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天排鹤远,唳云作弦歌 1035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山水鉴寒月
错落逸林阁
杳杳送残日
悠悠见蹉跎
晚情忧意多
银烛昼卷说
极天排鹤远
唳云作弦歌
黎风抚窗,温婉灵动;曦色清明,若隐若盈。昔言,人过七十古来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所以从四十至五十岁是我们生命的黄金阶段!此时人生阅历已经深厚,原始积累基本完成,未来方向已定,一路没有了太多疑惑。但五十天命之后,应该做些什么?
一要看破放下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个年龄不允许你继续幼稚,当你无力把握命运中的某种情感,某些缘分,某种现实,就学会放手吧。给自己身心一个全新的开始,信心还在,勇气就在;努力还在,成功就在;智慧还在,晚节就在。我们在不能少年得志时,就学得大器晚成。
二要储仁蓄德。 虽说生命是一次孤独的旅行,但机缘巧合之时,总会有人相伴。真挚的友谊是人生最温暖的一件外套。情谊是靠你的仁义道德打造的,在这个年龄一定要好好地珍惜,用心储存,施恩勿念,有恩必报,而且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三要播种善良与智慧。 我们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带着任务轮回尘间的,这个任务就是向亲友报答有缘之恩,向社会播种良风善俗,向自然学习宇宙智慧。我们一定要极尽自己所能及之事,让那些比你苦、比你难的人感受到这世上的阳光和美丽。这样的善良常常是播种,不经意间,就会开出最美的人性之花,同时将智慧与良善留存人间。
四要享受雅乐。生存的价值不是衣食住行无忧无虑,而是少私寡欲,知足而足,并身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音乐是通往灵魂深处的无尽幽径,它可以陶冶情操,又会洗涤身心。要学会享受雅乐,给灵魂休整放假,打开你的记忆和想象,全身心地投进优美的乐章之中,给生命带来意想不到的宁静。音乐是日子中的味精,点点滴滴中让我们的生活注入了滋味。
五要避开二苦。尘间有两大苦楚,首是求之不得而苦,其次亲崩情离之苦。生命的修练过程就是一次次超越自己,在你付诸努力的前提下,所有的、想得到的都当作一场赌,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世间最苦莫若情,亲情、友情、相思之情,人过中年之后,经历过无数次生死离别之后,如果在这时候还有这样的情愫,一定要象打扫灰尘一样,把它从心屋里清出去。
六要学会承受与接纳 。生老病死,生命中发生的一切,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但往往祸不单行,福不双至,幸福来到时,学会承受,懂得乐极生悲;凶祸降临时,学会接受,懂得否极泰来。没有永恒的幸福,没有不散的宴席,没有终身的痛苦!有些事情需要无声无息地忘记,经历一事,就长一次智慧;有些苦痛和烦恼需要默默地去承受;历炼一次;丰富一次,跌倒一次,就智长一次。 能承受风霜雨雪与寂寞难耐的人,也能承受彩虹鲜花与众星捧月之荣。
七要感恩人与自然。我们生存的时空就是人生环境与自然环境对我们的馈赠与施舍,宇宙大自然的规则是互助共荣,相依为命。人生于世,应该道法自然,感恩报恩施恩之心一定要时时保留,它不仅让你怜惜一沙一石、一草一枝,还会在人文自然中学会互利互赢,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人生自然的和谐共生会消除我们无形的压力,平抚生命的欲望和争斗,平淡如水的幸福就来自于此。
八要在工作中奉献。劳动既是义务又是权利,也许它绝没有喝茶、聊天儿那样惬意,但它检验着我们的智慧和能力,是我们生命价值和一生成就的必备体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通过工作创造财富的目的不仅为了自我生存,更是为了他人生存,一定要全心投入劳动,惠人惠己,有劳有得,方有公正;不劳而获,则为耻辱。
九要终生坚持文化学习。文以载道而化己心,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学习非是学生的专利,灵魂需要充实,修养需要提高,生命需要进步,一切读书和学习都在和智慧共舞,它不仅保证你的记忆力、感悟力、思考力、应变力与众不同,还更让在文化自信、社会自信与事业自信方面从容不迫。我们的思想来源于学习,我们的自信来源于学习,我们的事业来源于学习,我们良好的社会关系来源于学习,当学习成为我们终生的习惯,这就是“累并快乐着”的源泉所在。
十要享受运动。生命在于运动,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中体现价值并生生不息的。运动没有具体目的,这是道法自然的体现,不要认为自己胖、自己丑、自己矮而去运动,“一阴一阳之谓道,往来不穷谓之通”,日月运行,四季嬗变,一寒一暑,昼夜相推,宇宙的本质就是运动变化!与其节食减肥,不如去享受运动、享受自然。
失之东隅,得之桑榆。生命成长就是为自己建立起宏大的舞台,用独立的视角去看世界,不要用权力财富去衡量对比,在心中建立“天人合一”的大格局,以及“知行合一”的大视野,建立起“道法自然”的是非标准和价值取向,不要随波逐流,社会人生有其独特运行规律,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甘于吃亏,甘享清福。子曰:少年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中年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人过中年,应用平平淡淡之心,过平平常常日子,不再祈求云天之虹,不再索取五洋之珍,淡然看花开花落,悠然观云卷云舒。
风疾扫尘净,蜚然夜归歌 1036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星辰含曦没
仙色莫执着
茫茫暮野远
唳唳寒鹤别
哀哀对天说
淡淡凌烟绝
风疾扫尘净
蜚然夜归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这是君子品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与小君在言行举止的外在表现上似无多大区别,但在内心世界里却是天壤之别,君子以智信仁勇严等品德充实己心,小人则利益至上,唯利是图,穷斯则乱,自暴自弃。君子不器,志道据德,生命修练过程就是出淤泥而不染,人生本来崎岖不平,匆匆半世的跋山涉水与诗书饱尝,不经意间竟已炼就了波澜不惊的心胸与透观万象的慧眼。也许因为淡泊明志,故而超然物外不再随波逐流;因为宁静致远,“醉翁之意”亦不再流连忘返于“山水美境”之间。白云悠悠,自觉心无旁骛!从春朝走向秋暮,从繁华走向萧疏,万象生命皆在时空中衍变出灿烂的色彩!天地有道,君子与小人均难出此律,自落因果循环之中而不知矣。
“君子豹变,小人革面”。人生修炼源于内心蜕变的自觉自愿,其实从丑小鸭变为白天鹅,需洗心而又革面,这就是身心双修。人生成长不仅仅是从幼苗到参天大树的革面过程,也是由稚嫩到稳健成熟的洗心过程。与君子交,我们学其所长,以增己德;与小人交,我们察其所短,以省吾身。任何事物都是一对矛盾推动其发展变化,社会也永远是阴阳相推,生生不息。观天察地,与时俱进,既有为而有所不为,亦无为而无所不为,天地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与消亡,此为大千共律,这就是生命终而复始的蜕变过程。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天地之间除了“道”,没有一物会成为宇宙的永恒使者,大千世界生灭变幻才是真正的铁律,从风华正茂到老态龙钟也是铁律,天道不会为你开出长生不死的秘方,我们一生都在被空间洗心,被时间革面,这些谁也无法抗拒。“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所有生命现象,犹如心生之物,故“唯心所现”,道即是心,心即是道,道生万物,万物归道,这是万物共同之性!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都说高处不胜寒,其实人在高处,也早已习惯了山巅云端的那缕寒风。我喜欢在高山流水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亦欣赏秋水的清爽与寒洌,在广袤的原野之中,在清澈的溪水之内,偶遇几只丑小鸭优雅非凡的闲庭信步,它们带给自然一种难以言状的和谐之美,这种美,又是没有修饰的原始的自然之美。相对于本真的自然之性,人类又多出了一份人性!人性是什么?人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合一。自然性是性之本性,社会性是性之习性。《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的本质是自然天性而非动物习性,所以在天人合一中道法自然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本科专业法律,道学、现代哲学、文学、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编者:三木秉凤老师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而他又是为了什么?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与繁荣,这是中国文人践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真实写照。在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的世界大背景下,在道德滑坡与诚信迨丧的今天,三木秉凤老师能带领一支网络文化团队,无畏艰险,逆袭而上,只为文化发声,只为文化复兴,只为文化昌盛,只为文化强国。同时又让更多的征文者沐浴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沃土与文脉传承中,感受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伟岸,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这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