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 由结果鉴定
龙潭游鱼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历史转折,一个新的时代开启,改变了无数人,特别是青年人的命运。
当时,我正上高二,半天上课,半天劳动,还要批判右倾翻案风。劳动繁重,或改河造地,或助农收种,或勤工俭学,突然一朝刹车,开始专心上课。1978年6月,中专报考,我得分241.5,体检线220,但未被录取,应是志愿不当所致。无奈复读,命题范围扩展,考试难度加大。还好,考分287.5,全公社第二,比第一名少0.5分,预选线与去年相同。一类二类志愿,大有希望。不料,师范类优先录取,三类志愿遭“截胡”,走进了莱芜师范。
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很不情愿。因为那时候,没有人喜欢当老师,社会地位低下。才有了第一学期末的小戏《志愿》,“打错了算盘,走进了师范”,发泄怨气。商粮供学校,即商业、粮食、供销中专,吃香又风光。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然而也就十多年,那些“风光”同学就不香了,有的甚至下了岗。

我的第二次选择,是师范毕业参加工作后,由爱美术改为重写作。从小学四年级喜欢画画,初中高中不曾间断,办学习专栏,更换黑板报,活跃而有名气。在师范,是学校美术组长,三分之二精力在画画。结果,分配到了山区小学,顿感跌入深谷。那时,彩色摄影时兴,美术几无用武之地。我审视趋势,认知开悟,决定重拾写作,提升文字水平。于是,搁置绘画,偶尔临帖练书法。开始热衷读书,看杂志,写日记,作文章,进步很快。还参加了“青春”写作函授。我曾将所在小学现状,自己的作为,写成汇报材料,交给学区校长。校长受到震撼,称其“万言书”,不但化解成见,还想调我到他跟前任教;第三年,复式教学刚入门,便受命撰写典型材料,被选中在县教育局交流发言。
人生处在低谷,最能看清自己,也会无所顾忌。坚持和努力,会一点一滴积累,成为成功的基石。
五年后,到初中任教,文笔渐长。1989年9月,要召开全镇教育工作会,教委主任的讲话,先是三人弄不成,邀我起草,初试身手,同事讶异。1991年11月,写通讯《俺奔小康信心足》,反映前张街村庄变化,《莱芜市报》23日刊发,在头版头条,影响很大。1992年9月,筹备教师节大会,镇党委书记到会讲话,教委张主任要我起草。据说,书记读后,大加赞赏,欲调我干党委秘书,因我还不是党员,未果。1993年1月,地级莱芜市挂牌,报社要办“日报”,公开招考6名记者。全市95人报名,经笔试、面试、现场采访,我以总分第二名录取。试用期不足三个月,市委宣传部要人,先是帮忙,半年后调入,一待就是十四年。
2000年4月的一天,心情郁闷、激愤,盖因分管领导办事不公,随即写作影射、反衬,散文《永远的大老王》面世见报。 这是我的第三次选择,开始业余文学创作。

在市委机关,主要工作是起草文件、领导讲话,组织活动、上传下达,工作调研、印发信息。文字都是机关公文,也叫应用文,干干巴巴,但异常伤脑。有时,一个讲话稿,反反复复,不知修改多少遍。不过,我第一次起草领导讲话,就得到部长赞赏,司机小王传话,说我有理论功底,将来可以当分管部长。岂知,文字水平高,在机关虽吃香,但却是“苦差”,一到提拔重用,就比不上“靠山”帮了。
2007年8月,被推荐为副处领导,回报社任副总编。虽是用我所长,但媒体已今非昔比。好在,很快适应岗位,夜班值守慢慢习惯,选题策划成为常态。审不完的消息、通讯,改不尽的评论、社论,而且,遇有大事难事,必须亲自执笔。特别是被任命为执行总编,压力山大,策划兼顾组织活动,既要正确导向,又要经营创收。晨刊周末版,日报深度报道,重大活动特刊,大都由我主导,曾风靡一时,吸引外地报社效仿。济莱合并后,到济南任值班总编,是唯一人选。
尽管业务繁重,仍致力散文创作,对日报副刊《汶汇》、晨刊《齐长城》尤为重视,结识了一批文友。后来,到济南日报值班,也是通过副刊《趵突》,推出了一众作家。我得出一个结论,最掩盖不住的文采,是文章见报,作者赫然在列,读者自有评判。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借重媒体平台,盘点创作了十篇散文,推介莱芜地域文化,在济南日报刊发,受到几位市级老领导的首肯。我擅长人物形象再现,十篇人物谱,每篇四人,勾勒人物精准传神,深受赞誉。口碑胜过金杯。老文化人吕克勤评价,文笔流畅,语言结实,没有一句废话。老作家吴熙禄一直关注,不吝褒奖,戏言“全宝体”。退休前夕,几个公益协会争相邀约,“微光余热”尚能映照夕阳。

工作40周年,平稳落地,保障无虞。2023年10月29日,赶往泰安,看望李岱实老师。他是师范美术老师,后调至泰安实小任教。我们师生情深,但毕业后未曾谋面。与老师夫妇畅谈,谈到了选择,谈到了机遇。我的第一次选择,是突破自我,虽属无奈,然歪打正着;第二次选择,是审视自我,明智取舍,在储备动能;第三次选择,是展现自我,抒发情怀,反思人生。
不可否认,选择的项目中,也有若干分项。譬如文学,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我尝试过创作小说,但想象力匮乏,“狠心”不够,难以虚构奇特情节。于是,浅尝辄止。人贵有自知之明,“写实”最适合自己。文字水平高低,应用文看高度和尺度,文学作品看立意和创意。媒体强调“讲故事”,我深受启发,无论何类文章,讲故事是最能打动人的。

选择为机遇储能,由结果鉴定。
如今,退休赋闲,我有四个选项,即天天晨练打太极,老年大学葫芦丝,时常临帖学书法,协会有约做公益。选择所爱,劳逸结合,动静兼备,随心所欲,不亦乐乎!

张全宝:网名“龙潭游鱼”,新闻用“张文轩”,山东莱芜人,曾任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济南日报值班总编,莱芜日报执行总编,高级编辑职称;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新闻职称高级评审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报刊特聘审读专家;现为济南市嬴秦文化研究院顾问,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济南市中老年音乐舞蹈协会副主席兼创作室主任。作品主要收录“三道四歌”(《挺立之道》《喻理之道》《求异之道》和《岁月飞歌》《乡愁飞歌》《报业飞歌》《鲁中飞歌》)系列文集专著。散文集《汶河映月》为其代表作。主编社科读物《可爱的莱芜》、小小说征文集《大潮浪花》、散文征文集《大道之光》、《名家书画摄影精品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