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律更新,新年伊始,今天是2024年元旦。毛儿同老朋友在海南欢聚一堂,把酒言欢;同家乡的至亲好友互祝心愿,共庆佳节,真是忙的不亦乐乎。
酒后微醉,突发奇想,追本溯源,探个究竟:“元旦”一词是什么意思?倒底是怎么来的?醉意朦胧之际,心怀求知欲望,翻阅了众多资料,毛儿方才知晓明了。

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从字面看,元为始,旦为晨。作为节日时间,它指的是每年第一个月第一天的早晨,即新年的开始。
历史上,元旦有许多雅称,如三元、元日、正朝、元朔、正旦、元正、新年、初年、新正、鸡日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传统中国社会对“新的一年”的认识与西方不同,一直以来都将“正月初一”视为“新的一年”的开始。汉武帝以前,元旦的具体日期不太统一,汉武帝时,改行《太初历》,定夏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此后为历朝历代所沿用。由此可见,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只有一个新年,就是正月初一的农历年。
辛亥革命后,我国引入了西方历法,1912年开始使用公历,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并将本来作为农历新年的“元旦”名称挪用到阳历新年上,农历新年则被改称为“春节〞。但在那段时间里,节日修正并未广泛流行起来。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作为公历新年第一天,元旦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它蕴含着勃勃的生机,象征着新生和新的希望,也寄予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和期盼。

夜已深沉,酒香醉人,新年的第一天即将过去,宁静的小区里老人在健步行走,门厅上的红灯笼温暖着候鸟们的心窝。毛儿眯着老花眼,逐字逐句细品味,总算弄清楚了“元旦”的前世今生,心头顿时感慨万千:
新的一年又开启,万家灯火迎喜庆;老头老太聚海南,所见所遇皆温暖;太平盛世乐开怀,活成泰山不老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