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书《道德经》第57章俗解
战国初期,大周朝的函谷关关令尹喜将军拜老子为师,求老子将毕生所学与智慧刻简著述。由此留下了玄书《道德经》。
21世纪的今天,笔者因此专门走了一趟黄河西岸的河南灵宝县。函谷关遗址在此。

不尽黄河万古流。故事之所以在今天发酵,人类认识了老子,称之"万经之经"的《道德经》传播已蔚为大观。因为14亿人口的中国人吃饱饭了,开始寻觅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识字念书的人也多了,文盲已剩少数。儒家的思想千百年垄断教儿育子,四书五经一直是囯人的基础读物,社会的主流文化。道家的《道德经》却小众围观,讳莫如深。有没有发现,近年老子火起来。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寻根不行,道源根系在5千年之前,上追伏羲大帝,中接黄帝,后来才有集大成的老子。而儒学的学说从元圣周文王算起不过就3千年。
尹喜为传播老子思想做岀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世有人称他为关尹子,列入诸子百家的圣贤行列。得到充分的尊重。前章本人提到过,后人还有将尹喜先生描述成神话的版本。关尹子出神入化,度岀两个绝世的弟子,一是大名鼎鼎的智慧绝圣鬼谷子,二是玄化了的巾帼英豪九天玄女。
老子和尹喜的师徒关系无人置疑。大概老子也是无心收徒的,因尹喜死缠烂磨,不得已接受了这个弟子。黄老道家追求无为,不强调一脉相传,顺法自然为好。不象儒家三六九等,孔子有磕头的贤人72,成千继承衣钵的弟子。
近代有人用心的考证过尹喜。说与老子同时期有3个带点儿身份的尹喜。一个是朝廷命官,函谷关守关的尹喜将军。一个是在周朝首都镐京任职的尹喜,职务不高。他在镐京西郊的终南山研究天文天象。就是今天西安市管辖的周至县境内的"楼观台"。第3个尹喜知名度略小,不再与前2者相提并论。
到了终南山楼观台,才知有"东楼观""西楼观"之分。两台东西相距有十几华里。西楼观台旧峪河口,依山傍水的风景幽美处有老子的墓园。往上走几百米是供奉老子的庙宇。内有太上老君的造像,老子一生坎坷路,成仙故事的壁画等。
东楼观台"讲经台"是老子传播道学的圣地。做天文占卜研究的尹喜历来崇拜老子,望东方紫气凝聚,知老子从伏牛山修行大成要西行游历。于是特邀老子到终南山楼观台来传播道学,并请求老子刻写下5千字玄书《道德经》。

所以楼观台写经一说,就排斥了函谷关的故事。东西楼观台对应的有两个村子,东楼观村和西楼观村。和村民们聊起来,他们都认为这里是老子与道学的正宗发祥地。至于函谷关,那是无中生有,函谷关秦汉之后才存在,和老子没什么关系。只是因为有个同名姓的关令尹喜将军给穿帮了。
函谷关的属地,河南灵宝市引证据典,信誓旦旦地坚持,《道德经》的岀生地非此地莫属。
历史的官司是永远无法判决的。多版本说也不必纠缠认死理。凡圣贤都是平民起步,亡而才寿。人死了后才扬名立万,追寻中自然有了文学色彩。怎么说随它去,真正受关注的是圣贤的思想遗产。
包括关尹子的身后事。陕西终南山有他的墓地,安徽涡阳也有纪念他的归天处。故事中套故事,今天的文化旅游反而多了味道。
正象现代人讲的,游泳池和水性无关。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生发在任何地方。研究者可尽管摆龙门阵去。人类这盏光辉的明灯,注重的是思想的久远闪光。
《道德经》第57章,老子起承转合,游龙摆尾又昂首。忽然又从修身持家,议论起治国平天下。学研此篇,我们一介草民,必须先做深呼吸,聚气于丹田。不然会被这种冲天而来的气场晕眩。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自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资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就是如此的随心所欲。他的指向是帝王,统驭天下的权力执掌人。告诉他们国家怎么去治理,兵家如何去布阵,天下怎样可以和谐又安定。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三句话,把最复杂的大事说透了。
以正治国。简单的很,"正"是相对邪的。"一以止"为正,万物齐一。紧遵大道,紧扣大自然的无为法则。公正,不偏不倚。私欲,权力等人为的东西似乎不存在一样。
以奇用兵。老子非常厌恶并反对战争。他强调"兵者,凶器也"。他说的"奇"如同军事家孙子说的"上兵伐谋"。是运用大智慧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尽量减少流血牺牲,生灵涂炭。尽管实现政治目的用兵不可避免,但要把战争的损害降到最低。
"以无事取天下"。
无事,事是指代价,人财物的损耗,劳民伤财,折腾人的一系列动作。
取,得到,执掌天下。
这段话的意思:最有本事的统治者是不需要靠暴力的征服,权力的慑服,使用软硬兼施的花招等,来取得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什么好象也没有做,人民却丰衣足食,发自内心的拥戴。靠什么,靠德性。老百姓与天地和谐,个性充分的自由张扬。这样的统治者好象不费多少力气就取得天下。

老子十分自信的撂出自己的观点。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我为什么敢说应该是这么回事儿呢,有以下的根据慢慢叨扰了。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那用现代语言来阐述,政策限制百姓干的事情越多,老百姓的日子就过的很糟糕。
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还历历在目,改革开放之前,农村百姓不让喂猪,不让养鸡,不让做农品的买卖。说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的尾巴。荒唐的政策,导致全社会物资紧缺,老百姓生活穷困。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利器,防身保护自己的武器,自卫的工具,以及逃身保命的办法等。
当老百姓活的没有安全感,压力重重,时时感到有无形的威胁,惶惶不可终日时,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担忧。这样会本能地准备防卫措施。现象说明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昏庸无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伎,伎俩,邪门歪道。
老子继续说,看一个社会吧,人人不安分守己,不踏实做事业,学本事。变着法儿琢磨邪门歪术,风行坑蒙拐骗。奇物滋起,奇里古怪,牛鬼蛇神纷纷出笼,不断变换花样的丑陋现象。社会沉渣浮起,自己活的不好,把别人也搅的雾烟瘴气。俗话说,世道坏了,人心不古,就是这个意思。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老子的这句话,现代人很费解。我们不是努力要建立一个法制社会吗?
法令,是指各类的法律及政策。滋彰,不间断的产生或更新。
法律是什么东西,是在人们习惯的基础上产生的共同约定。法律多了,遵守的人应当解决行为的自觉。可老子看到的却是,法度愈严酷。不法之徒不见减少,社会上盗贼反而越来越多。
唐代大文豪柳宗元有名篇《捕蛇者说》,以一名捕蛇人的血泪倾诉,详述了苛政猛于虎的时弊。老百姓活在苛捐杂税中的艰难,公差衙役如狼似虎的行径。
为什么产生如此多不良或恶劣的社会问题,老子指责的统治者的无道,这是导致一切问题的根源。他们贪婪自私,醉生梦死。为所欲为,想用强权维持统治。结果一定是人心的悖逆,整个社会风雨飘摇。

面对一个污七八糟的坏社会,难道就没办法改变吗?
老子说,有。借圣人之口说了4点,照这样做,就是我们向往的理想囯。圣人说的第一人称"我",是泛指治国理政的统治者。
第1点,"我无为而民自化。"
统治者不需要做什么,顺乎天地之道,不要想着法儿整老百姓,不要打着为老百姓服务的名义强奸民意。无为之治,不管,不干预的方式,任百姓充分的自由发展。他们有足够的聪明智慧化育自己。相信群众的首创精神,相信天地人之间的自愈自觉能力。放到今天来说,就是想百姓所想,急百姓之急,别使那些尿里澄金,屎上雕花的烂招。
第2点,"我好静而民自正。"
统治者自己先安静下来,别管百姓怎样想怎么做。自己先有模有样的做人,别高高在上以救世主自居。社会的病症怎么来,都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正人先正己,你自己一屁股屎尿,却要求别人高尚,干净,不可能。统治者自己遵循大道,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才是,别担心你的人民。天下民心,自然就会匡正,老百姓有的是觉悟心。
第3点,"我无事而民自富。"
老百姓对统治者没有多大奢望,就一条,别折腾人。有事就是找麻烦。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经常闹斗争,谁也受不了。中国改革开放40来年,就是管的少了,老百姓喷发岀空前的创造力,14亿人吃饱了饭,由举国穷光蛋,多数人家有了资产有了存款。大家深有体会,就是不折腾。老百姓活在休养生息的环境,有的是过日子的本事。
第4点,"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不是仙,也不会掐指一算,他讲的是天道,揭示的是人性。
天下的老百姓不需要教,但需要化。统治者只要自己做到清静无为,不贪婪,不腐败,不做伤天害理的勾当,少玩自欺欺人的把戏;想百姓所想,做百姓所做。如果这样带头做了,民风必然淳朴。烟火人间的美好不被打扰,天下的老百姓自然安居乐业。

《道德经》第57章,老子阐述大道,具体的解读"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包括一切推进文明的方法,做法。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欲海横流,高速发展。地球被折腾的千疮百孔。物质充盈的今天,人们却觉得丟失了本该有的幸福感。这与老子描写的自然无为的田园景象截然相反。人类或许走的是一条不归路。
第57章的内容分三个小段落。前者是老子的观点,以正治国治世,以无事取得天下的岁月静好。此后是对现实的鞭挞和批判。自称聪明的统治者凌驾于百姓之上,为满足私欲,变着花样作秀,管束压迫老百姓。结果是民怨四起,丑恶横行,老百姓的日子贫困,艰苦。
什么样的社会才是理想国呢,老子借圣人之口说出了自己对美好的向往。无为而治,自然而然,不去折腾。船到桥头自然直。让天下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充分的张扬,创造力自然会无限喷发。不须统治者操那么多心。这就是陶渊明描写的田园诗。幸福真正落地到了人间的每一处地方。
老子慈爱天下,将世道的改变寄托在统治者那里。算是他的一厢情愿,良心政治吧。但现世的人会觉的老子太浪漫主义。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
笔者认为,人类文明的进程也不过5千年。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吃饱肚子也不过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文明不会逆转,大道在天。人的改变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修道修德正在路上。不必悲观。相信再过百年千年,老子憧憬的美好未来有实现的一天。
我们一介草民,无以治天下,但国家兴亡人人须担责。我们学道是学思想添智慧的。无力改变世界,但有能力改变自己。修道修德,让自己足够强大,是解决一切困惑的前提。国家,人家,自家本同一理。
末了,用台湾著名文化学者南怀瑾先生的几句话共勉:你问我,将来什么人成功呢?一个笨人,一个不玩手段,一个对人对事诚恳的人。这是天地的法则。
(待续,第58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