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完人(下)
【原文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藏武仲即鲁国大夫藏孙纥,谥号为“武”。藏武仲文武双全,是春秋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鲁国敢于和“三桓”叫板的权臣。此人颇有才智,很受孔子赞赏,其对孔子的评价也很高。后来在与孟孙氏的政治斗争中,被迫逃离鲁国,但却没有完全丢掉手中兵权,并凭此又潜回鲁国在自己的封地重整旗鼓,割据一方,与鲁公室抗衡,并向鲁君提出以封自己后代为世袭卿大夫为条件,换取自己向孟孙氏妥协,离开封地,全身而退的要求,并再三申明,他没有要挟国君的意思。对此,孔子认为,藏武仲的做法分明是拥兵自重,要挟国君,其嘴上所说不可信!很显然,孔子对藏武仲的做法是反对的,认为这是以下犯上的大逆不道行为,对此,我们应当辨证分析。因为藏武仲表面上是在要挟国君,实质上是以此政治手段与把持鲁国朝政的孟孙氏斗争,目的一是自保,二是削弱孟孙氏的势力,不能简单看成是“拥兵挟君”的大逆不道行为。当然,孔子也只是就事论事,评论藏武仲的这一行为不妥,并没有就此给其戴上“逆臣”的帽子。
【原文14·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初期诸侯国际上的两位风云巨头人物。齐桓公采纳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首先与宋、陈、蔡、邾四国结盟并充当盟主,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在诸侯中树立了威信。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蔡丘召集鲁、宋、卫、郑等诸侯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诸侯霸主的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这就是有名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故事。
晋文公文韬武略过人。他于齐桓公“蔡丘会盟”二十年之后的公元前632年召集鲁、齐、宋等国在践土(今河南省境内)会盟,并请来周襄王参加,史称“践土会盟”。在这次会议上,周天子正式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会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授予他自由征伐的权力,他由此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
孔子出生于齐桓公、晋文公之后不足百年的公元前551年,齐桓晋文之人之事,对孔子而言,虽已成历史,但却是同一时代的现代史,因此,孔子对其人、其事,是熟悉并有深入研究的。他给这两位春秋诸侯巨头的风云人物的评价是:晋文公诡诈而不够正派,齐桓公正派不欺诈。至于为什么会得出这个评价以及评价是否中肯,我们是无法评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