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弄潮儿》
2·学校的褒奖
【中篇小说】
孙 玉 珠
2·学校的褒奖
杨光华和赵启明怀着钢铸铁打的意志,抱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在众多非议的质疑声中、在嗤之以鼻的白眼小觑下、在亲朋好友的不理解甚至惨遭谩骂的氛围里,他们信心十足、义无反顾地来到了东北农业大学,就读于新农村建设专业。他们像两只雏鹰,要在这里练硬翅膀、储备能量、勤勉求索、描绘梦想,准备在自己理想的天空,振翅高飞、恣意翱翔。
杨光华和赵启明在农大新生接待站,像新过门的小媳妇,小心翼翼地、十分拘谨地办完了报到手续。他们手持报到证,肩背行囊、手拎提包,来到宿舍舍监办公室。舍监老师是一位鹤发童颜的古稀老人,他耳不聋眼不花,而且精神矍铄。杨光华恭恭敬敬地把自己的报到证递给舍监,小心翼翼地说:“老先生,麻烦你,我有一事相求。”
舍监对杨光华礼貌谦恭的神态置之一笑:“小同学,你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吗?”
“情况是这样的,”杨光华就跟刚入学的蒙童,规规矩矩地站在先生面前,用示指点了一下赵启明说:“我和这位赵启明同学都是从松北县来的。在高中时,由于我们俩对家乡建设有很深的情结,所以就在课余时间着手研究三农课题。不然我们俩也不能以超出录取分数线一百多分的成绩来东北农业大学学习深造。刚才报到时,分班老师按照我们的请求,已经把我们俩分到一个班级了,以便我们在一起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有计划地进行活动。”杨光华定睛凝视舍监老人,见他聚精会神地听着,便继续接着说:“我想您能不能把我们俩分到一个寝室,以便我们在课余时间一起学习、研究、探讨一些问题。”杨光华说完,像一个乞讨者盼望施舍那样,等待舍监发话。
舍监深邃的二目翕张很有节奏,语速缓缓地说:“按常规说,你们必须无条件地听从我的分配。”但他停顿稍顷,眼球在眼眶里飞快地旋转几圈,然后很干脆地说:“好吧,我答应你们。我这里一般都是八人间寝室,把你们分到一个寝室并不难。我看你们的情况有点儿特殊,我就好人做到底,破格分给你们一个二人间吧。不过你们可要知道,我这里的二人间多数都是博士研究生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使用的。好吧!你们就算特殊需要吧。”
杨光华和赵启明受到舍监老人的恩顾,高兴得几乎要顶礼膜拜,但考虑那样是对老先生的亵渎。最后他们都双手抱拳打拱,连声说:“谢谢!谢谢!谢谢老先生!”
杨光华和赵启明心满意足地在比较高档的二人间寝室里安顿下来。第二天他们穿上统一制式的迷彩服,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军训生活。现在,他们新生还没有开始正式上课,因此晚上也没有晚自习。晚饭后这段时间,他们除了玩玩电脑、看看闲书,再不就是胡扯闲聊。
“哎,我说光华,我有一事,总有不吐不快的感觉。”赵启明见杨光华好像钻进电脑里一样,全神贯注地敲打着键盘,就故意大声说:“那就是我最近几天在脑海里孕育出一个想法来。”
“哥们,你说说看。”杨光华的精神一下子从电脑里跳出来,抬起双手揉了揉双眼,又抬头挺胸抻了一下懒腰,两泓秋水似的大眼睛直直地盯视着赵启明,好像从来没见过面一样。俄而他说:“你究竟在脑海里孕育出什么想法来了?”
“啊,这几天我就想:咱们俩受到多少质疑、看到多少白眼、惨遭多少谩骂,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如愿以偿地来到农大。咱们是不是应该写点儿什么东西,发表出去,表达一下咱们的心志。”赵启明说完,凝神停睇,仔细观察杨光华的反应。
“哎呀,我说你这家伙,写东西还写上瘾了。”杨光华提高了声调,抬手指点着赵启明的鼻尖说:“今年春天,咱们发表在《农民报》上的《我心中的新农村》那篇文章,在咱们松北中学引起强烈的地震。学校宣传、老师表扬、同学追捧,红红火火地闹了好大一阵子。就是在咱们全松北县也产生极好的轰动效应。县委书记接见、宣传部发文、电视台采访、教委表彰,咱们俩也真是轰轰烈烈地光彩了一回。”杨光华走向窗边,推开两扇窗,面对巨大天幕笼罩的无边夜色,俯瞰万家灯火,仰望繁星点点。不知是哪颗新星,还是什么特殊夜景,拨动了他的神经,给他带来灵感。他郑重地说:“要写就写咱们冲破传统观念,报考农大的坚强意志;就写咱们就读农业大学,潜藏于内心的真实意愿;就写咱们学成以后,如何为三农服务;就写咱们这些农科院校的莘莘学子,不是来镀金,而是为建设新农村来积聚能量;咱们还要向全国农科院校的同学发出倡议,开展‘怎样学农业知识,如何为三农服务’的大讨论。”
“哎呀,我的妈呀!我说杨光华同学,你这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赵启明带着调侃意味,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他说:“这篇文章要是这样立意的话,肯定恢弘大气,必能意义深远。”
时间不长,杨光华、赵启明共同署名的《致全国农科院校同学的公开信》,在《教育报》上发表了。那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封公开信的正能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广阔的空间迅速蔓延开去。国家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人亲自批示:“各农科院校都要响应杨光华、赵启明同学的倡议,组织全体同学展开‘怎样学农业知识,如何为三农服务’的大讨论,借以提高教学质量,造就合格三农人才。”
东北农业大学为了落实国家领导人的批示,表彰杨光华和赵启明两位同学的积极进取精神,推进“怎样学农业知识,如何为三农服务”大讨论的蓬勃兴起,像全国农科院校千帆争竞中的一艘旗舰。首先召开了全校誓师大会,率先举起“怎样学农业知识,如何为三农服务”讨论的大旗。
“杨光华、赵启明两位同学,系主任要找你们谈话。”班主任来到班上说:“系主任要求你们俩下午一点钟,准时到他那里报到。”
杨光华和赵启明不知道系主任为什么找他们谈话,带着满脑袋问号,准时来到系主任李成林教授的办公室。李成林教授非常热情地把两位同学让到沙发上坐下,他也坐在杨光华和赵启明的对面。态度温和,微笑着说:“你们谁是杨光华呀?”
“报告主任,”杨光华腾地一下子从沙发上弹起来,给教授敬个鞠躬礼,然后说:“我是杨光华。”
“报告主任,”赵启明也不等系主任再问,也刷地一下子主动跳起来,先敬礼后说话:“我是赵启明。”
“坐下,坐下。”系主任李成林教授,对两位礼貌斯文、儒雅端庄的举止,很有好感。他用和风细雨的口气,慢条斯理地说:“你们俩一封公开信,搅得全国农科院校都沸腾起来了。”他仔细端详这两位温文尔雅的学中翘楚,心里在揣摩两位道德品格、思想素质。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俩的一封公开信,像一道‘X’光,看透了你们的思想本质、看透了你们的理想抱负、看透了你们的进取精神。但是,也因此我要郑重地提醒你们,你们可不要像战国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务实际呦!”
“主任,请您放心,我们既然能够说得到就能够做得到 。”杨光华信誓旦旦地说:“主任,我们一定要学好各科知识,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三农事业。”
李成林教授觉得好像在课堂上,学生对他提出的问题回答得完满正确,心里很是惬意。在喜悦之余,他的大脑又开始萦绕起另一个问题。所以又接着说:“除了你们发表公开信,使我欣慰之外,最近听了你们班主任老师对你们俩情况的全面介绍,我又一次受到强烈地震撼。我特地查阅了你们俩的档案,使我的惊异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但是我心里一个大大的问号始终没有解释明白。今天把你们俩叫到这里来,还想深入地了解一下你们的具体情况,尽快把你们的谜底揭开。
杨光华和赵启明听了系主任李成林教授一番指代不明的话,真是一头雾水,心里着实迷茫,不知所指何事。本来清如水、明如镜,光明磊落的两个农大新生,系主任怎么还会有质疑呢?
李成林教授见杨光华和赵启明面面相觑,似乎没听明白他说的意思,就单刀直入地说:“我就想了解一下,你们高考时考取那么高的分数,为什么不选择名校报志愿?却偏偏来到我们东北农业大学。杨光华六百七十四分,完全可以报北大、清华。赵启明六百六十一分,就是不敢报北大、清华,那也应该报哈工大、北京师大、西安交大、上海复旦等名校。可是你们却来到我们这个录取分数五百五十分的东北农业大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当时在填报志愿时是怎么想的?”
“啊!主任想知道这方面的情况,这很简单。”杨光华如梦方醒,他用诚实的眼神望着李成林主任满是期待神情的面容,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态度庄重地说:“嘘——。主任啊!我跟你说句实在话吧。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儿子,是在家乡的灵山秀水里长大的。这些年眼望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党的惠民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深刻变化,真正使人们感到农业发展大有前途,农民生活大有奔头,农村前景大有希望。但是,就目前农村的实际状况来看,许多山山水水亟待整治,群众生活质量亟待提高,农民生活环境亟待改善。我们国家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如果农业、农民、农村不实现现代化,我们国家也不算全面实现现代化。我们国家确立的小康目标,如果农民生活水平达不到小康标准,我们国家也不算全面达到小康。因此,我在读高中时就想:将来上大学,学有所成,一定要把毕生精力贡献给家乡的建设事业。整治好家乡的山山水水,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所以,我就下决心:不管高考时考取多少分,我都要填报农科院校,学好本领,为三农服务。”杨光华说到这里,他见李成林教授全神贯注地听着,平静的面容上流露出些许惊讶的神色。杨光华接着说:“主任,我今天对你敞开了说吧,我的这种理念一经出现,就招来亲朋好友、师长同学们的强烈反对。他们为我惋惜,他们说我大材小用,他们认为我报考北大、清华,将来对祖国、对人民会有更大的贡献。一次,我去赵启明同学家里玩儿,赵启明爸爸这个县太爷一句话,坚定了我的信念。赵叔说:‘只要你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就是正确的选择。’我听了赵叔的话,义无反顾地走上自己选择的道路。主任,我不但自己走上了我所选择的道路,还把我的好友赵启明也带了出来。”
“好!很好!”系主任李成林教授一叠声地赞叹杨光华和赵启明所选择的道路。他深有感触地说:“你们的理念很有个性,你们的观点很有思想,你们的选择很有前途。”他略微思忖了一下,然后说:“你们发表的公开信,已经在全国农科院校产生巨大的正能量。这回我要把你们为理想择校的事迹向校党委汇报,号召全校师生开展一个向你们学习的热潮,从而使我们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好农科大学的意念,使我们全体同学进一步坚定学好农业科学知识的信心。”
果然时间不长,学校为了表彰杨光华和赵启明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他们热爱三农、服务三农的高尚行为,在校刊上发表了杨光华和赵启明的长篇事迹报道。学校闭路电视还播发了他们的专题片,在学校的阶梯大教室里他们俩还作了数场专题报告。为了褒奖杨光华和赵启明的先进事迹,校党委树立他们为优秀学生标兵。党组织还接受了他们的入党申请,他们俩站在党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地宣誓入党。
(未完待续)
敬请欣赏下期连载内容:
(原创首发)【中篇小说连载】(三)
《与时俱进的弄潮儿》
3·桑梓的情结
注:孙玉珠这篇中篇小说《与时俱进的弄潮儿》(2011年10月在中共巴彦县委宣传部、巴彦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网络征文活动中荣获小说类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