数座大漠立,孤月一轮长城悬!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九日,

1968年五连营房留影(祁连山东)
附录: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九日,应战友之约,到莱芜城小聚,纪念入伍三十周年。战友相逢,感慨万千,回来后写了这首诗。
这三十年是我人生的基本部分。在前是年少,在后已是余年了!诗的首句原为“老态龙钟抚旧照”,战友徐立全看后认为我等还未老到如此程度,建议将“老态龙钟”改为“壮志未酬”。我基本赞同,但似乎拔高了我:“志”是有的,但谈不上“壮”;如果将“壮志”理解为“人生激情”,倒也无可非议。于是我勉强改成了现在的样子。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我们莱芜县部分农村青年应征入伍,离开农村走入军营,进驻兰州市空军高炮二十团新兵集训队。我很庆幸,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能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身份响亮!更庆幸的是参军时部队刚改了装,全军上下着装恢复红军时期红五星、红领章的佩戴。“红色的帽徽红领章,红色的战士红思想”的歌声,至今回响在耳际!特别是我等当兵期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全国人民偶像的火红年代,一曲“看见你们格外亲”,激荡全国,我们战士的心中的那份自豪感无以言表!
曾记得我在《陕西日报》社实习时,几次被报社同志请上轿车,借我军装上的帽徽领章的作用,避免途中可能遇到的麻烦。我初上车时并未意识到,车中听报社同志解释,顿悟“自己”身价,解放军的威望在我这个小兵身上也大放异彩!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确实感到骄傲!
三年兵,比起同期战友不足道哉,然却是我一生的奠基!我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即跨入军营,驻扎国防重地。使我这个农村青年甚感荣光;也因随部队东征西“战”,大大丰富了我这个农村孩子的阅历。记得快轮到我连入越作战时,越南战争结束,就差一步未临前线!然临战前的心情还是“享受”过了,这也成了日后闲聊的“资本”。
这是诗的前四句所表达的一部分心迹。当兵光荣的底蕴是解放军的崇高威望!帽徽、领章象征着军魂!
诗的后四句意在展现我防空部队的“派头”和风采!
参军时我们从泰安乘军列沿津浦路南下,至徐州西行直奔兰州!于是才有了“长车呼啸陇海路”一句。诗的第六句“高炮怒吼”并非实战,而是我防空部队在祁连山下的实弹演习 !当然,敌机敢来,揍它绝不含糊!演习立马转为实战!那时只存在瞄准瞄不准的问题,不存在敢打不敢打的顾虑。那是一个无畏强权、不惧豺狼的时代!练兵场上,那晃动祁连、震撼大地的炮声,就是对敌人的警告!
诗的末二句,我由当代边防军人的艰辛,联想到故国历代戎边将士的悲壮!当年我们的营房、阵地就在“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外。大漠之中,从古时军营的帐篷到我等现代军人住的钢架房,军史历历,记录了历代塞外征人的艰辛!部队装备、将士生活条件变了,然报国之心一脉相承!
长城、明月作证!
2002年5月于黄羊山小区
2023年12月重新整理于汶河社区(原金鼎花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