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宪 问(6)
人无完人
【原文14·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成人,即心智成熟,人格健全。这一章可分为两段,前一段翻译过来就是:
子路问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心智成熟,人格健全的人?孔子说,有象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那样的心态、卞庄子之勇、冉求之才华的人,再配之以礼乐文化的修养,就是个心智人格完整的人了。
在这里,孔子对完美人格提出了四条基本素质要求,一是智慧,这是学识能力要求,即,要具备一定的感知客观事物和理性辨析的能力;二是心态要宁静、达观,这是道德修养;三是内心要强大、刚毅,敢于担当,行动果断,有所作为;四是多才多艺,具备从事各种实际工作的能力。具备了这四个方面的素质,再用礼乐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陶冶情操,就能成为一个心智和人格完善的人。
能同时具备这四个素质的人,就是完人,这当然是理想意义上的,一般人是很难达到的,只能作为修养的目标,而不能作为评判的标准。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赤足。现实中,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人格是否健全,就要主流,看在大是大非面前的表现。所以,孔子接下来就说:
“现实中,看待一个人是否成熟,人格是否健全,不必完全依照这个标准。只要能做到见到好处先考虑道义;在危难时勇于担当,不惧牺牲,完成使命;无论身处何境,无论时间多久都不忘记平生诺言,就算个人格成熟完善的人了。”
下面就举了一个“成人”的例子:
【原文14·13】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公孙文子即公孙拔,卫献公之孙,文子是其谥号。此人应该是当时卫国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诸侯国际间也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政治明星,在朝野声望颇高。孔子大概是闻其名但未必知其人(不甚了解)吧?就在一位叫公明贾的人跟前了解其为人。
孔子问公明贾:听说公叔先生(夫子是对其尊称)平常不说话,不会笑,不取钱财,这是真的吗?想一想,如果一个人庄重严肃到这个程度,是不是就太过刻板,叫人难以接近了呢?
公明贾答道:这是传言传得过分了。先生只是在他该说话的时候才说,所以别人不讨厌他说话;心有欢喜才笑,所以别人不讨厌他笑;对于钱财,只有符合道义时他才拿,所以即使他获得了,别人也不讨厌他。
试想,一个人能做到慎言而不苟言笑,仪态是多么的庄重威严?对于财富,能见利思义,取之有道,这是何等德行修养?公明贾对于公孙文子的评价,比传闻的还要好,难怪孔子听了之后,禁不住连发惊叹,说:这个人真是是这样的吗?难道真是这样的吗?
很显然,孔子对公明贾对公孙文子的评价是持怀疑态度的——他并不是怀疑公孙文子的人格品行,而是怀疑关于其传闻是否言过其实,夸大其词了。孔子不了解公孙文子,所以没有只凭传闻就对其下结论。这就告诉弟子,对人对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被舆论绑架。只有通过考察其现实表现,用事实说话,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于是,就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对几位很有名气的政治人物的评价。
【原文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藏武仲即鲁国大夫藏孙纥,谥号为“武”。藏武仲文武双全,是春秋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鲁国敢于和“三桓”叫板的权臣。此人颇有才智,很受孔子赞赏,其对孔子的评价也很高。后来在与孟孙氏的政治斗争中,被迫逃离鲁国,但却没有完全丢掉手中兵权,并凭此又潜回鲁国在自己的封地重整旗鼓,割据一方,与鲁公室抗衡,并向鲁君提出以封自己后代为世袭卿大夫为条件,换取自己向孟孙氏妥协,离开封地,全身而退的要求,并再三申明,他没有要挟国君的意思。对此,孔子认为,藏武仲的做法分明是拥兵自重,要挟国君,其嘴上所说不可信!很显然,孔子对藏武仲的做法是反对的,认为这是以下犯上的大逆不道行为,对此,我们应当辨证分析。因为藏武仲表面上是在要挟国君,实质上是以此政治手段与把持鲁国朝政的孟孙氏斗争,目的一是自保,二是削弱孟孙氏的势力,不能简单看成是“拥兵挟君”的大逆不道行为。当然,孔子也只是就事论事,评论藏武仲的这一行为不妥,并没有就此给其戴上“逆臣”的帽子。
【原文14·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初期诸侯国际上的两位风云巨头人物。齐桓公采纳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首先与宋、陈、蔡、邾四国结盟并充当盟主,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在诸侯中树立了威信。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蔡丘召集鲁、宋、卫、郑等诸侯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诸侯霸主的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这就是有名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故事。
晋文公文韬武略过人。他于齐桓公“蔡丘会盟”二十年之后的公元前632年召集鲁、齐、宋等国在践土(今河南省境内)会盟,并请来周襄王参加,史称“践土会盟”。在这次会议上,周天子正式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会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授予他自由征伐的权力,他由此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
孔子出生于齐桓公、晋文公之后不足百年的公元前551年,齐桓晋文之人之事,对孔子而言,虽已成历史,但却是同一时代的现代史,因此,孔子对其人、其事,是熟悉并有深入研究的。他给这两位春秋诸侯巨头的风云人物的评价是:晋文公诡诈而不够正派,齐桓公正派不欺诈。至于为什么会得出这个评价以及评价是否中肯,我们是无法评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