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初上时
一一记河北区元纬路小学教师王云卿
文/郁三阳

照片:系王云卿女儿与相关人员合影留念
人们常把启蒙教师比作自己的第二个母亲,我们的第一任班主任王云卿老师就像慈母一样,一直跟随着我们读完小学六年的全部课程。虽然她离开我们已经18年之久了,但是她的音容笑貌至今仍然深深地留在每个同学的脑海里。王老师高尚的品格和师德,像白云一样纯洁,成为我们一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她的行为规范可以让我们受用一生。
当我们上小学的第一天,身上背着书包走进河北区元纬路小学一年三班教室的时候,迎接我们的是一位身材高挑,梳着荷叶头,操着好听的普通话的女老师。她和蔼慈祥的笑容和温柔甜美的话语真像妈妈一样。以至于我们在学校里经常失声喊出“妈妈”二字时,小脸羞得通红。
她是个有着多年教低年级学生经验的老教师,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智力,活跃课堂气氛很有办法,因此我们都特别爱听她讲课。为了搞好教学,她备课,批改作业,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对后进同学更是关心备至。她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家访,补习功课,并在班里让学习成绩好的与不好的互相结对子,做到“一帮一,一对红”。她的这种教学方法十分奏效,使我们班的学习成绩在全年级六个班中总是名列前茅。
对于当时学校里流行着的“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方法,王老师颇有自己的看法。她提倡“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动口、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之余,她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组织同学成立了绘画组、写作组、唱歌组、朗诵组、舞蹈组、理发组、矿石收音机组和小足球队等话外活动小组,她要求全班每个同学至少要报一至两个兴趣小组。当时学校实行二部制,学生每天只上半天课,成立兴趣小组以后,同学们下课后再不去外面乱跑了,让家长很是放心。
那时,居民各家各户基本上没有收音机,同学们想听广播很不方便。于是,王老师组织矿石收音机小组的同学集体购买了组装零件,自己动手,按照电路组装成矿石收音机。当同学们从耳机里收听到“小喇叭”节目,听到孙敬修老师讲的故事时,一个个心里乐开了花。当我们把收音机拿回家去,让家人也能收听到广播时,他们都夸我们的班主任教学有方。
提起理发,看起来简单,但真正理好还真要下一番功夫。冯大龙同学的家长是专业理发师,理发组的同学放学后就跑到他家里去求教。冯师傅教得十分认真,告诉我们理发的操作要领。但我们一理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有的同学被理发推子夹住了头发,疼得嗷嗷叫,推出的头上面都带着盖,很不雅观。在冯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大家理出的发型也都像模像样儿了,同学和家长看了都很高兴。
每到开家长会的时候,王老师向各位家长汇报完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以后,就叫各个兴趣小组在教室里摆开“战场”,现场向家长汇报学习成绩和收获。教室里唱的唱,跳的跳,写的写,画的画,理发小组当场表演技艺,引得有些家长也让学生给他们理发,家长会成了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会。
王老师还鼓励我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同学们傍晚到大街上去卖报纸,既品尝了赚钱的艰辛,又增加了班费的收入。她组织我们去参加“除四害,讲卫生”活动,到菜道去人手一拍打苍蝇,改善环境卫生。她带领同学们去鸿顺大楼工地搬砖卸瓦,有的同学即使手磨出血泡,也毫无怨言。
一天,班里的后进同学张连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很多钱。他拾金不昧,毫不犹豫地把钱包交到派出所,千方百计找到了失主。王老师热情地表扬了他的先进事迹,批准他申请加入了少先队。从此,他的学习成绩和表现都有了新的提高。
记得在四年级时,学校接收了一个学生叫司书旺。由于他幼年大脑受到损伤,使其学习能力及肢体反映都有一定问题,学校很不好往下安排。王老师主动接纳了他,指定专人接送他上学下学。因学习跟不上,他在班里只上了一个学期就退学了。离校的那天,他的母亲专门到我们班上,向老师及全班同学表示谢意。
王老师是多年教低年级的老师,一般到四、五年级就把班交给教高年级的老师了。我们这班学生她手把手教了四年,到五年级时她请求校领导批准她继续跟班,教高年级一直到毕业。领导看她带我们班很出色,便同意她继续跟班。教惯了低年级的王老师继续跟班教高年级课程,这对于她是个巨大的挑战。可她以顽强的毅力和科学求实的精神,认真备课,专心教学,使高年级的课程教得游刃有余,学习成绩在全年级一直领先,小学毕业时升学率和考入重点中学率在全年级中名列前茅。
我们小学毕业后不久,王老师就调到河西区尖山小学工作,住地虽离我们远了,但王老师还时刻关心着她教过的这班学生。每到寒暑假,她就在老伴儿陪同下到来到河北区,到每个同学家中家访,使我们和家长都很受感动。后来,我们都长大成人,参加了工作,成立了家庭,王老师仍然关心着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时常打电话问寒问暖,关心备至。
王老师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动口动手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了很多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材。仅从我们班来看,我们走上社会后,有的成为了人民教师和大学教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的成为大医精诚的白衣天使,治病救人。有的成为了专业技术人员,在单位独挡一面。有的成为成功的企业家,为社会创造财富。还有的成为演员、作家和书画家……通过素质教育,王老师可以为她成功培养了众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备感欣慰了。如今的教育又误入了早七晚十的旧巢,使学生整天落入题海战术中,给家长也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这种教育教学方法,难道不应当反思和反省吗?
几十年来,我们和王老师不离不弃,经常互相往来。本世纪初,听说王老师患上了不治之症,我们心急如焚,时常到她家中看望,后来病情发展到晚期,她和老伴一起提出了捐献遗体的愿望,意味着他们逝后我们就不能再见上一面。于是,我们于2005年8月27日给王老师开了一个联欢会。那天,王老师精神矍铄地坐在椅子上,同学们一个个如数家珍地回忆自己和王老师在一起学习的美好时光,他们为老师唱歌、跳舞、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表达对恩师的无比热爱和眷恋之情。
2006年5月6日,王老师走完了81年的人生历程,静静地走了。遵照她的生前遗愿,她的家人将她的遗体直接移交给了天津医科大学,没有追悼会,没有告别仪式,也没有鲜花簇拥,但她以其博大的胸怀,无怨无悔的将自己的生前身后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她一生钟爱的教育事业。这是一种看似平凡实则伟大高尚的精神,是一种大爱无疆的精神,必将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留在所有她认识的和认识她的人心里。她的名字,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了天津市蓟县元宝山庄生命纪念园那块刻有“奉献”两个大字的纪念碑上,有成百上千位遗体奉献者常年与之相伴……
同学、教授王广成感动之余写下了一首诗:
斗室蜗居伴寒灯,凄风苦雨不计程。
小苑执鞭数十载,教台春秋类转蓬。
学苑呕血育青苗,艺高才舒展翅鹏。
更有遗愿泣天地,青史垂册又一峰。
王老师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简介: 郁三阳 自幼受先父、津门著名书法家郁美庵先生熏陶,后又虚心向王学仲、宁书纶求教,每日临池不辍,临写名帖名字,形成自己潇洒飘逸的个人书风。先后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王学仲艺术馆举办展览。作品被国家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吴昌硕艺术馆收藏。本人现为外交部礼宾司特约书画家,多幅作品在国外多家中国大使馆展出和收藏。曾在美国宾州格瑞芙等大学等讲学,传授中国书法。夲人现为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特聘书画家兼外联部主任、亚太文化艺术协会副主席、亚太文化艺术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五子天地》文化传媒艺术顾问、天津三源文化艺术院院长等。
责编:张立巍、许壮楣
制作:《五子天地》文化传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