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笔名谏黄石
佟炳文
三十多岁电大毕业,学文科汉语言文学的,心想这辈子要靠笔杆子过日子了,遂坚持写作,坚持投稿。稿件多杂文,杂文多有得罪人,于是给自己起了个笔名“明石”。
为何要以“明石”为名?
文革兴起,百花凋零,六十年代中后期至八十年代初,国人大概只能读两个人的书,老毛和鲁迅。老毛好办,语录就行。鲁迅麻烦,文白用典,时代背景,颇费脑筋,以至于许多初高中生戏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不怕周树人,我喜读周树人,曾系统读完鲁迅全集二十余册以及许多鲁迅文选的单行本。我的评价,在对手眼里,鲁迅是一块茅屎坑的石头,又臭又硬。我愿与之为伍,向鲁迅学习,但要比鲁迅活得更明白一些。我要做一个明明白白的、茅屎坑的、又臭又硬的石头,简称“明石”。
记得当年以“明石”笔名写了一篇《何必羞名黄石》:
打开电视,看到了两则更名庆贺广告,都是庆贺单位由冠名“黄石”改为“湖北”的。也许是单位升格了吧,但有的是否也有“羞名黄石”的原因?作为一名黄石人,我对有些人不愿冠名黄石总感到有些困惑。
黄石本无羞,古有东方名山、西塞战场、铜炉古迹;今有钢铁铜都、水泥基地、服装新城。羞名黄石,难免有些庸人自扰。
仔细分析,羞冠本地名其实是本地人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说得不好听点,是没出息没志气。有本事,你“知耻而后勇”;有本事,你打造自己的品牌;有本事,你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培养出几个乃至几十个知名的产品、知名的企业、知名的学校和知名的人才来。到那时,别人抢滩黄石,欲冠名“黄石”,恐怕还不能轻易让他得手呢。
2000年学会上网,到东湖社区发表文稿,无法注册网名明石,明石早被人抢注,想到自己渐暮,正好取名“老明”。三十而立不敢立,四十不惑不敢惑,故“明石”。五十知天命,就“老明”好了。
以“老明”为网名,在东湖社区晃悠了十几年,写下几百篇乱七八糟的文稿,其中有一篇写黄石的《变“老二”为“老伴”》,我还比较满意。
《楚天金报》2003年9月14日报道:国家批准我省城镇发展蓝图,到2020年建成3大城市群,形成大武汉、大襄樊、大宜昌,其中大武汉都市连绵区,是以武汉大都市区为中心,周边环绕着黄石都市区、孝感都市区和仙桃都市区。
黄石至此,已经牢牢固守了50多年的“老二”情结,理应赶快舍弃,赶紧重新定位。如何定位?笔者建议:变“老二”为“老伴”。
舍弃以黄石为中心的“特大城市远景发展设想”,将有限的资金用来傍武汉,傍“老伴”。城市性质不再突出中心城市功能,大力发展附属服务功能,大武汉的需求就是黄石的大创新,除原有的资源优势保障之外,发展山地森林生态,开发天然湖泊湿地,再为武汉形成一道绿色屏障。城市空间发展布局,改现行的东向战略为西进,尽可能让一小时经济圈缩短距离,实现在黄石居住,到武汉上班,黄石地价房价远低于武汉,把黄石建成武汉人居住、休闲的大花园。
此外,城市经济发展目标,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城市化水平,发展规模,用地功能,综合交通,园林规划,科技教育,城市管理等,都应该尽快与武汉相应对接。
两篇笔名建言文稿,积极投向本地媒体。《何必羞名黄石》得以发表于2001年6月27日《黄石日报》。《变“老二”为“老伴”》发稿东湖社区某论坛,当然人微言轻,石沉大海。
2024年1月8日
作者简介:

佟炳文,高级经济师,1953年辽宁本溪出生,1954年随父母来到新冶铜矿。六十余年在黄石新下陆这片土地上,读书、工作、成家、立业,当然不忘,对这片土地的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