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英雄苏东坡
文/杨舟平
有人说,李白太浪漫,不着调;杜甫太现实,很悲情,只有苏轼接地气,有趣味,是真文人、大丈夫,适合做朋友。从苏轼出生到现在,近一千年,他的影响力百世流芳,历久弥新。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他,比如全国各地成立的苏学研究会、修建的苏公祠、为纪念他的生日而设的“寿苏会”等等。“苏轼热”在历朝历代一浪高过一浪,而“苏粉”们则更喜欢叫他苏东坡或“坡仙”。
那么,苏轼为什么又叫苏东坡呢?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46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由正六品降为从八品,大体相当于黄州县城民兵队副队长,就这职位还是个虚衔,无执掌,虽有品级但无俸禄,而且行动上还受限制,不能随便离开驻地。他一到黄州,生活一下子陷入困顿,跌入社会底层。经过当地长官允许,苏轼就在屋子外东边的坡道旁择一处荒地,率全家老小,种粮种菜,以养家糊口。他给这块地取名“东坡”,他说:“我没有名字了,我就是这块土地,这块土地接纳了我,我就叫东坡。从此苏轼死去了,东坡活过来了。” 他自号“东坡居士”。之后,苏东坡这名字就叫开了,人们反而很少叫他苏轼。对苏轼来说,这其实是一种自嘲,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潇洒。他在黄州居住了四年零两个月。这段日子,是苏轼人生的最低谷,一生的至暗时期。生活虽然清苦孤寂,但首先作为文学家的他,艺术成就却达到最高峰,他创作了一生最了不起的“黄州系列作品”,如《卜算子》《定风波》《临江仙》《赤壁赋》等等惊天名篇。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生不幸诗家幸”吧。从此苏东坡的名号便取代了苏轼,以致后世人还送他一个雅号——坡仙。
话又说回来。苏轼,这位北宋文学超男、文坛领袖、书法家、美食家、画家、水利专家,是我们今天所称的“高智商”天才,超级学霸,北宋最为杰出的“学者型官员”,可谓大宋顶流,盖世文才,实乃千年一遇之人。苏东坡的大名,至今家喻户晓;他的故事、诗文,世人津津乐道。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千年英雄(1001年-2000年),全球共12位,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世界报》认为,苏轼的从政生涯同他的诗文书画一样,都属于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作者以极其赞美的笔调称苏轼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文人”。民国时期,苏轼的铁粉之一,著名文化学者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称苏轼“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他又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轼的一生,就是一段“神怒即怒,吾行不止”的旅程。他经历过许许多多的黑暗,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他永远不被黑暗所吓到和吞噬。在他生前死后,他所散发出的独特人格魅力,获得了历史的包容和偏爱。可以说,这样的“妙人”“奇人”“超人”“达人”,三千年只出一个,我们至今也找不到第二个。
苏轼,这位出身书香门弟和自幼聪颖好学的他,21岁中进士,26岁时以制科考试第三等(第一、二等空设)的卓然成绩,以大理寺评事的京官身份,签书凤翔府判官,从此开启了他仕途生涯的第一步。

当时正是北宋危机四伏,各种矛盾加剧的时代,一场政治改革的风暴正来临。踌躇满志的苏轼自然成为其中一员,他积极向朝庭建言献策,在《进策》《思政论》等文中尽情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但他毕竟年轻气盛,加之性格使然,他的认识是肤浅的,没抓住“弊病”的要害所在,从而暴露了他的思想矛盾和守旧,故新党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自然站在了以旧党司马光为首一边,攻击新法,因而被贬密州等地,后又因诗文得罪朝庭,被捕入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元祐中,旧党复出,苏轼得以召还任翰林学士等职,这是苏轼仕途的高光时期。
初仕坎坷,按说应吸取教训的苏轼,但无拘无束、“眼里无坏人”的性格又使他与旧党发生分歧,因而再次外调杭州。到新党得势,又被谪惠州、儋州。1100年遇赦北还,次年死于常州途中,时年六十四岁。
仕途中四上四下的苏轼,如果没有旷达的性情,在当时是活不到六十四岁高寿的,可见仕途中的苏轼骨子里依然喷发着豪放的气息。性格决定命运,“豪放”的性格伴随了苏轼一生,也渗透在他的才气和诗词歌赋中。
作为文学超男的苏轼,豪放的性情尽见他的文学作品所散发的气息。

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父子三人几乎占“唐宋古文八大家”半壁江山,成为文坛奇迹。他的散文,结构工巧,姿态横生,他的论文和奏议明晰透辟,富于雄辩,如《上神宗皇帝书》《贾谊论》;他的游记,笔致凝练,不拘一格,如《石钟山记》《凌虚台记》;他的赋,文情酣畅,舒卷自如,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还有他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所做的《喜雨亭记》《风鸣驿记》等,即使他的书札简贴也写得有情有味,酣畅淋漓。
苏轼又是个杰出的诗人,他的诗,现存四千多首,题材广泛。最主要有二类,一是反映民生,抨击流弊,如在《荔枝叹》中,对贪婪暴政无情鞭挞:“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在《吴中田妇叹》中,他描述了“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新泥”的灾年真景,表现了“悲歌为黎元”的可贵精神。二是写景咏物,抒发豪情。如《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寥寥数语,勾勒春景生意盎然情趣跃然纸上。咏物诗《红梅》《双石》等,借物抒怀,真情感人。在艺术上,苏轼不少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以奇妙的想象,出人意表的夸张,描绘得传神生动,妙趣横生,豪迈自然。
词人苏轼更是开一代豪放派的先声,开一代词风,创立了豪放词派,影响巨大。在他以前,词坛是婉约派的天下。苏轼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旷达的性格、精博的学识、真挚的感情,挥洒巨笔,写出了一篇篇雄豪俊爽的不朽之作,若破空的惊雷,强烈震撼词坛,突破了词如“艳料”的传统藩篱,为词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途径。正如胡寅在《题酒边词》中所说:“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在内容方面,广阔的社会人生成了苏轼咏唱的题材,山川景物、感旧怀古、咏物思人、田园风光等被他大量写进词中。在形式方面,苏轼富于创造精神。他既注意词的音乐性,但又“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语言流利畅达,想象丰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了千古绝唱,《水调歌头·中秋》更是脍炙人口,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篇构思奇特,想落天外,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融合的杰作。
苏轼豪放的词风,深深影响后人。在北宋,不同程度地继承这种词风的著名词人,有晁补之、毛滂、贺铸等,及至南宋,这种豪迈奔放的词风更被赋予家国情怀这一新的思想内容,成为志士的亢歌,军中的战鼓。如辛弃疾、刘克庄、文天祥等诗人的诗作诗风可见一斑。
作为一代文坛领袖的苏轼,他胸襟开阔,十分重视文学人才的发现和培养。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四人,在苏轼的指导和影响下,他们都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后被人们称为“苏门四学士”。
精于文道拙于官道的苏轼,“装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在生活中乃性情中人,豪气冲天,汪洋恣肆,活得潇洒奔放,苦中有乐,乐时清醒,把枯燥孤独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如他在京都相国寺与佛印和尚对饮的“酒色财气”诗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甚而成为生活座右铭。相传酒意兴致的佛印和尚挥毫:“酒色财气四赌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谁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苏轼和道:“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后来引发了王安石添道:“世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路人稀。民为富财才发奋,国有朝气方生机”。
有人说,苏东坡乃真男人也。陪伴苏轼一生有三个女人,堪称三位挚爱。第一任妻子王弗是个贤内助,“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首著名的《江城子·夜记梦》就是苏轼为悼念妻子王弗而写的悼亡词,字字句句表现了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型,是苏轼的患难之妻,性格温顺,知足惜福。她去世时,苏轼亲自写了祭文《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承诺“唯有同穴,尚蹈此言”。爱妾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清新洁雅,敏而好义,无微不至地照顾晚年苏轼,陪伴苏轼走完人生最后。著名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是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这三位女人既是天下最幸福的女人,也是对男神苏轼不离不弃的绝代佳人。苏轼每每提及他深爱的这三个女人,总是感慨不已,为她们尽情赋诗撰文,声言:“此生足矣!”
苏轼,这位北宋时期成就巨大,影响深远的文学巨星、书画大家、水利专家、美食达人······他博学多才、心怀天下,是旷达乐观、兴趣广泛的“千年第一人”,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型天才,是中国文人的天花板,是中国文化最厚重的底色。做文、做官、做人“豪放”诠释了他的一生。他一生历五位皇帝,任职达十多个地方,几乎遍及大宋疆域。每到一处,都能和黎民百姓打成一片,真心为民办实事、解民忧。如兴修水利、防灾赈灾、减轻赋税。他自嘲“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苏轼眼中天底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真是孩童般的可爱,可敬!
有一种英雄主义叫做看透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苏东坡就是这样的千年英雄。900多年来,苏东坡就像一坛老酒,越品越回味悠长;又像一壶陈茶,越喝越芳香四溢。俗话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苏东坡就是这样百里、万里挑一的人。司马光说苏轼是“才德全尽之人”。我觉得这就是苏轼成为“万人迷”的主要原因。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与生活对垒的岁月,挫折与困难、烦恼和忧愁会如影相随,如何破局?请看“坡仙”:“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就是千年英雄——苏东坡。
2024年1月修改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中国法官文联理事,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省国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首届中国丝路散文奖、第三届“六维”宝鸡作家协会散文集奖得主,《今日头条》等数家平台专栏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一城烟雨》等。作品多篇入选省级中学语文辅导教材、成为多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读文章。作品多次被《人民文摘》《海外文摘》《人民司法·天平月刊》《中国妇女》《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杂文报》《宝鸡日报》《散文选刊》《延河》《美文》《秦岭文学》《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凤凰网》《腾讯网》《中国作家网》等平面、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共计150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