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绝尘薮路,豁然日月宽 1044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雪飞浸晓帘
幽人应未眠
风疾麓外瘦
山空鸟不言
鹤寒贴弯月
离愁堕尘凡
无绝渊薮路
豁然日月宽
戈鞘秉峰密
曲雾绕陵悬
瑶台古思远
流泉涧鸟还
衔枝鹊桥逢
星河旎旑风
夜斓倾语送
曦色天地同
俯瞰星河旎旑风,倾言秉笔赠文雄。衔枝鹊桥架银汉,难遇知音天地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千世界之精妙,既在于巧夺天工开物成务,又在于灵犀相通身心合一。遨游于云水之间,置身于凡尘事外,醉心于自然美景,独与曦月为伴。自古文人愿以天地为伴,居于林野,遍布花香,日日清凉,朝夕览阳,采篱东芳菊,陪云霞染长,闻百鸟鸣山,逐灵蝉蔓狂。其心之淡,其意之惬,其情之真,亦如画中灵犀通透,亦如风起云流般天马行空自由自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晨风扑面,万云竞天,一枝一副,皆由径发。昨观卓然之画,其中暮柳依依,碧波映日,云天一色,宏伟又落于精致,淡雅亦不失壮丽,灵感突袭,蔚然笔作:水光接天凌云行,阿柳落阳沐谷风,不闻竹鹤长歌赋,万倾碧波泻心中。书毕自叹,人之游情,难阻心流,人之小悟,常如斯也,画在心中印,人在画中行,大千无二致,天人本一宗,人无造作,诗自心生。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画一大千,一诗一法界,人、画、诗、景以及赏画吟诗之人不觉然皆融于天地风光之中。大千世界之音,大到雷霆惊蜇,小至秋虫吟枫,无不体感一枚精彩细致,咀嚼之,四野入味,大观之,草木皆诗。 阅尽古今之文,其感而发者,无不如是。是故,人先明了自己而后得天地之道,内圣则外王。然而今之法者,先外物,后内修,外本内末,根枝翻转,此之巅倒固久矣。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清风纳爽,松翠浮云,春芳无尽,莲动渔收,自叹风雨过后谁在戚戚,谁又在迷离?人生缘本循迹,其实大都无路,人来时天生惊惊惧惧,离去归西时致又觉然全知,不问生来死去是否乃长河生命的一个点滴。听蝉鸣林,独处园椅,茫茫万载无尽,犹若风离无息…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古人下察花开花落,上观云卷云舒,鸟兽之玩,奏乐拊石,年年花近,蝶蝶舞同,不落尘心共鸣。,徜徉星辰大海,感天地,法阴阳,序四时,上效自然之道,下定人伦之序,有恩有道,有义有节,恩典天下,味郁无绝。

草斑掩石道,笔勤通圣贤 1045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诗情画意弦
小园玉笙寒
茶晚入竹径
寂深无尘烦
蹊成李无言
拙守墟埜烟
草斑掩石道
笔勤通圣贤
寒暑来相牵
春秋法自然
细流泉未尽
华章艳江天
夕楼生月残
萤光赋诗闲
不忍空归去
字墨淡人间
《大学》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确定仁人志士的入世顺序,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之“至善”便是大学之问,而“修身以道,为政以德”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思想基础。我们知道,人生价值有两种实现方式,此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两种方向,亦即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之别,而修身往往与职业道德即政德、公德相联。《论语》曰“思无邪”,思而无邪是儒家提出的一种高尚美好的思想境界,无邪之思其实与信仰戒律有异曲同工之妙。“邪”是什么?是超越人类正常需要之外的各种欲望,我们提倡遏恶扬善,“恶”又包括什么?恶就是为了实现此类私卻而作出的各种僭越行为。
人类的所有思思与行为若从广义上讲,不过两种表现形式,即小我与大我、小私与大公、以我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若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为自己着想就是“小我之私”,反之就是“天下大公”,而儒家思想中的“天下大公”就是“老吾老难及人之老,幼吾幼难及人之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推己及人的泛爱思想的抽象与升化,体现出“仁义礼智信”中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与义理贯一。
《中庸》曰:“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学》又云:“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故君子必慎独也”。人生就是一场道德修行,国家与社会就是我们修行的舞台,是自我寡修还是大众共修,全凭缘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自由主义与法治主义,利己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故古圣先贤教育人们处处要谨言慎行,谨之又谨,慎之又慎,通过修心养性,思想升华,将自己从凡夫俗子修炼为谦谦君子,从而凭着本身的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不违良心信念、做人原则,处处闪耀着善的光芒。
修身以道,为政以德,若做到了“思无邪,行无玷”,就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与政德修养的重要标准,也是评定道德水准的关键环节,还是对自我约束的一个极限挑战。 孔子让人“思无邪”,这也是古代“君子”修行的真实写照!那么什么是修行?修行就是修正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思无邪”就是独处时无邪念孳生,这要求个人品德和自制能力高度完善,不管公开还是独处都未出现丝毫的变化差异。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本科专业法律,道学、现代哲学、文学、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编者:三木秉凤老师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而他又是为了什么?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与繁荣,这是中国文人践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真实写照。在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的世界大背景下,在道德滑坡与诚信迨丧的今天,三木秉凤老师能带领一支网络文化团队,无畏艰险,逆袭而上,只为文化发声,只为文化复兴,只为文化昌盛,只为文化强国。同时又让更多的征文者沐浴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沃土与文脉传承中,感受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伟岸,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这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