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庄村 我永远难以忘却的记忆
作者:李永合

编者按:
千里迢迢,不舍昼夜。2014年12月27日,经过15天的长途跋涉,一泓清澈的丹江水终于抵达北京团城湖明渠。清亮的江水从闸口奔涌而出,缓缓向北流去……北京人终于喝上丹江水。为了这一国家工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淅川先后有36.7万人抛家别舍,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至此,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19个大中城市约6000万人直接喝上甘甜的丹江水,近一亿人间接受益。
淅川大移民,是移民史上的伟大壮举,为了一曲清水送京津,淅川先后历经三次大移民,有些人先后搬迁了五次六次,四十多万淅川儿女抛家舍业,远离故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淅川移民”。

我的老家淅川县盛湾镇王庄村是全县搬迁村的一个代表村。前几年我从部队探亲回到我心中的家园——我的故乡王庄村,王庄村是我生命的根基和源泉,那里有我成长的足迹;那里有我最深的情感;那里有我心灵的烙印。因为南水北调的工程,导致丹江河水上涨,以至于我们的村庄被淹没的只剩下一个小岛,然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我们村庄全体同意迁徙到南阳唐河县,但遗憾的是搬迁的时候我还身处大西北部队服役,没能来得及再看一眼当时的故乡。 但是我眼前看到的是荒凉破落的村庄,杂草丛生,人烟稀少,虽然准备打造旅游景点,但是完全破坏了我们原来面貌,爷爷奶奶和老父亲的坟墓也被杂草掩盖。

王庄村是位于淅川县盛湾镇东部山区的一个村,它有着六个生产队,人数不到800人。它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青山绿水,美不胜收。一面靠山,三面环水,其水名为长江支流丹江河水,碧波荡漾,“船”流不息。故乡的山川,如画如诗。家乡虽穷,但很美,它或许不是最美的、不是最富裕的那一个,但它在我们心里是独一无二的那一个。

从我有记忆开始,我的家乡王庄村就先后经历了3次迁徙。从我记事起,前两次进行迁徙基本都是姓王的人家搬迁到新疆、湖北、南阳、郑州市,留下来大部分都是姓李大家。然这一次面对国家的大工程,我的家乡又进行了第三次迁徙,而这次的迁移是整体搬迁,抛家舍业,远离故土。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让我的故乡成为了一个富有情怀和充满无穷无尽让人留恋让人回忆的地方。
在我童年的时候,农村有很多树,树下有一片绿荫,那是我的乐土。我很喜欢在春天的时候,到大河边上,找一片蚂蚁草地,躺在上面,吹河风,看天空,感受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我也喜欢爬树,我家有葡萄树、杏树、大槐树,树是我们这里唯一高出房屋的巨物。每当我爬上高高的大树,总有一种视野广阔的愉悦感。透过树木绿色的叶子,我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气息。我对树木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仿佛它们是我的一部分。我对随处可见的各种植物都很感兴趣,它们构成了我重要的生活环境。我特别喜欢听池塘里面青蛙的叫声,特别是在一场大雨后,犹如置身音乐的庙堂。那种惬意和亲切的感觉,我永远也忘不了。

小时候,我家门口有稻场(打谷场)的,那是一片光溜溜的土地,被石磙碾轧得平平整整。稻场是专门用村民们来打麦子(脱粒)以及晾晒它们的。每到夏秋季节,成堆的麦捆被铺在稻场上面。早些年我们用的是牛车,后来我们用拖拉机拖着石磙,一遍又一遍地从麦秆上轧过,然后把秸秆用叉(农具)挑走。把麦子用木锨(农具)聚拢成堆,然后趁有风的时候,用木锨把它们一锨一锨地扬起来,让风把细碎的麦壳吹走,就得到了干净饱满的麦子或稻子。接下来,我们用清洗过的化肥袋子,把粮食装进去,一袋一袋立在那里,很有成就感。起初,我只是想到家乡的稻场多么凉爽,秋天躺在上面看星星是多么惬意。然而当这一切已经一去不复返时,我这才意识到那时的童真是真的无忧无虑,放纵肆意。或许很久以后的某一天,我还会归园田居吧。人的一生,不就是多姿多彩,周而复始吗?
还记得,我家是离学校最近的一家,学生们渴了,到我家喝水;个别孩子饿了,到我家里吃饭;天气突然下雨时,部分学生到我家里躲雨,那时的家里天天充满着欢乐的气氛,热热闹闹。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虽然我们村庄土地少,家里收入少,但是因着三面环水的地理环境,家里如果来客人,我们就会就到河里逮鱼招待客人。我家买不起船和逮鱼的网,逢年过节,我父亲就深更半夜带着我到河里炸鱼,好几次因为炸鱼炮声音大,差点被河上派出所警察给抓住了,可以说儿时的乐趣,无处不有。
虽然村庄的人迁徙走了,房屋拆迁了,但留下的是荒凉土地和永远难以忘却的回忆。
永远忘不了学校操场放露天电影时候场景、忘不了五年小校难忘生活、忘不了放学上山放牛记忆、忘不了我曾在山间奔跑嬉戏、水边嬉笑玩耍、忘不了我曾在田间辛勤劳作农忙中感受的快乐、忘不了曾在村头听祖辈讲述村口与邻里交谈的美好记忆、更是忘不了王庄小学学生娃们集体送我从红庙码头到大西北当兵服役留恋不舍的情景,曾经发表过《记得参军那一天》。

遗憾的是,那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伴随着社会发展的震荡,一道消失在了遥远的过去。我童年的乐土已经彻底改变了它原初的样子。村舍、树木、荒草地、水塘、村中小道……许许多多熟悉的事物,都永久地消失了。

我常常会想,为什么短短几年的时间,一个地方的面貌何以发生这么巨大的改变?遗憾的是那时的我没有很好的摄影器材,没办法定格那些注定要烟消云散的事物。是的,它们永远地消失了,只依稀存在于经历过它们的人的遥远回忆里。无论我身在何处,无论我经历何事,

故乡王庄永远是我心灵的依靠。故乡,是我心中的港湾,是我永远的归宿和安全。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成为何人,无论故乡多么的荒凉,故乡永远是我心中的美好家园。

从此,中国的地图上,再也没有了这个古老的行政村庄;这块地表上,再也看不到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江南乡间画面;再也感受不到你来我往、熙熙攘攘的农村生活气息。
王庄,我难以忘却的记忆,我魂萦梦绕的故乡。

作者简介:
李永合,1968年10月生,1986年10月入伍,河南南阳人,部队团职干部自主择业。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各类文章500余篇。著有散文集《心贴青藏线》。10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国当代散文精选》,《作家前线》签约作家。现在为杭州品尚物业集团公司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