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文/刘巧玲
在2023年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我生活在病痛的阴影里,痛苦呻吟:浑身疼不说,拉肚子,四肢无力,咳嗽。冒虚汗。去医院治疗,听说床位爆满,楼道都人满为患,天寒地冻的,冷的滋味不好受。别无选择,我只能是圈在家里,瘫在床上,每天天昏地暗地睡。腿疼,圈着、伸开,放在哪都不合适,翻来覆去,还要不断往厕所里跑,吐得黄直到疸汁都没了,嘴里流出刺鼻的像长线般的口水,胃里翻江倒海。
看着我狼狈不堪的表现,夫君也无能为力,他能做的就是端点水,递一张纸,拍拍背,按时送药。一起呆的久了,他也被这刺鼻的气味熏得恶心、干呕。告诉他,我阳了,让他搬出去住,以免交叉感染,两个人都遭罪。他却坚持己见,说:“他走了我无人照顾!”承蒙他的细心关怀,我的情况有所改善。而他却在劫难逃,也被病毒感染了,症状是浑身疼,睡不稳,只好整夜整夜站在地上打圈,任时间煮雨。
没过两天,小妹也感染了,知道我难受,不让去探望。我只好硬撑着在家里给她熬些梨炖苹果汤,托人送去,并不时点些外卖,让她享受亲情的温暖,不挨饿。她一点吃不下,所有的难只有自己承受,我这个姐姐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很无奈。
侄女从单位周末休息,有家不敢回。家里有一个刚满一岁的宝宝,而她自己一直冲锋在抗疫第一线,每天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怕传染上病毒,孩子遭罪。她唯一的选择就是围着县城转圈,天寒地冻的无处可藏身。知道我感染了,她给我买了些蔬菜、水果放在家门口,然后悄悄离开,打电话通知我,雪中送炭的温暖让我知道亲情的弥足珍贵。叮咛她千万保重身体,当姑姑的却什么也做不了,心里很愧疚。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贤知道我咳嗽的厉害,买来了止咳糖浆,喝了很多瓶,咳得胸口疼,病情没缓解一点;冰知道我出不了门,领了一大包菜来,放在石头上,远远地看着我拿上才离开,我们隔得很远很远,令我感动不已;莉莉还把布洛芬送到了家门口;外甥女也从老远的地方邮来了口罩……她们的关怀和默默付出,也无形中增加了我与病魔作斗争的信心,坚信雨过天晴,红彤彤的太阳就会普照大地,万物复苏。
好不容易熬到春暖花来,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房子里走出来,街道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机,饭店里人们也可以围着桌子欢聚一堂,久违的笑脸又映在脸庞,真快意,我的咳嗽仍不好,通过义诊窗口的大夫,一连吃了30多付中药,6瓶糖浆,西药无数,自己嘲讽自己泡在药罐子里了,浑身都是药味,自己很讨厌病怏怏的自己,提不起精神。
3月底,协会要组织一场外省采风,主席打电话希望我参加,机会难得。我却犹豫不决,很想赶着周末去放放风,散散晦气,毕竟三年封锁在小城哪里也没有去过,换个环境,换个心情,日子翻开新的一页。顾虑的是娘感冒了,周末想去探望。
小妹知道我的为难,鼓励我去采风,说:“机会难得,母亲那边自有她照顾就足够了。”有了小妹的支持,我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采风。
4月初的“川北小江南”已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看不到一点冬的萧条,油菜花正灿烂地开着,山野绿得醉人,无形中唤醒了我对春的喜欢,陶醉其中,我兴奋极了。
人在外,心却在家里。再美的景致也封锁不住我关注家的热度。晚上,一张照片发在家人群里,家里人很多,大家都在热热闹闹吃饭,我发现一个细节,娘包个大被子躺在沙发上。这不是她老人家的一贯做派,不到万不得已,她睡个午觉都很难得,怎么可能平白无故躺着,一定是身体很不舒服了,才这样。这也无形中又增加了我的一份歉意,忙的时候用娘呢,看家做饭照顾孩子,娘生病了,我却跑在外躲清闲,内心无比的自责。连忙打电话给妹小妹询问情况,并嘱咐她把娘接回家。
两天的采风愉快结束了,娘也回到了久违的家。第二天一大早,我连忙带她去医院。一听她的症状,医生说新冠后遗症严重必须住院治疗,不能耽误了,这样她就别无选择的住院了。
308病房,8人间,每天在不断地添新人,最多的时候住了12人,加上陪护的人员,拥挤的只留一个过道。病房里有位来自凤州的小伙子,结实高大,人很热心,这个吊瓶完了,他去叫护士换药;那个人没吃饭他就给义务捎,大家都夸他是个热心肠,他憨憨一笑,说病友互相帮助是应该的,特别是一场疫情后,都该看开了,放下了,不要为小事计较。一天,他突然觉得心慌,脸色发白,嘴唇发紫,呼吸困难,医生急忙把他转到ICU,可惜30多岁的生命就定格在那一瞬间,病友们都他惋惜、落泪,感叹生命的脆弱。听说他家里还养了很多牛羊, 务了十几亩花椒树,他是独生子,两个孩子才几岁,父母年迈,日子过得很富裕。顶梁柱一走,家瞬间瘫塌,母亲也气得住院了,真可怜。
我家里,大姐脚扭了,二姐正在与新冠抗斗,小妹的孩子文理科分班,一天忙得在学校与家里转换,开会、填表格、与老师对接、确认身份信息、压力比山大,那种辛苦不言而喻了。特殊的节骨眼,只有我是家里的中流砥柱,全权负责照顾娘,我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保重身体,要不娘就没人管了。好在她很坚强,精气神不赖,干啥都力争自理。我充其量就是每天跑医院送三顿饭,临时有个啥事处理一下,人也不累,通过十几天的治疗,母亲恢复的很快,脸色也渐渐红润了,我很开心!
周末娘出院了,刚打算好好休息一下,顺便打扫一下家里的卫生。夫君却提议要去看婆婆。清明刚去过,半个月不到又要去,我心里嘀咕着,却没敢反驳。毕竟婆婆也是妈,这个年龄了彼此心照不宣,也不想惹他不高兴,于是给婆婆买了她喜欢吃的烤鸭、牛肉、卤肉和果蔬,匆匆忙忙赶回老家,准备给她做顿美食,理个发,一家人聚聚,让她享受有孩子的温暖。
到家后,她却说她头晕的不行,已持续好几天了,怕添麻烦,没给我们打电话。我突然意识到母子连心,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幸亏我没阻挡,要不然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190 毫米汞柱血压,吓得我六神无主。给她理完发,就火速把给她买的好吃的装上车,直接送她去医院了。长期的高血压,引起心肌缺血,必须住院治疗了。我又一次来到医院,同一个科室,同一个医生,大家都熟悉了,显得客气、友好,心里稍安。
好在有娘做后盾,我也不显得匆忙。她独自一人坐公交去集市买回来鲈鱼、排骨炖成汤,我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上楼端饭,骑车送医院,等婆婆吃完洗碗、吃药,然后我又匆匆赶回家,开始吃饭,上班。晚上时间充裕,我们可以买些水果、零食等送到医院陪陪她说说话。夫君本身就是一个大孝子,公公去世快三十年,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他在忙,每天晚上他在医院守到婆婆睡觉了,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好在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没有扛不过去的火焰山,没有没有趟不过的流沙河。经过细心的照顾,半个月后,婆婆痊愈出院了,压在我心头的一块石头落地了。使我也深深懂得,这个年龄,只有老人安康,自己才能轻松、快活地生活,否则苦日子当头了。
安稳的日子刚过了个把月,婆婆又打来电话说,她不舒服。问她给夫君说了没有,她说没有。她啥事都找我商量,让我觉得自己在家里很有用。我很快找到夫君商量去市级医院,还是继续带回县上。几经商量又一次把婆婆接下来,送了医院。
心肌缺血又犯了,心里发慌,她又一次住院了。
今年我成了医院的常客,走进医院心里很郁闷。特别是她住院第三天,突然阳了,血压升高,高烧不退。晚上起来五六次,体温都是39.8摄氏度。擦洗身上,喝热水、喝布洛芬、量体温、给护士站请医生,折腾了一宿,我一眼没合。邻床的玉霞姐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知道我第二天要上班,早上六点发来信息,早饭由她负责,让我好好补补觉,以便于后面继续战斗。没想到,瞌睡遇到枕头了,我欣然同意。中午,小宝贝也赶回家了,知道奶奶住院,陪护、送饭、买药都由他全权负责,也让我很轻松。
对于照顾老人这档事,我从来不抱怨谁,我的观点是与其把钱送给庙里烧香求安慰,不如善待自己的亲老人实惠,一方面给自己积福报,另一方面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毕竟你做的好了,就不愁孩子未来对你不好。再说在医院呆久了,会遇到很多熟人,他们都很孝顺,也无形中给我送来了光亮,不抱怨,不指责,心安理得愉快的照顾老人。也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没想到隔壁那位88岁老人,是波波的奶奶。那天她来看奶奶,我们不期而遇,都很高兴,她把家人给她摘得新鲜蔬菜给我分了一大口袋,让我好久不用买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敏姐姐,父亲心脏不好,每个月住一次院。理所当然,我每次去医院都能遇见她,她从来没有抱怨过生活的不公,总是积极乐观、做父亲的贴心小棉袄。她告诉我,凡事往好处想你就比别人幸福。我们每次都会在饭堂遇见,一起聊聊老人的病情,一起鼓励对方攻坚克难,她是我学习的榜样,同时,可以心无旁骛地把心里的苦水倾述一番。她会给我带来很多好吃的零食,让我在忙碌中享受小零食的慢时光,歇歇气,再继续元气满满的面对生活中一个个坎坷和困难,也有足够的底气在风雨中坚强。8月底,爱她的父亲撒手人寰,我感念她的好,前去悼念,看着她哭的像个泪人,我也哭的稀里哗啦,令我想不到的是她把我介绍给她的家人们,夸我如何如何,她的鼓励鞭策着继续赶路,不惧严寒风霜袭击,要不怎么会有这么多美好的遇见呢!
婆婆出院后,她的病又反复多次,几乎每个月都要犯一次。无奈之下,我带她去市中心医院,一天挂了三个科室的号,每次都是专家号,检查单像雪片飞。鞍前马后的跑,搞得我也神经兮兮的担心她得了重病,忧心忡忡。我希望在大医院,住院做个全身检查,彻底查清病情。医生说两次住院该检查的都查了,没必要。他还说老人身体一直不错,各项指标正常,突然生病接受不了,过度紧张,造成的血压升高,人就不舒服,吃一段时间药巩固一下,情况就会大有改变。医生给我吃了定心丸,婆婆也喜笑颜开,这一晃已是11月了。这一年我几乎泡在医院里,令我终身难忘,估计未来的日子就要耗在婆婆妈妈身上,毕竟她们年事已高,身体大不如从前,我也更体会到中年人身上担子很重,要不姜文怎么会发出:“狗日的中年!”这样的感慨。
11月底我决定休假,带着一身疲惫和无限的感慨,我依然决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把这一年的劳累、不愉快统统扔进大山的沟沟卯卯,扔进溪流和平原,让它活见鬼。为期五天的旅行,让我又一次完成了自我超越,战胜了内心彷徨的和恐惧,更见到最好的自己。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终归“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希望崭新的2024保佑我一切顺遂,万事安康!
刘巧玲,一位文学爱好者,作品多见于《中国乡村》《首都文学》《中国文化报》《江山文学》《荷塘月色》《越南西贡解放军日报》《陕西文化网》《陕西农村报》《文化艺术报》《西安银川头条》《九天日报》《沧州晚报》《天门日报》《延河》《秦岭文学》《宝鸡日报副刊》《西部文学》《宝鸡散文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