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鞭万里阔,深闺一线天 1033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曦色郁陵南
雪域月正圆
风凛流芳浪
梅香上月玄
少骑绝尘烟
弯弓射胡猿
挥鞭万里阔
深闺一线天
卓尔苍岚,芳菲其间。珠玑无声,意可等闲?今业未就,双鬓秋先。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生命世幸,就是独上高楼之巅,望尽天涯长路,而此时的落日已展现出它一天中最美的彤体,高悬不耀,光艳不肆,与天地一色,与山河共炽,与雪域共辉,与雄鹰同飞,含章不迫,自然一体!关楼夕阳残照,雁去无影无踪,山水余辉将隐,云烟出鸟归栖,天气渐冷昏黄,峰峦起伏飘邈。幽径林深,信步而来,踏阶而上,高台远晀,万道霞光与沉沉夕日竟在如之缠绵悱恻中同赴暮色苍远……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芸芸众生,匆降世间,流光过客,岁岁年年。几十年醉生梦死者,不过体验人情与万苦罢了,人情柔肠牵肚,万苦凄美婉转,未见朝云暮雨,但憾西山南浦。书尽古今史事,几度寒窗苦读,一片春愁谁度,莫道销魂幽谷。日来月去昔今,自书自恋自吟,多少个日夜里,在这个黑白交替的时刻总给我无限遐想与犀绊,无言,无住,无思乃至无所从事… … 从容不迫地与日月擦肩而过,不再执着地与春秋并行,“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此时无忧亦无愁,澹澹如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万般思绪逝尽,一川风烟满城。生命本应灵魂简单,思想纯厚,所以,纯朴文人喜欢用单调的线条去刻画眼前风景的显达与迁变…也许,真正的人生犹如这层景色,并不是在黑白、深浅、远近、去留之间选择一个有为的立场,而是无心之中欣赏这个日月来往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种别具一格的生命意义与贯道价值…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默默归来,野径俱黑,而远方的大街小巷却车水马龙,人流如织行色匆匆,偶尔闻得薮丛远鸣,那是鸳鸯比翼双归的歌声…也许尘缘世界与大千世界本无二致,只因人们生出一份自我膨胀与上下求索的野心、私心与贪心,世界从此变得狭隘,鸿鹄与麻雀从此别样?三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亭台楼阁,不过镜花泡影,浩荡云海,淳然独游,得者自德,逝者自失,明月天涯,花谁谁家?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举目天地邈邈,生命本自区区,何与岁月争春,召来群芳冷妒,但愿零落成泥,尘香依然如故。穿梭于人来人往,吃遍过山南海北,参天大树高不可攀者,却最终叶落归根,风扫残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古人已逝,后人未来,曲终人散,堪问死生,端坐几尺小台,岁月几何尽书,半帘风光无限,吹去一腔忧思。然后诗曰:紫曦映帘天地观,半眠半醒人似仙,幽壑一曲惊梦鸟,月过碧湖照陵南。
风月临窗,庭梅无意惹人醉 1034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雪源林野风流
断桥榭水飞舟
我欲临江漫笔
尘情凄婉绝留
忆昔湛然稚少
今度风扫残忧
寒窗岁月旧守
道统一贯九州
风月临窗,庭梅无意惹人醉
山风嘶语,翰林有声花何迷
自吐芳华,吟诗作赋寒兰翠
世求圣道,切磋琢磨雕玉玑
文以载道,大化天下。一切经典造化皆为圣贤传道授业解惑之悟语,故而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若我们此生与经典有缘,则为多世求道修文之幸事!古之自学,大都从四书五经典籍啃始,而经典之首则始于《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但若要恒久不绝温习《论语》,则必笃志于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昔读《论语》,艰涩难入,且杂务扰乱,旦夕心不在焉。今复阅之,心清气朗,神凝目注,迳以落花流水,与圣贤对膝倾音之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曦中细嚼之,似为吾专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此乃宇宙精神,宇宙以成就它物而后成就自己;“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因为“德不孤,必有邻”。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孔子崇仁,孟子尚义,周公制礼,大智若愚,无信不立。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古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盖为从政而言,先修己德,然后北辰身居其所,众星自然拱之。《论语》之奥,非人间之事皆贯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草木虫鱼之律,天文地理之属,皆含其中矣。事,淡淡耳;时,匆匆耳;人,寂寂耳;心,明明耳。回首往事,多枉半世光阴,空食一腹杂粮。今知,不过一道求已,天道,地道,人道,王道,商道,皆出一道之贯欤。
宇宙之大,溥溥阔阔,现象之渺,熙熙攘攘,然而寒来暑往不过道术而已,道为本体,术为现象。道之何谓?《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大道者,其状无状,万物者,其状各异。故“有与无”,“色与空”,“道与物”,“阴与阳”,不出一太极矣。太极何致!心通其中。道之于己者远乎?非也,于心,不莫过一“仁”言之大,于身,莫过一“孝”义之小,“仁”生出泛爱,播出大爱,衍出大慈,故外以义之,义者“宜”也,不过亦不及,实“中庸”之道也。“孝”者,敬也,在家敬亲,在乡敬邻,在朝敬天下,故古王以孝治天下,小孝修身,中孝齐家,大孝治国,广而远之则天下平。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将民众分为君子小人,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固穷,乐道而贱物,小人遇穷,入冦或谗人。孔子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此典型君子之举。
一切兴衰在于立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故有一利,名曰以退为进,亦有一败,名曰得而复失。故,学而时习之,道自智得,行而常践之,道自履得,习而常思之,道自悟得。芸芸之中,孰优孰劣,非以貌凭,非以言评,非以物凭。德之厚,则文生,信之厚,则朋生,礼之厚,则谊生,尊之厚,则威生。食不得味,非味之过,听而不闻,非耳之过,视而不见,非目之过,身之五蕴所触,不过一念心耳!若心不在焉,道自远人矣。
“大道甚简,而民好径”,道隐何处?“百姓日用而不知”中,道出何处,性道一如,不出一心,“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生命之要在于悟道求真,而非是衣食住行之足,生死不过宇宙现象之幻变,而非天命之本。《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者,天命之本也;道者,宇宙之本也;教者,顺性修道也。中华文化以《易经》为百经之根首,犹如一木之花果,四书五经义理豁然相通一道贯之。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本科专业法律,道学、现代哲学、文学、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编者:三木秉凤老师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而他又是为了什么?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与繁荣,这是中国文人践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真实写照。在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的世界大背景下,在道德滑坡与诚信迨丧的今天,三木秉凤老师能带领一支网络文化团队,无畏艰险,逆袭而上,只为文化发声,只为文化复兴,只为文化昌盛,只为文化强国。同时又让更多的征文者沐浴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沃土与文脉传承中,感受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伟岸,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这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