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孤城,原名赵业胜,安徽无为人。现居北京,任《诗刊》社中国诗歌网编辑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曾参加《诗刊》社第12届青春回眸诗会。著有诗集《孤城诗选》《山水宴》等。
孤城最新诗集《山水宴》,日前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收集了孤城多年以来,在故乡、在路上、在沉浸山水的慰藉中写下的长短句,约166首,整理成辑,当成一次专门的小结。倘若在这些文字中,能有幸与您互相发现,彼此心灵深处的山水走势,有所暗合,有所融会,那就是更加美好的缘分。
孤城诗集《山水宴》暨中国当代诗歌山水书写研讨会在巢湖学院举办
11月25日,由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主办,巢湖学院安徽文艺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学重点建设学科承办的孤城新诗集《山水宴》暨中国当代诗歌山水书写研讨会在巢湖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诗人、评论家和巢湖学院师生代表40余人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彭正生教授主持。

孤城是活跃在当代诗坛上的皖籍著名诗人,从事诗歌创作垂三十余年,成就卓然,在全国诗坛具有很大影响;从事诗歌编辑工作,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的教育与传播也做出很大贡献。《山水宴》是其最新诗集,由内蒙古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23年10月出版,出版后迅速受到诗坛和广大诗歌读者的关注。诗集收入作者30余年来的、特别是近十年来的部分山水题材诗作,体现了当代诗歌山水写作的新高度。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是对诗人创作的及时回应。

巢湖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丁俊苗教授,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合肥市作家协会主席洪放为研讨会致开幕辞。丁俊苗代表巢湖学院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学校的区位特征、办学历史、学科专业特色等情况,希望通过举办研讨会,促进和推动学校的文学教育与文学学科的发展。洪放代表安徽省作家协会肯定了巢湖学院为安徽文学现场批评和新时代安徽文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对研讨会的组织筹办表示赞赏,为孤城在故乡山水间举办诗集《山水宴》研讨会表示祝贺。

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嘉宾对《山水宴》和孤城的山水诗创作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讨。洪放用三个“关照”对孤城诗歌进行了概括,即“自然山水的关照”、“天地万物的关照”和“人心的关照”。他认为,孤城诗歌不是一般性的模山范水之作,而是有着深刻的生命感受、悲悯情怀和哲学思考的诗。他写的既是现实生活的山水,更是心灵关照的山水,即是时间和空间意义上的山水,更是内心世界不断努力不断成长的潜藏的山水,而这种强烈的人心关照,让孤城诗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诗人、评论家、《诗歌月刊》副主编(主持工作)何冰凌认为,孤城近年的诗作增添了很多的陌生东西,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但依然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山水盛宴指向的是原乡,指向的是内心。他的诗作调性偏古典,但是他对古典资源的借鉴和使用并不影响他的现代性的思考。孤城的造境能力特别强,在触景生情中有一种超拔的感受力。孤城的诗常有禅思觉悟,让我们体验到一种空无和空无中的活泼生机。此外,孤城还有超凡的语言悟性,善于营造敞开的结构和有意味的形式。

诗人孙启放回顾了与孤城结缘的温暖往事,并总结了自己心目中的“五个孤城”:需要“警惕”的孤城、孤独的孤城、悲天悯人的孤城、意蕴多重的孤城和“小”中见乾坤的孤城,对孤城写作的多方面特色进行了深入辨析。他指出孤城创作有一种“一剑封喉”式的炼字炼句的功夫,这一点也受到与会嘉宾的普遍认同。

诗人、评论家、北京十月文学院副院长陈巨飞分享了自己写过的一篇评论孤城的文章《孤城:持怀疑论者的语言陷阱》中的观点,他指出,孤城诗歌体现出一种深刻的怀疑精神,一种不妥协的精神,但在表面上的冷漠下埋藏着一团火焰,饱含着对世界和生命的悲悯和大爱。在诗歌语言上他有着奇崛的想象力,善于创造“陷阱”,但这陷阱下呈现的不是寒冷肃杀,而是浓浓的柔情。他认为,孤城是一个被低估的诗人。

诗人许敏总结了孤城山水诗作的四个特点:一、有清新的泥土味,有强烈的生活现场,思想和视域的开阔,拓宽了诗的意境。二、讲究章法、句法与字法,凝练精工,清幽探微,呈现出孤城山水诗节制、明澈、宽广的特质。三、山水诗中有丰富的社会图景,是诗人孤城在寻找精神意义上的故乡与本源。四、寓志寄情,冰心玉壶,净化人们在世事扰攘和喧嚣中蒙尘的心灵。

诗人,评论家李商雨认为,孤城三十多年来的写作,承续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山水这个伟大的题材,和深远的抒情传统,并赋予其当代意义。他指出,孤城的诗歌有一种特异的抒情气质,在当代反抒情的语境中,他的写作具有醒目的“标出性”,对于先锋派诗歌的那种观念化的偏至,是一种纠正。而且,他的诗歌的抒情,是直指性命的。这种源自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在孤城通过自身的写作探索和实践,赋予其当代意义以后,也意味着他在认真思考着当代中国新诗在新的抒情特质的前提下的“这一种”可能性。或许,孤城的“这一种”可能性,今后会成为中国当代新诗的一种可能性。

诗人和诗歌评论家西边指出,孤城的这部新诗集内容很丰富,情感十分真挚;孤城的诗看似浅淡,实则余味悠长,他不故作高深,诗行里却隐含着曲折重叠的山水;他的诗看起来要容貌古典一些,但他的诗能在关节处或关键词语处理上凸显新意,新思考,并且暗含较强的内在律动,有着柔韧的“筋骨”和高超的语言技艺的平衡能力。
评论家黄涌引用波兰大诗人密茨凯维支在谈及拜伦时的一句话:“他是第一个人向我们表明,人不仅要写,还要像自己写的那样去生活。”认为孤城就是这样一位像自己写的那样去生活的诗人。他的诗集《山水宴》,就是一场“人生盛宴”,无时无地不闪烁着他诗意般生活的影像。
诗人许洁谈及读孤城诗的两点印象:首先是落字沉稳,音韵扬抑,细细品味,就像一个人在禅坐时的吐纳,任督两脉是通的。他的诗歌既暗藏了道家哲学,又孕含着佛家智慧。其次,孤城擅于用山水灵思为读者们构筑一幅幅诗性图画,这每一幅图画的存在,又都是一次自我清净、自我救赎与觉醒的存在。
作家许冬林把孤城三十余年的诗歌创作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青年时期”“后青年时期”“青中年过渡期”和近几年的“中年时期”,每个阶段都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如青年时期,诗歌语言偏于水润、清澈、轻灵,句式较为匀称,作品古典意味较浓;后青年时期,诗歌语言冷峭、用字极为简省,句式长短不齐且反差极大,情绪如江水出峡,造成一种紧张感,语句间时常激荡着一种沉郁和忿气;青中年过渡期,诗风恬淡、安静,有浅浅的自适,句式长短较为匀称,气息平稳,呈现一种张弛有度的松弛和舒缓;近期诗歌则综合了前三个阶段的特点,并有新的开凿,语言瘦挺,情感静水流深,气象开阔。

诗人萧然对孤城的评价则是:行遍山水,流连宴席。宴席有冷暖,山水见性情。谢眺清逸流丽,李白随性潇洒;孤城之诗,则世情映照,文气娟娟,含蓄绵柔,滋味悠长。孤城的语言精巧雅致,准确稳定,刁钻犀利。不写城市,写自然;不写白天,写夜晚;不写晴天,写雨雪;不写太阳,写月亮……今时人见古时月。饱尝山水宴,沉浸人世间,这一支现代汉语和古典美学的交响曲,深情动人。
诗人秦学祥认为孤城对诗歌文本有自己的洁癖。他的诗与烟火日常保持距离,对现实取审视、旁观、冷对的态度,其下却掩藏着一颗滚烫的心。他的语言精致,古雅不俗;句式长短交错,自带旋律;意象沉郁幽婉,如一幅幅既淡雅又深沉的黑白片。

赵东教授认为,《山水宴》的诗歌意象丰富,风云雨雪、山林村庄、菜蔬花草、星辰大海,通过精心构思的语言之网连缀成篇。孤城诗歌并非止于形象,形象之间疏密有致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才是孤城诗歌的精髓所在。孤城是一位具有酒神精神的抒情诗人,他的山水诗歌中有着强烈的音乐性,而这音乐又化为象征性的图景,最终以诗歌的形象呈现出来,最终实现尼采那句名言:“在形象中得解救。”刘康凯认为,孤城三十余年的诗歌创作,既形成了某种稳定的风格特征、主题倾向和情感基调,同时也清晰地呈现了在诗艺上逐渐走向成熟和求新求变的轨迹。孤城诗歌一直给人一种“古典”的印象,比如在技巧上讲求炼字炼意,在题材上多写山水,在形式上有一种词体长短句的音乐调子,在风格上有一种古典的“清寂”之美。但古典并不等于复古,孤城只是调用古典资源来表达自己的现代感受,他的诗句间跳动是一颗鲜活的现代的心。徐兆武动情地回顾了35年前与孤城在中学校园里的诗缘,他为许冬林总结的孤城创作的四阶段补充了一个阶段,即少年时期,并且流利地背诵了孤城少年时期的诗句,认为孤城很早就表现出诗人的天赋。谈及对《山水宴》的阅读感受,他认为孤城笔下的意象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它的广阔性;二是它的混杂性和复杂性。自然风物和历史文化两类意象群相互交错,呈现出厚重、轻灵、阴郁、明艳等多重相反相成的风格,隐含着颓废、逸乐、眷恋、悲悯等多种情感倾向,折射出诗人博大、坚定、柔软、温情的心灵世界。
因事未能莅会的著名诗人杨碧薇是孤城诗集的主编,她专门为研讨会发来视频发言。她从孤城与酒的关系谈起,指出酒是孤城生命的一部分,那么在他的诗里,酒还是底色,是基调,甚至具有某种原型功能,构成他最基本的、也是最突出的文学人格,强化了孤城对自身、他者和世界的情感体验。她还指出孤城诗歌擅长造句的技艺和“小”的美学品质,认为孤城诗歌更偏爱从小处入手,用细致的笔法描绘个人体验,体现了细腻的情感与敏锐的感受力。其他嘉宾如王安金、方二妹、黄平、黄月云等也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对孤城和孤城诗歌的看法。
与会嘉宾还对当下山水题材诗歌和诗歌中的山水书写现象发表了看法,普遍认为,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伟大传统,是建构中国人美意识的重要文类。在现代性情境中,如何继承发展这个伟大传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一个工业和城市为主导的时代,我们的生活离山水越来越遥远,我们的诗歌也越来越疏离自然,脱离山水灵韵的滋润,那么今天的“诗意”还如何确立?这是一个难题。当下诗坛虽然也涌现出众多风景诗、游历诗,但多流于模山范水,没能将山水与心灵充分融合,这需要深刻的反省和严肃的探索。彭正生在主持和总结研讨会时表示,服务安徽文艺高质量发展、服务文艺皖军再出发是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科平台建设的重要面向,新时代安徽文艺现场评论是学院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他认为,这是一次高质量的研讨会,既有文学史的视野广度,也有文学研究的理论深度,还有知人论世的情感温度,对学院学科和平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会结束之际,诗人孤城对与会嘉宾表达了感谢,并向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赠送了精美的书法作品。会后,孤城向与会的同学签赠了诗集。 (来源:中国诗歌网 作者:欣闻)
孤城新诗《山水宴》作品选
春天,皖南一带
故乡一身湿漉,被草编的阳光
从雪地深处一再认领。
新绿,正一寸寸从草根向上攀
坡上的羊群,等待被滋润。
月光,笃定被静的雪悄然转租。
水聚拢的,新垦土捧出的
蛙鸣,一盏盏点亮乡村。
谁喊着号子,试图搬运什么。
春天。皖南一带。
春风一路捻亮桃花的灯笼
一只乌鸦
一团雪,再也不想白活在其它雪们中间
一团雪
一个窟窿,要黑给这个世界看
一团雪
不惜孤绝,狠命将自己从白雪中
抠出来
一团雪愣是按照自己的想法
飞起来
一团雪,一只茫茫雪野里的乌鸦
在用自己针尖大的一块黑
擦一望无垠的
白
空房子
听雷——用耳朵在天空搭一座
声音的房子。收藏游离草木人间,那些存在的虚无 ……
一个人的幻觉
一个人的宅址
垂雨帘,铺云被,一下一下擦受潮的闪电
试图点亮不存在的暮年——
草根底下居住,省掉皮肉的麻烦,内心的负累
骨白如雪。
没人怀疑我的纯真
没人在意灰烬状的孤独,多么干净
彼时空荡
雷声再怎么坍塌,也砸不坏
冰凉的睡眠
听雷,用耳朵在天空搭一座声音的房子。
一根独木支撑的吊角楼。
天空一般空。一根走动的独木,陷在时光留下的旋涡里
扶不稳余生。
所能支撑的空间,也仅仅等于腾出
卑微的身体
互为翅膀
留一首诗不写,只存放在心底
这是紫薇,这是海棠,这是合欢……
停一杯酒不喝,细听蛐蛐儿用小牙齿
蘸月光
将别后的秋夜,磨得日渐凉薄
乳名
园子空了,给冗长岁月腾出地方——
荒凉
草丛里的碎瓦片
这些被月光与露水踩坏了身子的随从
失散了旧日繁华
委身寂廖与
落寞尘埃
只离开时,杂木的老院门随手冷不丁的
一次失声惊叫
让我的心
猛一揪
戳在寒怆阳光下,像一个
被认出来的罪人
杜鹃初开时
无疑,我的抵达和这三两枝杜鹃花的花期是一致的
便似一个人的心痛,暗合卑微的呼吸
将这绵延起伏的群山,统统染红一遍
需要多少亩杜鹃。将这尘世的苦一一尝过,需要多少年
我会离开。花自谢。
不能阻止挚爱的,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慢慢老去
疾
不屑绿。不屑泛滥。那棵站死多年的
枯松
忽然晃动了一下
忽然
像复活了一般——激动起来
——必有风
疑似痴者
疑似生前曾苦等一世的那人
来了
文印庵
经不得几场伶仃秋雨,绣溪的水,就彻底
凉了
落叶潮湿
好象我们身体里都托举着一只乞丐的破碗
飞檐所指
昨夜,那么多星宿,挤在一起
承受疏离
弯草叶,担露水。赶着一团一团浓雾,路过文印庵
我以为我看见了
其实没有
那缭绕,那悠扬,那袍袖间不可测的空阔与玄机
给一只小鹿
你跳来跳去,把空气当作掩体
你被拘禁
几乎了无勒痕
我来看你,不过是想模仿和自己安静地待在一起
世道诓人,
好象也没什么好去处
透过你粉嫩的茸角
我看出锯子的形状,还有血。疼痛的泪光。然后才是
点点梅花删出来的凄美
坠落之轻
一根羽毛在半空,独自写“风”
却写不出“飞翔”
风写的人,一晃而过
徽州的老城墙,黑砖缝,勾着细雪
勾过往的轮廓
在春天,一个日渐衰老的人,所缺少的
是一场艳遇
鸟与天空偷情时,留下的慌乱,可以是
一根羽毛。一场雪。也可以
什么都不是
一个活着的人,走在去坟墓的路上
可以恐惧
也可以不假思索
无所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