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江大闸口旧貌

编者:
郭应昭老师不愧为研究清江浦文史的著名专家,此篇《清江大闸口的轶事》,凝聚他对历史真实的高度责任心,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有许多资料,不是从已有流传的书面资料撷取,而是面对面采访了若干老人。这样的第一手资料,让读者大受裨益!
清江大闸口的轶事
郭应昭
自从有了清江大闸,清江浦人就爱将大闸及大闸附近的地方称作大闸口。清江大闸口的几百年里,曾发生过许多不见正史记载的趣闻轶事。为挖掘淮安市清江浦的大运河历史文化,2008年,我走访了土生土长于清江浦的张春甫、庞声福、王金玉、沈文扬、邵大旗、王金全、张志银、吴引南、孙玉斌等12位老人,其中最大的95岁,80多岁的5人。他们或经历或见证或口口相传了近、现代一些关于清江大闸口的鲜为人知的人和事。
漕运有“长运”“支运”“兑运”三法,而“支运”给清江浦带来了空前的繁盛。“支运”即各地所征漕粮,先由当地送至粮仓,然后由各地递送京城。当时的西距清江大闸3里多的大运河南岸(现老淮中和淮阴发电厂向南一片)设有800间仓房的常盈仓,常盈仓是明永乐间建的国家大粮仓,可容纳 150万石漕粮。每逢漕运旺季,为保证漕船畅通,禁止非漕运船只在清江大闸以西的清江浦河上航行,南北商旅多在臧家码头登陆换车、歇脚。城内大街及运河北岸的十里长街、石码头街等处,酒肆茶馆、客栈商铺林立,消费交易的人流熙来攘往,摩肩接踵。有一段时期,清江浦街市的繁华程度远胜于扬州。
《淮阴风土记》中的清江大闸口。淮阴人张煦侯的《淮阴风土记》对清江大闸有如下记述:“闸下流塘深广,望之使人眼花。五月闹龙船,七月放河灯,一种繁盛之状,亦他处所未有。闸塘渔舟成市,皆子孙专利,其珍品曰爬闸蟹,曰鳙(笔者注:同鲌)鱼,举网有得,庖肆争买。又有以长杆续网,自闸背伸入舀取者,谓之穵空。每日放闸有时,闸板既拉,则东城角即有双摆渡往来渡客……闸北大王庙,四闸管理员驻此。四闸者,清江闸及马头三闸之总称也。”
五月闹龙舟是在清江大闸塘举行的盛会。据被访的老人回忆,当年闹龙舟活动是由当地的商会老板出资的,他们就图个热闹和喜气,也是做宣传广告。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就把放在既济庵里的一条昂着龙头、龙头上站着光屁股的龙王三太子和翘着龙尾的龙舟请出来修缮油漆,五月初五下午闹龙舟。来清江大闸东闸塘看闹龙舟的人很多,甚至还有闻讯从上海、苏州等地赶来的看客。
大龙舟旁还有5条分别漆着红、黄、蓝、白、黑颜色的可安上可拆下的龙头和龙尾的小划子,每条小划子上2-3人,他们个个是“浪里白条",水中功夫不同凡响。5条小船分属5个船帮,都是在为各帮争脸争光。大龙舟的龙头旁站着3个高手,两边分坐划船的各4人,船尾一人把舵。大龙舟上的玩水高手先来一个水上亮相,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站到龙头上向后腾空翻入河中,引得岸上的人阵阵喝彩。访时年已95岁的张春甫老人谈过,大闸口比赛的5条小划子漆成5种颜色是代表浙、闽、苏、皖、赣5省联军,当年北洋军阀孙传芳统治着浙、闽、苏、皖、赣5省,孙传芳曾到清江大闸口看过闹龙舟。小划子漆成红、黄、蓝、白、黑的这个习俗也就沿袭了下来。
水中比赛还有“口衔蛋壳”“水底摸钱”和“水上逮鸭(鸦)”,让看热闹的人大饱眼福。
“口衔蛋壳”是让人看到希望又失望的游戏。围观的人不时发出“咬啊--咬啊”的呼喊声和“唉--唉”的叹息声。空蛋壳里包着一块大洋再用蜡封起来扔到水流湍急、漩涡连连的河面上,让数名赛手用嘴去衔,人到蛋壳跟前,刚张开嘴而蛋壳就从嘴边溜走了……
“水底摸钱”最令人揪心。好多人屏住呼吸,双眼盯着波浪起伏的水面,这是在比“捣猛子”的本事,看谁在水底憋气时间长,摸东西技巧高。若摸钱的人半天不冒泡,看热闹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担心起来。
“水上逮鸭”是比游泳速度,比体能、比敏捷度的竞技。被访的老人有的说,是将一只公鸭脖子划开塞上盐再缝起来扔到水中,受盐渍的鸭子疼痛难忍,在水中到处乱窜,不敢靠人,赛手可要拿出全身的本事,在水中与鸭子一决高低,谁逮到鸭子谁取得胜利。2008年还在世的清江大闸最后一名老闸工邵大旗说,这项比赛不是逮鸭子,而是逮鸦,鸦即鸬鹚(鱼鹰),其游水、潜水能力更厉害。
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是传统的“鬼节”,清江浦的渔民、船民和居民有在里运河放河灯的习俗。“鬼节”放河灯是一种精神寄托,既是表示对亡人的怀念,也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祈福。人们祈愿风调雨顺、渔获满仓、过闸顺利、全家平安。由于是晚上搞这项活动,故大人一般不让小孩单独去玩,一是担心掉到河里有生命危险,二是生怕遇到“老拐子”(人贩子)被卖掉。
河灯是用芦苇篾、油纸或蜡纸做成的荷花灯。灯的中间插上“小雅烛”(用细芦苇做芯的红色小蜡烛),点着“小雅烛”后再把荷花灯放到河里,任其在清江大闸塘由西向东随波逐流,一盏、两盏……许许多多盏,汇成了随风闪闪烁烁伴流上上下下的灯海。带着人们的虔诚照亮了河面,照亮了清江大闸,照亮了放河灯人的心情,借此满足人们善良的祈愿。
放河灯这天还在沿清江大闸口河边挂上若干条灯谜让人猜。那时猜灯谜是不要奖的,猜对了就将谜底写成纸条贴到灯下面供人欣赏,如没有被贴纸条就会引来好多人围在那里琢磨。如“半放红梅”打一字就曾难住了许多人。制作灯谜水平高的有奖,一般奖笔、墨、纸、砚之类的文房用品。
20世纪60年代前,清江大闸及大闸塘里鱼很多。常见渔船在大闸塘里撒网捕鱼、用罾扳鱼或用鱼鹰逮鱼。逮鱼的鱼鹰脖子上必须用细绳系起来以防鱼鹰将鱼吞下去,它吃饱了就不逮鱼了。鱼都有溯流而上的习性,故用长竹竿安上一个长80厘米宽25厘米的网沿闸槽向下穵就能穵到1斤以上的鱼,有鲌鱼、鳜鱼等,这些鱼都是上等的河鲜,食者趋之若鹜。不过,穵鱼是闸业工会的专利,不是谁都能去穵的。
清江大闸正闸和越闸都是双闸门,双闸槽至今还原样地保留在闸墙上。双闸门的好处是修闸时在两门之间塞上装泥的草包防止河水渗漏。一位少年时期家住清江大闸旁且常在大闸内玩水的老人回忆,一次,他和其他少年一起在大闸内比“捣猛子”,看谁能捣到底,当时他潜到闸底竟摸到和闸槽相连的滑溜溜的闸槛,闸槛是石头的,有20厘米宽。从一张清江大闸老照片可以看到,清江大闸上两边各有三根与闸身成一体的且相向斜着的长方体粗石桩,这是用来装辘轳吊闸门的,现在已没有了。在大闸西边的两旁闸墙上至今还留着多年来被绞关的钢丝缆和掂船的缆绳捋出来的多道深深的凹痕。
清江大闸口原本没有多少做生意的。 1939年3月,日本鬼子占领了清江城后,清江城东门有日本鬼子把守盘查,进出的老百姓常受把守东门的日本鬼子欺侮,故城外的百姓一般不敢进城买东西。于是,商家就到城外清江大闸两边摆摊设点,因此,从那时起清江大闸附近开始热闹起来。闸两边有卖洋面袋子、卖雨伞、卖船上用品、卖日用铁制品、卖鱼的、卖小吃的等等,还有说扬州评话的、剃头的、打铁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里,大闸口还是清江浦人气很旺的地方。
当年在大闸口有一位很出名的说扬州评话艺人叫王少唐,每天都有一大批听书迷围着他跟前。他不仅书说得很精彩,而且即使说滑了嘴,也能不动声色地圆回去,平添了一些额外的乐趣。一次,他神气活现地讲着《水浒》中关于武松的一段故事,听书的人入迷了,许多人在那里眯着眼似睡非睡……不料,王少唐在情节精彩的地方发挥过了头,竟说武松“跃马冲到高楼上",惊得眯眼听书的人一下子都睁开了双眼--乖乖,马能冲到高楼上!看你怎么从楼上下来?谁知王少唐不慌不忙,侧着脸,瞪着眼,煞有其事地轻飘飘地来了一句:“人能腾空马驾云",就把说滑出去的地方给拉回来了。听书的人吁了一口气,忍不住叫起好来,王少堂与听书的人一起会心地笑了。
去闸口的人多,剃头的人也多。在闸上剃头所用洗头的水就直接用系着长绳的小木桶吊到闸下河里去打。闸旁有一名王姓剃头匠手艺好,新中国成立后,淮阴军分区曾驻在距大闸东北1里多地的仁慈医院,有一位首长常到闸口请他理发。
清江大闸向南靠西一点下去原来有一条龙亭巷,其名源自清江大闸向南50米处的龙亭。龙亭为八角亭,八根柱,四面墙,四扇窗棂,墙四周有不宽的走廊。龙亭门朝南,常年关闭。建筑面积不超过10平方米,里面立着康熙手书的黑色石碑,碑文同现在楚秀园内龙亭的碑文。可惜龙亭毁于1938年农历五月十八日日本鬼子的飞机燃烧弹。新中国成立后,残存的龙亭又因拓宽马路被拆掉了。台北市淮阴同乡会周震欧等人于 1990年出资在清江浦的楚秀园重建了“龙亭”,以寄托他们的思乡之情,但其面积比原来小一点,是六角亭,没有围墙和窗棂。
清江大闸南不远处原来有一个叫花堂,又叫栖留所,是旧社会讨饭的穷人栖身之处,这里常有慈善机构放粥给讨饭的果腹。讨饭的也有个头,叫丐帮帮主。每年从山东南下讨饭到这里的都必须到丐帮帮主那里报到,否则是不会让他在清江浦立足乞讨的。叫花堂有现在的两间教室那么大,1951年曾作清江市总工会扫盲教学点,现已不复存在。
大运河与越河之间的一块陆地,紧连着清江大闸,清江浦人将这块地叫中洲。中洲西头入口处原有王公祠,又叫大王庙,是祭祀王渔洋(王士祯)的地方。王渔洋在清初曾将其作为驻清江浦的工部分司所用。为方便行人过河,他发明了清江大闸上的活动木桥和在清江浦里运河上造浮桥等,故“吏民戴德,爰见此祠”。
清江大闸上的活动木拉桥是王渔洋对运河漕运和造桥史的一个重要贡献。木拉桥的设计很巧妙,拉桥以杉木为主,辅以桑槐,是一整体盒式。桥有四个活动木轮,形如辘轳。开桥时,桥面被拉到南岸,再将横担在闸墙上的四根方形木梁(两根宽大,两根细小)抽往南北两岸,南岸一小两大,北岸一小,这时闸门上就空无障碍,竖桅船舶就可上下通航了。合桥时,先将小梁担好,大梁从小梁上拖过,大小梁各安置在闸墙的槽子里。然后将牵拉桥面的粗缆绳,由一熟练闸工提在手里,踩着梁凌空而过。闸下面,怒涛湍流如千军万马,水声似狮吼虎啸,让人触目惊心。缆绳传到北岸后,守候过桥的行人纷纷主动上前,攥住缆绳合力拉桥,只听得一声号子,“啊--吼!”桥面就稳稳地拉过来,担好在桥梁上。这一拉桥过程惹得很多人前来看热闹,早年就不断有远道人士慕名来到清江浦观赏。
清江大闸东闸塘宽阔,曾是清江浦的轮船码头及港湾。新中国建立前就有轮船客班开往镇江及中途各埠。新中国建立后,每日曾有快、慢班客船,上水客船达邳县,下水客船到扬州、镇江。直到20世纪80年代,客船码头移至大运河新河道,清江大闸塘开始冷凊了。
清江大闸东闸塘除停泊客运船外,还有许多货运用的蒸汽机或内燃机作动力的轮船和大驳船在此泊岸。闸塘里泊岸、离岸轮船机器的轰鸣声、汽笛声或喇叭声,指挥和应答的哨子声此起彼伏,场面甚为热闹,很是吸引人的眼球,让人不由得心为之律动。
现在,清江大闸口已是淮安市城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闸下的里运河水清悠悠,没有了往日河运繁忙的喧嚣,有的是大大小小的画舫带着游人们的笑脸在宁静的河面上自由荡漾,放飞心情。

清江大闸口新貌






现在的画舫码头
(除清江大闸口旧貌照片外,其他照片为作者郭应昭所摄)
(曾刋于《江苏地方志》和《淮海晚报》,2022年收入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淮水悠悠文集》)
2009年5月20日写




清江浦国师塔 吴士和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