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美: 致意你的人生境界
王庆元
审美,是以心观物,以情观象,将视觉转化为心灵的感受;审美,是暗淡生活里的一束光,是我们爱上生活的理由。
美,是把自由、自然、自在完全归还给人,让人赏心悦目。一个人对美的渴望,是根植于人性心灵深处的审美观念。这世间,美只是一条窄窄的光谱带,而丑却形态万千。因此它需要高质量的生命体验。它需要自己对自己多一份关心,多一份要求。越是没有功利的审美,就越能够获得美的魅力和力量,也会对美好的世界报以更多的憧憬。美犹如真理的光芒,难以直接接近,但发现美,就可找到真。“美哉!真理之源。”这是清华大学教授数学家丘成桐先生,从他切身的科学实践和求索经验发出的感叹。审美,是对生活的致意,对人生境界的致意。从细处说,就是一个人能够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让美滋润心灵。
审美,要灵魂有趣。有情趣的人,以生活为依归,平淡中也有大美。他们寻闲为福,适情为真,将审美的种子长在生活的土壤里,既收获人间烟火中的美好,又收获心性的踏实。他们都有一双慧眼,总在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发现蕴藏的美好。他们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热切的探求欲,有勇气、有兴致,不停地去探索新的事物,从中发现美。他们拥有一颗恬淡安逸、不受功利浸染的玲珑心,有一种对世界孜孜不倦、百折不悔的热情。那种独特的人文感受,足以显露出真实、酣畅的情怀。有情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情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美。在黄州,他把那时当地“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在苏轼的世界里,美食能消人间苦难,诗意可抵岁月漫长。生活拮据,苏轼开荒耕种,以此为乐,享受田园之美,并写出了《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园》等诗,怡然自得,美在心中。苏轼的人生跌宕起伏,几次被贬甚至几乎掉了脑袋,几经磨难,几经沉浮,但他无论在什么处境下,都能坦然面对。他总是在有情趣的生活中,使生命达到最大的广度和深度,把人生当做一次审美,注重生命体验。他总是用心去生活,用情去寻美,笑对人生,享受生活。因此,他的一生活出了洒脱之美,情义之美,豪爽之美,让人好不艳羡。
审美,要心灵敞开。在人生的长河中,工作只是生存的一种状态。当我们为生活疲于奔波的时候,生活已离我们而去,甚至成了完全的被生活。这是因为我们走得太快太忙,忽视了心中想往的美好,甚至连身边已出现的美好也被忽视。这时不如放慢脚步,等一等疲惫的心灵,让身心同步,那心中的美好自然就会出现。一位东北籍的朋友告诉我,说他近年来十多次的南行,且行且看且品且思,让他心中长满了南方的美。他愈发喜欢看莺飞草长,细风古巷,看斜阳夕照的水边小镇,看小桥流水人家。看那桥上穿红着绿的少男少女,静观流水远方。看那桥下一边摇橹撑船,一边唱着江南小调,那船工在河溪上行走的姿态。喜欢临一湖面,看波光浩渺,菖蒲丰茂,杨柳依依,心里即有飞鸟的喜悦。喜欢那细细低绵的吴侬软语,喜欢那婉转悠绵的越剧唱腔,喜欢那加了糖的桂花、栀子、茉莉,还有那份蜜饯,给人以幸福感,让你唇齿生津,让你觉得世间一切悲苦皆可忍受。喜欢走着走着路旁突然斜出鲜艳陌生的花果来,看它们野性十足、情欲盎然的样子,让人感触到“万物生长”一词。喜欢于山顶或缆车上俯瞰郁郁葱葱、蓬蓬勃勃的密林,感受那生命的原始、澎湃和不朽……他一口气说了那么多,那么兴奋激动。我知道,一个北方男子的身心,是很容易被江南俘获的。“我本无意入江南,奈何江南入我心”。我想,这,就是他对江南大自然之美反映的感知,是对生活爱和希望的感受,是他留藏在心中永久的美丽。尘世间的激情、纯情、诗情更能构建人生的美丽。一颗晶莹的露珠,只会与一颗濡湿的心相遇才会产生美感。若是心上蒙尘,只会看见一丝乱草、数点水滴。是的,只有在心灵敞开的时候,那美好的种种才会悄然莅临。在红尘中劳碌的我们,常常疲累致极,偶尔的独处,放下生命中的负荷,才会在眼中心上迎来直入心灵的美。当因为有梦所以出发去旅游时,走过的路,便成为了背后的风景,前往另一个地方,到达陌生的环境,便会发现熟悉中的陌生,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每一次出发,都会抵达诗与远方,都在丰富生命的履历;每一次回归,都是喜悦与充实。敞开心扉欣赏万物,让自己去捕捉无处不在的美好,去拥抱广袤无际的天地,我们的生命才会变得丰富而辽阔。
审美,要有眼光。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地方,都有美感存在。同样的世界,但每个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一样。为什么?就是人的眼光不同,感受不同,精神境界不同。今年四月初在公园里看到一群老太太在避雨亭聊天,她们都带着小孩,避雨亭边是一片桃花,其中一个乡下来的保姆居然说:“我来南京五年了,看了五次花开花落……”,听了此话,我突然觉得她是诗人。是的,会用“花开花落”四个字的都是诗人,因为“花开花落”足以表达内心的那些喜悦与忧伤。而且,当听到她讲“花开花落”四个字时,她看花的样子和花开的样子顿时就浮现在眼前。看来,你若感受到美,并将其传递时,这美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力,美好滋生美好,最终会洇成一片。西晋文学家张季鹰曾在洛阳当官。洛阳起秋风,张季鹰忽然好想吃苏州老家的鲈鱼脍,说:“我连家乡菜都吃不着,还在这千里之外当什么破官呢!”于是脱掉官服,驾车回老家吃鲈鱼了。这是生活上的审美,是烟火气的美感,这审美的味道是世俗的味道。莫说是鲈鱼了,就是在那些市井小茶馆里,一壶茶,一碟干丝,一盘小菜,一碗汤面,包子点心,热气袅袅,谈天说地,碗与盘碰撞,汤水四溢,满屋菜的鲜味,饭的香气……俗世烟火的美食,怎能不让人们爱烟火,爱生活呢。我在杂志上曾看到有位作者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我的嫂子在家做饭,接到哥哥给嫂子打来个电话。嫂子接完电话,解开围裙要出门。我问去干吗。嫂子说:“你哥哥说,他回来的路上看见夕阳,那夕阳又大又红,太好看啦,叫我也去看看,……”我喜欢这个故事,它有俗有雅,俗中见雅,融合了精神和生活的双重审美。王小波曾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要拥有诗意的世界”。这种诗意的生活并不是矫情的造作,而是带一点格调与品位做事,把生活过得浪漫有趣,不让自己活得粗糙。一个懂得审美的人,就不止是生存,而是在生活了。
审美,要有心悦之美。趣味是感觉这个世界美好前提。对于内心充溢快乐的人们而言,他的一颗有趣之心,是无法被阻拦的,他的所有生活过往,都是他自己感到满意的美妙,心悦则物美。怀着一颗快乐而有趣的心,你会感到万事万物都可亲可爱,便会有“君来看花日,花色一时明”的感觉。一个人的趣味寻美之心,会激发体内那个有趣的自己,能开阔你的眼界,向美丽睁开眼睛,发现美丽,感受美好。比如懂雪赏雪的人,他会意识到雪有一种超尘的冷静与肃然。她美,美得让人不敢接近;她冷,冷得让人觉得神秘。他喜欢雪,因为它干净。白,世间万色,唯有白不可染,一染就是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冷,总带着艳和神秘的婉约心情。若是站在雪花纷飞而又厚积的雪地里,他会觉得仿佛与贴心知暖的恋人在一起,懂得她那颗孤傲而纯净的心,看似冰凉,其实却是火热。雪有暗香,也有暖意,“香中有别韵,清报不知寒。”总是相信,内心有旖旎风光的人,定能在草木闲情的光阴里,读四季如诗。摘春花泡茶,听夏风浅吟,看秋色如画,赏冬雪寒梅。融入自然、欣赏自然的日子,便是生命中一段锦秀年华。
审美,要有意象之美。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真正的美,用心方可体味得到。“意境”或“心境”“情境”,这些词里面既包含有“境”,也包含有“心”,“情”,“意”,其实都是说人与世界的交融或天人合一。这种意识,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心境”或“情境”的意象之境。我看山间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一时明白起来”的“此花颜色”,是什么色,没有讲,认识此花是红是绿,是黄还是紫,是浅红还是淡黄等等,那是具体的辨识。我只是在看此花时得到了一种“一时明白起来”的意境,也许这意境就是“心随花开”或是“心花怒放”的意境吧。白居易说杨贵妃:“芙蓉如面柳如眉”。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句诗流传下来了,还是不知道杨贵妃究竟长的什么样子,但人们却知道了杨贵妃美。再如唐代诗人孟浩然,其诗既有登临万山,岘山和鹿门山的遣兴之作,亦有田园村居生活杂咏,还有山水行旅,诗写其辗转于襄阳、洛阳与吴越间的经历。他的诗追求自然美,即景会心,遇景即咏,仿佛脱口而出,毫不费力,空灵清澈、含蓄隽永,超妙而自得天籁之趣。他的诗,就是专注于意象与意境。别林斯基说:“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他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美的欣赏是一种想象的驰骋,美就是通往自由与无限之路,获得超脱、奔放、无拘无束才能享受最大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生之美。孟浩然的诗,充满了体会自然,适己为乐的精神之趣,其“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这就是诗人的意象之美。为了表达故乡之思,诗人往往选择“月亮”这一意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李白、杜甫和王建的思乡抒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明月”这一普通公众的意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读到这些诗句,思乡之情尽在这望月之中了。意象之美蕴含在诗句里,更能令人遐想,给人以美感。往往一句诗话,意味永远。无论我们什么时候读到“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中仍然会涌起回归家园,栖身永恒的情愫。
一个人只有在一个有美感的环境里生活,才能成为心灵高贵、举止优雅、浑身散发着美好气息的人。很难想象,在一个毫无美感的环境中能成长出举止、气度、谈吐不凡之人。一个人如果在心中找不到美,也就无处可以发现美的踪迹。很多道理浅显易懂,甚至大自然也会给出暗示和答案。可是,由于人们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唯有明心见性,才能发现美好,方可水到渠成的感悟那些看似深奥,其实又浅显易懂的禅理,只要具有一颗慧心,就能得到一块福田。王夫之认为,一个人如果整天只想到柴米油盐、当官发财,就会“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视如盲,虽觉如梦,虽行动其四体而心不灵”。所以他重视“诗教”认为能“振其暮气,荡涤其浊心”。一个不懂审美的人,即便他富甲一方,却也很难获得精神富足,有幸福感的人生。他们缺乏对美的感知和热爱,生活中自然没有了品质的追求。这是金钱无法弥补的人生缺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欲念、功用的限制,也超越了“应该”的限制。它能使你,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而成为完全超然物外的自由自在之境。这种对美的感知和享受,会藏在你的脸上,浸润在你的内心,伴随你终生。一个人真正拥有“诗和远方”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才能有自信,有开阔的心胸,有充沛而丰盈的精神世界,才能活得有趣,才是真正有品质的生活。没有审美,世界似乎都与你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