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人说武功河滩古会,热闹非凡,盛况空前,是西北五省规模最大的集会,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因为担心堵车,早晨七点天刚蒙蒙亮,我们从西安出发一路向西,冬日的朝阳像橘红色的灯盏伴随着我们前行,挂着白霜的麦田从窗口快速略过,一派静谧的田园风光,让人心情格外放松。在连霍高速到武功出口下高速,再沿苏武(这里是西汉时期著名爱国将士苏武故里)大道北上,过贞元镇,一路畅通无阻,八点半左右就到了位于漆水河畔的武功老县城,也就是河滩古会的举办地。河滩会顾名思义就是在河滩举办的集会,这里的河滩就是漆水河畔。
迎接我们的是宏伟壮观的古城石牌楼,街边有许多正在用青石修复的老院子,非常具有关中西府的地域特色。听老乡说,这里的河滩会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周朝,每年从农历十一月初七开始,从未间断过。
由于当地早晨的气温大约在零下六度左右,非常寒冷,冻的人直打哆嗦,集会上的大多数商户刚开始摆摊,于是我们就决定先到街上溜达一圈。一家热气腾腾的特色旗花面馆吸引了我们,在这寒冷的冬日,看着非常暖心又暖胃,我们决定品尝一下。落座后老板娘热情端上六个精致小碗面,碗里飘着海带、葱丝、鸡蛋饼,但一个碗里只有几丝面条,先生迫不及待的用筷子夹起面条,一口气吃完了一碗,连连说酸爽可口,我尝了一口果然名不虚传。
说起武功的旗花面,还有一段美妙的历史故事:相传明孝宗正宫娘娘得了一场怪病是茶饭不思,众太医束手无策。恰巧宫中有位厨师,农家出身,知晓娘娘是因为多食山珍海味,肉食过剩所致,于是便在清凉的鸡蛋汤内下了几根手工面条,伴有臊子、葱花、姜丝、鸡蛋饼等,调味以陈年老醋出头,正宫娘娘连吃几碗,皇帝听闻大喜,亲口品尝,边吃边赞。在吃的时候,皇帝看到碗内臊子菜和菜油黄白绿,色彩分明,挑起面条形如小旗,放进碗内状似花朵,明孝宗遂起名旗花面。
吃完历史悠久的旗花面,感受这道独特的美味后,身上暖和了许多,在老板娘的热情介绍下,沿着街道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教稼台。
教稼台是人们为了纪念农业始祖后稷而修建的。是一个砖砌覆斗形平台,长12米,宽12米,高约9米,古朴墩实,气势雄伟,台体东西向洞门为出入武功故城行人车马必经之路。教稼台是全国唯一的一处古农业名胜古迹,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是中国农业发祥圣地。相传,这里是后稷教民稼穑之地,早在4000多年前的周朝时期,后稷潜心研究农耕技术,开创农耕文化之先河,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游猎生活。后人感念后稷的历史功绩,将其原设坛教稼的土丘砖砌成“台”,名曰“后稷教稼台”,简称“教稼台”,遂于每年春华秋实之后,带着丰收的谷物来到教稼台前,载歌载舞,答谢祭祀,并借机以物易物,成为中国最早市场的发端。后经历代承传,约定俗成,固定为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至十七日举行的集祭祀后稷、丰收庆典、农技交流、商品贸易、会亲访友、文化娱乐诸多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重大民事活动,并有了一个家喻户晓、四方享誉、千古不变的名称一一河滩古会。
我们都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对种庄稼十分熟悉,看着院子里的收麦、锄草等田间劳作的两组雕塑,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同行的小女孩好奇地问妈妈,这是在干嘛呢?是啊,现在的小孩大多数五谷不分,对农业生产非常陌生,难以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教稼台设立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大家从小就应该告诉孩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大约10多点钟,我们又来到河滩会的现场,这里已经人声鼎沸,商品琳琅满目,除了衣服,美食之外还有杂技,开心套大鹅,碰碰车,秦腔戏等娱乐节目,我们惊奇的发现还有小时候熟悉但现在已非常罕见的纯手工编织的竹炕席,手工木制大锅盖、红漆大托盘,手编竹笼,手工儿童布鞋等,充满乡土气息,一切都是原生态,看见它们,你一定会恍然如梦好像又回到远古时代,那时候还没有货币,冬天农闲时节的人们千里迢迢拿着自己家的物品,粮食,布匹,牛羊等来这里进行物物交换,人们口口相传逐渐形成集市,经过几千年演变,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才有了今天的宏大规模。
中午12点,集会到了高潮,人们摩肩接踵涌向河滩会,几乎寸步难行,我们好不容易挤进一家店铺吃了武功特色的饸烙面,买了武功特色的大锅盔,油糕,打道回府。
这一天我们吃了旗花面,游了教稼台,了解了中国农业的起源,逛了西北地区最大的河滩会,真是不虚此行。
樊春亮,女,1970年出生于陕西韩城,爱好文学、摄影、绘画和韩城民俗文化,先后在《韩城文学》、《渭南网》、《都市头条》等公众号发表文章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