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
自打记事起,我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扑蜻蜓、捉知了、逮蚂蚱、藏蒙蒙(也叫躲猫猫),广阔的乡野田园就是我们的乐园,小伙伴们玩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快乐无比。那时人都很穷,买不起玩具,我和小朋友就自己动手制作玩具。春天来了,岸柳泛绿,我们折一枝,裁成小节,用手拧几下,抽出木芯,剩下管状的嫩皮,再把一头捏扁,一个会响的柳哨就做好了。大伙含在嘴里,在树林里边跑边吹,也不管好听不好听,你一声,他一声,阵阵哨声在林中回荡,我们开心极了。到了夏天,我们又制作捕捉蚂蚱的网子。秋天放风筝,我们叫屁帘。就是在十字交叉的两根木条上贴上一张方纸,底部坠上两条长长的纸条作尾飘,中间绑上线拽着飞跑,跑着跑着风筝就升上天了。冬天制作木陀螺最有意思,但工序比较复杂,需要在大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先选一根粗细约2寸的木棍,去掉树皮,用刀将一头削成锥体形状,打磨光滑,再用锯子锯下来便是木陀螺。为让它提高转速,在木陀螺尖端打个小孔,把小钢珠装进孔里,用锤子砸实,一个完好的木陀螺就制作好了。和小伙伴们相约到结冰的池塘里进行撞陀螺比赛,这是最受欢迎的比赛项目。“预备......起”,小伙伴们把鞭绳缠好的陀螺往上用力甩出去,陀螺在冰面上旋转起来,“啪啪啪”连续鞭响,陀螺不断加速,发出“嗡嗡”声。当陀螺旋转到最高速,各自猛抽几鞭,把它们赶向对方,“呯呯呯”一阵响,有的陀螺被撞飞了,飞到几米远的地方,像个醉汉跌跌撞撞,有气无力地转了几圈,躺在冰上不动了;有的晃了几下,终于保持住稳定,继续骄傲地旋转。“哦!”胜利者的欢呼声响起,而失败的小伙伴只好垂头丧气。获胜者继续迎接挑战。比赛热火朝天,两两捉对厮杀,大伙早已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玩得浑身是汗,经常错过回家吃饭时间,被爹娘埋怨。自制玩具增强了我们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给那个物质匮乏的童年带来了无限欢乐。
小的时候最喜欢凑热闹,哪里热闹就往哪里钻。那时农村热闹的事儿还真不少,有玩社火的、说书的、耍猴的……这些地方总也少不了我的身影。要说最痛快、最感兴趣就是听大戏、看电影啦。我们村唱京剧有百余年历史,戏班子唱戏前都要先打一通锣鼓,告诉人们演出快开始了。听到锣鼓响,我总是一溜烟跑去挤到戏台前,仰着头看戏。戏班子唱文戏比较多,像《 苏三起解》《打渔杀家》等。一番开场锣鼓敲罢,苏三夹小碎步上场了,伴着京胡高亢激昂的旋律,咿咿呀呀地唱起来,她声柔音美,委婉动听。我虽然听不懂戏文,却也陶醉其中。相比文戏我更喜欢看武戏。《定军山》蜀魏两军刀来枪往,锣鼓点急如爆豆,舞台上两员大将打得难解难分,兵卒们短兵相接,刀枪碰撞,铿锵作响,翻跟头环环相接,行云流水,看得人眼花缭乱,如醉如痴,叫好声响成一片。或许是从小的耳濡目染,我一直喜欢京剧,有时还哼唱几句。不知从哪年开始,村里来了电影放映队,我又成了电影迷。刚开始放的是黑白无声电影,村里人叫它哑巴电影,放映员边放映边解说。后来变成了黑白有声电影。农村一年大概放七八次电影,每次一部片子,各村轮流放。每次到了放电影的日子,天还不黑,我就搬个小凳子早早抢占好位置,坐等看电影,第二天还会跟着大人追到下一个村继续看,有时连续追七八个村。电影看多了,台词背熟了,我们有样学样,分角色表演经典桥段,于是,“八路军打日本鬼子”“警察抓小偷”等新的游戏便诞生了。童年的快乐简单而纯粹。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是那么美好而甜蜜。
作者简介:沈玉章,1969年在山西忻州市当兵,后随部队移防至北京市,1989年转业到海关总署工作。现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