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我与父亲有个电话约定
文/李海华
每天晚上七点至九点这个时间段,或者我的手机突然响起,父亲给我打来电话,或者我没看到父亲打来的电话,我给他打过去,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面的饭店餐桌上,只要一看到“父亲来电”,我便会生出一种激动,往往会不顾场合打开手机就自豪地喊起“爹”来。
说起父爱,我总是忘不了快八十岁的父亲那躬腰快步行走的背影,我们的通话带着些许牵挂和惦念。不管工作多忙,每天晚上我都通过电话与父亲一起聊天,聊老家的很多事情,聊起我小时候的事情,让我感觉到父亲的坚忍和伟大,父亲的一生辛劳的艰辛。父亲年岁越大了,母亲去世又早,父亲渐渐地给我打电话成了我们父子交流的习惯。
今年,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为我们操劳一生,一直健康,走向苍老的父亲,本应该到晚年享受应有的天伦之乐,可这人生可怕的病魔却偏偏又落到了父亲的头上。四月份,父亲不幸患了脑梗,住了两次医院治疗,出院后虽然没影响到行走说话,但血压却居高不下,不吃降压药,高压在200以上,吃着降压药高压还160左右。面对疾病,父亲却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他不向命运低头,还像以前没病时一样,天天骑着机动三轮,拉着玩具、日用生活品去赶集,做他的小生意。
我每次看到驼背的父亲骑着三轮,在马达声中奔波时,眼里都会偷偷流泪,暗自神伤。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痛在心里,心在滴血,更狠自己无能。虽然父亲总以在城里生活不习惯,没有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总感觉凭自己的能力没有赡养好自己的父亲,现实很残酷,自己的工资屈指可数,妻子没工作,干了个小生意,每年还得自己缴养老保险,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家庭收入只能勉强过的去。
人生苦短,岁月流长。父亲走过了青年,壮年,现已进入老年,他的生活在饱受折磨,每天还在为生活而忙忙碌碌。同时,我感触到得不仅仅是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它实际是向人们昭示看一个人对人生和自然的一种深刻的感悟和思素。我的内心似乎有一缕淡淡的无能为力的无奈?一缕酸楚挥之不去,内心世界将是一片寒冷。
我回家有时晚上住在老家,经常听到父亲那个小收音机里,一直在放单田芳播讲的《三侠五义》。我问父亲怎么这么喜欢听这个评书。父亲听后,却满脸皱纹的表情中带着愕然。他说,他不知道收音机播的什么,只是感觉屋里没人说话,想放个声音让屋里有个说话的人,减少自己的孤独心烦。我听后流泪了,从那天开始,每天晚上我就与父亲电话聊天,电话里我和父亲唠唠家常,让他感到自己不孤独。我想通过父子聊天,让孤独的老爹还知道有个儿子在时刻惦记着他,想念着他。
其实父亲是很坚强的,在父亲面前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趟不过去的河,没有翻不过去的山,父亲心里充溢着坚韧,蕴藏着刚强,生命里浸透着星的璀璨。只是我在内心里默默的承受着痛苦。我是懂父亲的,每次我们父子通话时,我时常这样想。我理解他每个黑夜里的孤独,我懂他在寒风中的守候,更理解他在夏雨中,忙收着自己摊位上的玩具和生活用品。我懂他默默无言的深情,我更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爱护,深沉如海,细微若尘。
与父亲电话聊天,让我忧心。他会告诉我,乡下的年轻人都外出外打工挣钱去了,孩子们上学去了,集市上就几个老人在无所事事的来回转悠,卖东西的比买东西的人还多,做生意太难了,钱太难挣了,一天卖一二百块钱就不错了。父亲来电,话语中透出一种深深的伤感、迷惑和怨叹。
与父亲聊天,让我欣喜。他会在电话中告诉我,谁家盖新房了,谁家的儿子、姑娘考上大学了,告诉我农网改造结束了,农村公路也扩宽了,每一个变化都让我感到欣慰,而父亲在电话中也语调轻松,心情舒畅,作为一个老人能有这种心情,我感到是种福气,也乐于在电话中与他分享快乐。
与父亲聊天,让我感动。父亲每天给我打来电话,问我工作怎么样,告诉我人要感恩,只有好好工作,挣得钱才问心无愧。他还会把我这个小家庭的每一个人都问个遍。问我孩子的学习成绩,问我媳妇的生意,他时时牵挂在心。他的想法很单纯,感觉一家人平平安安就是幸福的,让我要珍惜、要感恩!
父亲的唠叨,让我感动,无论在多么浮躁的尘嚣里。父亲来电,总是能让我静静、深深地感受到被关怀,感受到血浓于水的亲情。
父亲来电,既是家乡变化的窗口,又是年岁渐长,心气更亲,更加关爱儿子的记录。父亲来电,虽然说的都是鸡毛蒜皮,但让我心情舒适自然。父亲来电,就像无须行路的回家与团聚。
光阴,就如同沙漏,在手心悄无声息地摊开。翻开那一页苍白的记忆,儿时的我,已成为脑海里的印记。渐渐长大后,我与父亲的交流更是少得可怜。一年到头,在家的时间屈指可数,总是习惯了来去匆匆。或许,生活没有教会我太多,却让我懂得了父亲那份坚强、隐忍和本能的倔强。不是随遇而安,而是心中始终藏着一缕阳光。
曾经那些风雨中流淌着的汗水与泪水,父亲伴着我成长,童年的往事,记住的真不多,一如生活的苦难,不曾磨砺掉天真的心。但父亲的唠叨,却始终灼痛着我的灵魂。那年,母亲离开了,我第一次看见父亲流泪,他的泪就那样毫不遮掩地流了下来。痛,疯狂地纠缠着我的心,张开血盆大口,啃食着我看到眼前无助的父亲。但每次,回家这个词总像一块铅,深深地压在我的心头。
家,即使只是轻轻的触摸,或者短暂的回眸,都会引起心中的痛。我是胆怯的,我害怕回家,害怕面对那个抚养我长大,而今却依然孤独的父亲。父亲,依旧每天在风雨里继续干着他的小生意,而我,也在离故乡不远的县城,生了根,发了芽。从此,父亲只身一人留在了老家,留在了那片镌刻了他一生的土地上。
老家的房子,陈旧的像一位年迈的老人,一直默默地矗立在岁月的长河里,陪伴着我的父亲变老,屋子也旧了,我甚至不敢去记下父亲的年纪。是的,我不敢,那样我就可以一直骗着自己,父亲还没有老,似乎只有这样,我才不会为自己对父亲的关心太少而感到不安。很多时候,我总觉得自己是个薄凉的人,给予父亲的关爱真的太少太少。直到看到父亲的孤独,我开始慢慢走进父亲的心里,才发现父爱很深。
时代对于我们的父母亲是疯狂而残酷的,他们的一生几乎都裹挟在生活的漩涡里,不是随波逐流,就是苦苦挣扎养家度日,坚韧是他们的惟一选择。他们的青春和人生,他们的爱情,就是在那种灰黑为基调的底色下,卑微而顽强地生长着。他们的一生在苦斗。待到时代稍予他们宽松的时候,已经风霜白发满头。而没有他们那种人生体验的我们,注定和他们有着深深的代沟。
虽然我们感激父母给我们的付出和爱,但我们不太能懂得父母的人生。我们面对父母的沉默,就像父母面对我们的张扬一样,都有一种手足无措的尴尬。而我们其实知道,在他们看尽世事的火眼金睛下,我们的所谓张扬,是多么的可笑和虚浮。其实父母沉默的目光,有一缕我们轻易不会察觉的温情,一直跟随着我们成长的步伐。父母不会说出来,而直到某个年龄段,我们一直浑然不觉。更多时候,当我们察觉时,老天已经不会给予我们更多的光阴。
“爱”这个字,我们可以对恋人讲一千次、一万次,却很难对父母说出口。可是我们的心里肯定很清楚,我们和恋人之间的感情,下一秒钟就有可能失去。而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却是一生不变。为什么对父母亲说出那个字,这么难?我不由地想起央视播出的电视剧《我们的父亲》,它真实地反映现代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像是在说你,又是在说我,真实的剧情深深地打动我的心,我是噙着眼泪倾心看完每一集。
《我们的父亲》是一面镜子,是一曲亲情的颂歌。该剧告诉我们:身为人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要重视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不要事无巨细,样样包办,这只能是有害而不是爱。该剧还告诉我们:子女和父辈之间的关系,既十分平常又十分漫长,所以特别容易被子女忽略,当我们醒悟时,可老人家却老了。《我们的父亲》深远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因“子敬孝而亲不在”而后悔莫及。
父亲总是习惯在我离开之后默默地凝望、忧伤,一如我总会在父亲转身以后才将他仔细打量。岁月不曾老去,但父亲老了。我的手,轻轻地触碰着老屋掉落的泥,忆起岁月里,关于父亲的点点滴滴,那些爱,就如同这斑驳的墙壁,我该如何拾捡起往日的一点一滴。那青苔爬满的墙角,那蛛网凝结起的烟尘,曾一度灼伤了我的眼眸。直到年华渐渐老去,我才明了,那余留在岁月里的厚重,有着父亲留下的温暖与感动。
如今,每次回家,看到驼背的父亲,曾经的满头乌发早已斑白。在鼻子的酸楚中,看到沉甸甸的岁月里流出父亲无言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