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恍就30年了吗?看到群里有关晚报征文的讨论,思绪立马回到了那个乍寒又暖的初冬,想起当年憨胆大,给晚报摇旗呐喊“敲边鼓”的经历。
1995年11月的一天,好友陈春济问我能不能抽时间来报社帮帮忙?我一想,有这等实战机会岂能错过,于是满口答应——可是中!
原来是晚报决定扩版,人手紧张拉不开栓,好在我经常投稿,又在单位宣传部编辑岗位上干了五六年,才有幸遇上这个实战机会。
陈春济负责“生活周刊”,寇文玉和他搭伴,因筹划设置一些适合大众浏览的栏目,需要先推出示范性短文,就把我“牵”来“遛”一把。试刊第一期准备在1995年11月24日周五面世,春济让我拟一则三四百字的“开场白”。我知道这是现场考核,可不敢怠慢,于是20来分钟交了卷。原文如下:
紧张工作或操劳之余,谁不想给家庭增添一点温馨呢?于是《生活周刊》便以正中下怀的姿态向您走来了。
生活是一部层出不穷的连续剧,我们将竭力撷取芸芸众生的精彩片断献给广大读者。个人的喜悦常常能酿制出公众的享受,家庭的乐趣也可以扩展成社会的微笑。邻里亲情、晚辈长尊、衣食住行、家教生计,总会有您念念不忘甚至是刻骨铭心的一幕。为营造九都王城的现代宽松氛围,让精神文明之花开遍千家万户,请将您珍藏已久的感慨或新近得到的趣闻写出来与大家共品。
本期试刊已把设计的部分版面和栏目献给了各位,切望广大读者评头论足并提出改进意见。虽说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我们还是想让《生活周刊》里的每一盘菜都成为佳肴而使您“垂涎三尺”!
办报离不开读者的参与,编者将诚心诚意地和您交朋友。我们坚信:盛开着姚黄魏紫的牡丹故乡,一定能培植出深受民众喜爱的《生活周刊》。
周五第一期试刊印出来了,这篇窄窄的豆腐块堂而皇之在醒目位置,迎来了众多欣喜目光。接下来,更苛刻的考核悄然而至。
春济说老冷,咱们生活周刊,虽然主打的是本地大众生活圈内容,但也不能固步自封,两耳不闻窗外事。以后,你每周要拿出一篇800字左右的国内外应时新闻稿,字数最多不能超过一千;每篇至少要包含十条有看点的新闻。老天!这稿子咋写,哪弄过这种袖珍十锦文?不过既然是考核当然要实打实,揽下了瓷器活就得赶紧打磨金刚钻,俺这只“鸭子”不用赶,今天就上一回架子给你看看!
12月1日推出第二期试刊,一篇780字的《青天在上》短文,被冠以“一周新闻杂谭”标签,刊登在生活周刊醒目位置。不用说,这是上了架的鸭子首次亮相,此后,《导演“孔方兄”》《痛快与痛苦》《喜忧并存 各领风骚》《祝福太平》,逐一在试刊上各期发出。从1996年元月5日这一期开始,晚报生活周刊正式挂牌,成了古都民众休闲打卡的好去处。晚报领导为认可我的努力,还特意准许在报上我的姓名前面冠以“特邀编辑”,这无疑也是对我“敲边鼓”的变相褒奖。
回首那一段在晚报帮忙的日子,我这个连高中都没读过的“土老冒”也敢班门弄斧,靠的就是热爱文字和不断学习的闯劲,才支撑我一直走到了现在。通过撰写十几篇“一周新闻杂谭”,极大限度激发了我的文字筛选表达力,有效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的逻辑思维水平。
想当年,市委和报社领导高瞻远瞩,晚报乘势抓住机遇大力引进人才和设备,软硬实力迅速崛起,一举走在了媒体同行的前列。看今日,洛阳晚报人才济济,图文并茂水起风生,这都得益于她沿袭了创办之初的艰苦奋斗精神。由此我悟出一个道理: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样的考核,知难而进的过程,必定是你斩获成功、渐入佳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