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青秀山
作者/王延宗
南宁市的青秀山离市区不远,最多也就半个小时的車程。隆冬时节我慕名去了一趟,果然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江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里山青,水秀,花木烂漫,南国风情尽收眼底。
一进园门便会让你惊叹不已。高大的拱形花门张开热情的怀抱迎接八方来客。花门两侧各种造型别致的小树也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向人们招手致意。从花门进去,沿着绿荫花径一直向前走,便进入了一片花的海洋,满山遍野的三角梅简直让你看的眼花缭乱,不知该向哪个方向移步走去。我环视了一周,见一白色高台上挤满了人,原来在那里可以高瞻远瞩,俯察全貌。我漫步来到高台处,只见白色的墙上也缀满了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色三角梅花,映衬着游人那张张喜洋洋的脸庞。每朵花都是那般奔放,那般热烈,那般的火爆斑斓。
在厚厚的花丛下,让你看到和听到的只有游人的欢呼声,惊叹相,唏嘘态,和咔嚓咔嚓的手机与长抢短炮各种专业非专业的相机的交响乐。在一个旋转的台阶拐弯处,一丛丛黄色的三角梅遮盖了半个墙面,是一个极佳的赏花拍照位置。我拉着老伴赶紧抢占有利地形,留下了一张徜徉花海的纪念照。
沿着花径继续前行,一湾清澈照人的池塘,倒映着兰天白云出现在眼前。池塘周围有几丛高大的绿竹,竹影和人影也倒映在水中。在几片油绿睡莲的叶子底下,还有几条红色的金鱼慢悠悠的游荡在浅底。蓝色的天,绿色的竹,白色的云,红色的鱼,又组成一幅典雅的工笔画。
青秀山属国家五A级景区,始建于隋唐,盛于元明,淹没于清末民初。1986年南宁市政府投资重新修建,占地13.54平方千米,各类植物6128种,其中国家级珍稀频危重点保护植物就达232种。号称南宁市的绿肺。这里除了东门的叶子园外还有千年苏铁园,兰园,桃花岛,桂花园,等十几个特色园区,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个荫生植物园。园内一棵桫椤树引起了我的兴趣。它身躯不算很高,树叶呈羽状披针形,属木本蕨类植物,据说是比恐龙的年代还要久远一些的一种植物,是植物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属于频危物种。
这种植物稀少,在我国只有广西,海南,云南等地有所分布。木本的蕨类植物甚是少见,但它又的确是属于蕨类而挺立在荫生植物园内。一旦当蕨菜采摘回家可能就会引来很大的麻烦。在荫生植物园里,园艺师们发挥了超级的艺术想象力,无论在主题设计上还是在花木布局上,或嫁接,或移植,或平面铺陈,或立体悬空,都极具艺术品味。
入口处几株蝴蝶兰寄居在一株弯弯的朽木之上,我不禁靠近观赏,原来是园艺师在注释“移花接木”这个成语。粗糙的粽榈树干上寄生着层层的蕨类植物,让人很难辩别是寄生还是移植。地涌金莲鼓努着金黄色的花冠,依傍在桫椤树旁。那些高低不同,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荫生植物散落在石缝间,苔藓中。荫生植物园周围高大的叫不上名字的树木把整个园子遮盖得严严实实,使得这里愈加潮湿温润。悬球状的藻类球下,一湾清澈的泉水在不停的流淌,时而还从石缝中冒出一些白色的气体,更给这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整个园内更加幽静,雅致。
我坐在石橙上,仰视从树缝中透过来的一缕难得一见的阳光,再环视一圈墨竹围成的幽深的小浦,如果没有其他游客的打扰,在这里静坐小憇,或品茶,或读书,或邀三五文人墨客雅聚,那可真是一种神仙般的享受。
青秀山园林很大,仅靠步行恐怕三五天也很难逛完所有的景点。要快速全面了解青秀山的青与秀,园内的观光车为斿客提供了便利。观光车从北门出发,在山上穿行。高大的棕榈树夹杂着紫荆花树,路旁成排的大榕树和那些不知名的花草树木一片片向你迎来又往后退去,实在无法辩别每棵树的真容。高高的大王棕,千年苏铁林,还有那宽厚的青翠欲滴的芭蕉叶,让人看得目不暇接。就是这些数不清的绿色植物给这座山披上了厚厚的绿色外衣。
包裹着山顶的青山塔。那凤凰岭上的友谊长廊就象一条青绿色的蟠龙绕在山脊之上。整个园区被青绿色装点成一座望不到边的绿色海洋。让每一个人陶醉其中,让你在这个绿色的王国里探寻着美,享受着美,让青秀山的青与秀,全部装进自己的记忆之中。
简历
王延宗,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吉林省,吉林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北国文史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吉林省青少年艺术协会理事,吉林市楹联协会、丰满区老年书研究会顾问。
吉林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特聘书法教师。多年从事基础书法教育工作,曾在书法主流媒体发表若干书法教育教学文章。
业余时间曾创作一些诗词歌赋和散文发表于网络或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