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年絮语
文/张正纲
想对晚年有所议论,但写下标题又犹豫起来。这“晚年”如何界定?以从工作中退下来休息界之,但有些人年满花甲还不得退休,而有些人刚入不惑就退而休之了,看来以退休界定晚年,显然不够科学。何况农民就无退休之说,院士、科学家也不听说退休,袁隆平七十八岁了,还在大干。所以,以退休来界定晚年不可取。查阅辞书,“晚年”的注脚是:老年时期。何谓“老年时期”?辞书上没说,也没有“老年”这个词条,只有对“老”字的解释是:年岁大,经历长,时间长。至于多少年岁为大,多少经历、时间为长,也没有说,“晚年”的界定还是没有解决。其实以年龄来界定也有不妥:有的人年逾古稀但思维敏捷,举止矫健,而有的人尚未知天命却步履蹒跚,不能提笔。所以,以年龄来界定晚年也很难说。看来只好模糊一点,姑且以昆明人办得“爱心卡”为晚年,或者以“自以为步入晚年了”为晚年吧。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子,对人生的历程有一段充满哲理的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后人对“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总的趋势是,人随年岁增长而臻于成熟。世界大文豪萧伯纳则认为,六十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如此说来,60岁才是人生辉煌阶段的开始;60岁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是啊,人的一生经过几十年兢兢业业的实践,风风雨雨的磨励,几十年孜孜不倦的求索,曲曲折折的锤炼,才由稚嫩变得成熟,由单薄变得厚重,由浮躁变得沉稳,由狭隘变得宽厚,其洞察力、思维判断力和应变力都敏锐而准确,从而能够从容应对千变万化的生活与世事,这是不争的事实。

成熟了才能收获。所以诗人、文学家们常把人的晚年比喻为金秋季节、阳光地段,多么美好!世人总喜欢把晚年比成夕阳,有首唱响大江南北的歌唱道:“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当然也有人哀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敬爱的叶剑英元帅却说:“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帅在耄耋之年,与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一举粉碎四人帮,彻底结束了那个“史无前例”的时代,挽救了中国,唱出了“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最强音,为晚年、为夕阳做了最好的表率和诠释。既然到了“金秋季节”,我们就应该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让我们把过去辛勤耕耘种出来的果实,再一次辛勤地将它收集起来,装进粮仓,留给后人。既然处于“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成熟,来到了“真正的人生”,就应履行做“真正的人”的责任,不能逃避,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不能“不想动脑筋”,不能只顾自己养生。老人也是社会人,社会人是一刻也离不开社会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律则,要求我们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中国已于不经意间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均寿命在不断延长。辞书上把“晚年”注解为“老年时期”,这个时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来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姑且以活到八十岁赴黄泉为例,那么,四十岁即休息者,才刚过来了一半,还有半辈子的光阴要过;六十岁退休者,也还有二十年的生命历程,何况二十岁以前尚在长身体、学知识,一般来说还不能做事,故退休后的这二十年就更显其珍贵;如果能活到九十岁、一百岁,那这个“老年时期”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比在职在位时间还长哩,虽然已经处于“编外”,但我们怎么可以把这样漫长的生命过程、“阳光地段”任意闲置、浪费掉呢?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把晚年好好地规划一番,做几个“五年计划”并认真加以实施,让“真正的人生”异彩纷呈。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壮年是国家的栋梁,老年仍可创造人生的辉煌。
进入晚年应保持年轻的心态,千万不可早早就产生“老了,不中用了”的念头,更不能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背时心态!不要泄气,不要妄自菲薄;要笑对人生,积极弥补退休前留下的缺憾,完成未了的心愿。把六十岁当做人生新阶段的始点,与时俱进奋力攀!有人把六十岁称作人生的中转站。
到了中转站,首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明确认识自己已经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了,人走茶凉是自然现象,不要总放不下架子;要融入社区,融入老年群体,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可以成为老年文协或老年体协的一员,或进入老年大学,按照个人“五年计划”有规律地进行活动;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第二次创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一番,或者到某企业找个适合自己的岗位体现人生价值,继续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也可自个儿种花养鸟、习书临画,悠然自适;或邀三五知己一道外出登山、垂钓,一起去旅游,游九州名山大川,也搞它一部《老残游记》之类出来……

总之,一定要有计划地学点什么,干点什么,使之感到自己还“是个有用的人”,而非行尸走肉。让晚年生活充实、快乐、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孙辈是要带的,但不能没有了自己的空间,不可大包大揽越俎代庖,一代管一代嘛。千万不要见异思迁,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不可当电视的奴隶或迷着麻将站不起来;也不要成天想着这病那病,在“病”的阴影里不能自拔;更不可自我封闭,“躲进小楼”不见天日,不食人间烟火。光阴荏苒,岁月不居,倏忽间年轻已成为过去,正是“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回想年轻时,有工作的紧张和愉悦,也有生活的快乐与迷惘,还有被当作“反动权威”、“特务”批斗、关起来的荒唐;终日忙碌,难有闲暇,妻子临产我都在乡下。说来也巧,生老大和生老三时,我都在喊撒生产队的同一丘田里耕作,不过一次是二月一日,我在那里犁板田;一次是六月二十五日,我在那里犁水田。忙忙碌碌一辈子不曾休过一次假,来不及认真思考人生,也许是对这种忙碌的回报吧,曾获各种“先进”、“优秀”表彰无数;曾经为瑞丽农机化发展呕心沥血,并在八十年代取得了骄人业绩,但临了却将“五一”劳动模范殊荣,让给了下级同志;进入政府后,只会埋头为改变“道路不平,电灯不明,吃水不清,电话不灵”,为“打通西线,借江出洋”,为创建优秀旅游城市之类而拼命工作……。

退休了,认为我已是我们家族活得最长的男人了,其实是心理远未从当年几个大医院所诊断结论:“家族性高脂血症”的可怕阴影里解脱出来!抱着活一天算一天的心思,不愿规划未来,不敢展望未来,随波逐流,于不经意中虚掷了宝贵的时光!
行文至此,读者可能已经发现,我前面的一些议论,其实是自己的经验之谈,或可谓之“忏悔”吧。愿后来者能引以为前车之鉴!逝者如斯,银丝疯长,我已渐渐步入遐龄。反复认真思索琢磨,深深感悟自己昨日之非:虽知学海无涯,但不能以苦作舟;亦明白知识浩若烟海,但不能找准一个目标攻克始终;缺乏恒心和定力,浑浑噩噩犹如猴子掰包谷,终于学无所成!世间没有后悔药。
既知昨日之非,更该珍视眼下,再不能犹豫和彷徨,当选好目标,做出规划,今天就是始点,走自己的路,绝不计较别人如何议论,更不考虑能走出去多远。

诚然,青壮年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力军。但也有不少人,青壮在职时不显山不露水,未见取得什么大成就,可退休后,心无旁务,或潜心于某种研究,或执着于某项事业,却做出了可喜的成绩。这种例子俯拾皆是。《榕苑》主编杨春华先生,退休前,人们只知他是位医生,可他退休不几年,已出版了小说、剧本、游记体散文和词诗等八卷,令人刮目相看。我认为这才叫老有所为呢。
《榕苑》创刊号上曾转载一篇《七旬老翁金沙江畔种绿情》的报告文学,那位七旬老翁解培惠,多年供职于德宏热带作物研究所,在热作所退休,青春都奉献在瑞丽,对橡胶、咖啡等的种植,均有研究和贡献。但瑞丽人对他的认识比较集中在,一是篮球、排球打得好,二是会吹牛皮。当然也有人说他嘴有一张、手有一双是个能人,但有这种认识的人不多。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他的许多学术观点往往被冠以“吹牛皮”而难以实施。九十年代初,他任热作所所长时,曾提出在橡胶林中搞立体农业的构想,后又向市里提交了在瑞丽上万亩印楝、万黄花蒿、万亩胶股兰的建议书,均未能施行。这位云南大学生物系毕业生对印楝推崇备至,说印楝一身是宝,是绿色黄金。尽管他有执着追求,但于退休前,始终壮志未酬。

退休后他自办科研所,继续寻他的梦。二00一年,解培惠找到志趣相投者,在成都高新区注册了“绿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生物农药的提制。“绿金”者,绿色黄金之谓也,乃解培惠情之所钟。为圆绿金梦,他在元谋和金沙江干热河谷艰苦跋涉,谱写了《七旬老翁金沙江畔种绿情》的壮歌。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橡胶北移成功之后,21世纪之初,解培惠于古稀之年,取得了我国印楝大面积北移成功的重大科技成果,而且给不毛之地披上了绿装。攀枝花市待解培惠为上宾,请他作报告,聘为顾问、首席专家;华南农业大学聘他为博士后研究生导师。但解培惠视金钱、荣誉如浮云,他在乎的是事业,他要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创造更大的奇迹,让毕生所学、所想、所研变为触手可得的果实,奉献给人类。燕雀难明鸿鹄志。什么叫老有所为?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世人总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不禁想到一首古诗:“周公恐惧流言曰,王莽谦恭下士时,倘使当年身便死,千古真伪有谁知?”解培惠是幸运的。更为幸运的是,解老现在身体特棒,可谓身如药树,百病不生。这不能不让人联想:也许事业、成功是健康、长寿的最佳伴侣。当然,如果与“孔方兄”关系处理不好,那又当别论。瑞丽珠宝街74号业主林飞先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昆明某领导岗位上离休下来的。离休后他面临多种选择,以他的大学文化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他可以在人生的第二个任意翱翔。但他当时看好瑞丽这个黄金口岸,认为此地边境贸易大有可为,毅然决定卸去“官衣”,“摸着石头过河”,在商海里游弋一番。于是瑞丽出现了一个“正义商号”,这是瑞丽较早的商号之一,这就是林先生办的商号。就如同瑞丽的老字号“利民商号”要“利民”一样,林经理从商要讲“正义”,明眼人一看就辨出它的学者味来。林飞先生成功了。现在林先生业已八十八岁高龄,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仍在经营着他的商号“珠宝苑”。不过,他已完全是以身体健康为中心了,并不计较赚多少钱,按他的说法是:“爱好”、“找个寄托”。老人饮食起居极有规律,早晚自我保健按摩,适当步行锻炼,但更多时间是埋头写作,抓紧完成他的回忆录。林飞先生不愧为民族英雄后裔,为我们提供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范例。瑞丽老年文化协会成立之初,林老曾给我们题辞:“诗书扬大道,画卷绘小康”,对协会表示殷切希望和鼓励。

听了我的介绍,也许你急于想一睹这位老者的风采吧,还是想拜他为师取取“养老经”?那么朋友,你最好在晚上八点钟左右去,这时他多半在店里看电视。但请注意:热天不一定在,因为大热天一般他都回昆明避暑去了。春潮涌动江山秀,晚霞辉跃神州兴。西方惊呼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大中华正在以骄人的速度迅速崛起。生于斯时,确有一种坐不住了的冲动。干点什么呢?还返回去搞我的老本行——农业机械化,显然已不现实;写诗作赋歌颂大好河山吧,文学功底大大不足;也到商海博奕吧,既缺少资金支持,更缺乏一博的勇气和才能。
干点什么呢?北京知青孙英的做法也许可以借鉴——孙英是学文的教书先生,为了到瑞丽搞植二次创业,并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前退休后到农业大学,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了一年,做了充分的思想、资金、技术准备才到瑞丽来的,到瑞三年,虽尚未取得经济效益,但已获得种植、养殖上的多项成果,离成功已经不远。学孙英我十年前或有可能,今天来学孙英,对我来说为时已晚。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八十述怀》中说:“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决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话也如同张国龙、张鹏健老人那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一样,深深给人以震憾。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啊!我等后辈,虽学识不敢望季老项背,但又焉能自甘成为行尸走肉呢?!

怎样“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为老年人搭个文化活动平台,让老人们能“以文化养生 为边睡增辉”是老桥协“八大金刚”的心愿。《榕苑》的各位编辑自带干粮,默默耕耘,三年出期刊《榕苑》十一期、《瑞丽老年文化从书》三册,他(她)们是在做对社会、对别人有益的事;文协办公室同志和各小组组长默默为会员无偿服务,他(她)们是在做对社会对别人有益的事。如果他(她)们的作为能对特色文化建市、构建和谐社会有所裨益的话,那就不枉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老年文化协会和老年大学的支持了。
日本是个长寿之国,其国民的平均寿命比我国国民长七、八岁,日本人十分重视晚年生活的规划设计 。有一位医学博士出身的著名作家渡边淳一郎,写了一本《熟年革命》的书,他所称的“熟年”是指五十岁以上的年华,并把熟年的人们称为“白金一代”,“是经历了岁月的磨练、心灵深处潜藏着光芒的人们。”渡边认为,“人生最后十年、二十年的活法,是决定人的一生是否活得精彩的关键所在。”
所以,人在活到五十岁的时候,就必须认认真真地考虑“后五十年”的活法问题了。这与孔夫子“五十而知天命……”,萧伯纳“六十岁后才是真正的人生”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才是正常的。退休不是退缩。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报告称,目前,全国有各类离退休人才600多万在各条战线发挥余热,约占在职专业技术人才的20%,是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专家呼吁,应充分发挥离退休人才的作用,实行“二次开发”。然而也有人说,“老而知老是一种智慧”:“一个年逾六旬的老者”还“雄心勃勃”什么?还献什么余热!按此种心态,就没有那600多万人了,更没有《七旬老翁金沙江畔种绿情》,还哪有我国“印楝大面积北移成功”的重大成果,还搞什么“二次开发”?!
我绝不赞成这种观点。周有光104岁还在写文章,季羡林坐在轮椅上还借助放大镜看书写书,难道他们是“怕被人遗忘”抑或“怕后来人否定自己”?!我不禁又想起年届80岁的杨非,坐着轮椅随云南电视台到各地州“抢救历史”来到瑞丽,看着蒋老师给他喂饭的样子,我心都碎了,责怪电视台“是否太残忍了?”难道我们能说杨非“恋镜头”、“还想出风头”吗!做点对社会对别人有益的事,让我们的晚年更精彩。
创作于 2012年2月
☆作者简介:
张正纲:男,中共党员。1939年10月生于云南腾冲,1961年学校毕业分配到瑞丽“八一”拖拉机站任农机技术员,1990年选入瑞丽县政府工作,1999年退休。2006年创办瑞丽市老年文化协会,宗旨:以文化养生 为边陲增辉,并创办会刊《榕苑》;2007年协助老干局开办瑞丽市老年大学并被瑞丽市委聘为校长。梦想:不当行尸走肉,有生之年不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投稿须知:
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字画皆可投稿,来稿须为原创首发,且独家授权,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内容健康向上,力求宣传社会正能量,不得抄袭、涉黄涉暴,文责自负!投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及近期美照一张。 已选入本平台刊发作品(阅读量高、点赞量高、有打赏),百度可查!入选刊发作品不要求阅读量,但打赏不能为零,点赞不少于20人,留言不少于15条!不符合规定者,下次不再录用!若还需刊发,请先预付5~10元审稿费、制作费!
投稿群号:
QQ 619839125
QQ291207933
QQ1050917436
主编微信:15282989985(不投稿勿扰)
郑重承诺:
若符合以上规定者,所选入蓝月亮诗刊作品均推荐到都市头条红榜!你的作品将会被更多人阅读和欣赏!七天内打赏20元以下,作为支持平台经费所用。超出20元的,平台与作者按 3:7分成。热忱欢迎各界优秀的原创诗词者、文学爱好者、爱心人士入注本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