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恨此生短,茫然到头无 1046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一年岁将尽
文书累满台
春秋未觉逝
浮屠半世埋
星淡夜方初
梅寒香欲浮
长恨此生短
茫然到头无
《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古贤以求道为索,以修道为行,以传道为业,故而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在哪里?道为何物?道自何来?千百年来“道”成为悟达学问的必过之门,从天道、地道、人道到王道、商道、兵道,从宇宙自然之道到社会人文之道,从中庸之道到人伦之道,道无处不在,又无处不显,只是人们日用而不知罢了。无论人类文明多么进步与辉煌,我们都难以改变且永恒不会改变一个现实问题,这就是道法自然!人类脱胎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大自然的产物!所以社会规律必须以恒顺及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与基础,若违悖天道地道之律,妄自尊大目中无他,随心所欲自行其事,则天道无亲,地道无情,“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近几十年天灾地祸向人类社会“风起云涌”般滚滚袭来,而很多人唯利是图,对于自然警告几乎麻木不仁放任自流,我们是否还记古人谆谆告诫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要道法自然以德配天。
什么是道?用最简约的语言来讲,道的核心就是虚无本体与万象规律!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从大处着眼,有天地之道,自然之道,寒暑之道,阴阳之道;从中处着手,有中庸之道,生活之道,处事之道,和谐之道;从小处落脚,乃养生之道,夫妻之道,齐家之道,身心共和之道。道者,万物之本也,宇宙之律也,举之天地不为大,降之细化不觉微,无所不能,无所不及,因其不为私,故天下归之,此乃内圣外王之道。 人道就是社会规律,我们抛开天文地理之道,大观古之圣王贤臣君士修身齐家治国之道,伏曦,黄帝,尧舜禹汤,姜公文王,诸葛孔明,张良等,入世之前先行修道,道通之后,方可依道之理而治世安邦平天下,道为何乎?道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韩愈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有三务,传道第一,授业第二,解惑第三。若道之不明者,何以教人!若理之不通者,何以为人做事!今世之教,大都以盲引盲,以墨入黑,能不落入陷阱沟壑乎? 大道泛泛,不管大道小道,天道地道,人道畜道,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大千现象循环往复,事物本体恒定如一。道为何物?道亦是事物之本体,道亦是永恒之节理,是永无止境,是终始如一,是平等,是智慧,是无处不在,是不生不灭,是不来不去,是万相之源,是自强不息,是厚德载物,故而道才是宇宙真正的“主人翁”。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那么大道所言规律又是什么呢?是循环往复,是不偏不倚,是中庸之道。道的运动方式是什么?是与时俱进,是随机应变,是变化无穷,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生万物而后万物归一,是太极分则阴阳,阴阳合则太极。人间正道是仓桑,从宇宙万象来观,真正的道路从来没有直线,都是螺旋式一圈一圈的盘旋下去。因为道的运动方式是变化,所以道路上的风雨是万物成长的必然相遇!道有多名。道,在政为王道,在军为兵道,在市为商道,在医为医道,在万物万象中则为天道地道,在天为相,在地成形。如何悟得大道?《道德经》曰:少私寡欲;《六祖坛经》曰: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所以道就在我们心中,只要人控制了欲望,放下了情志,回归了自然之性,大道自然而然地显现,以德配天者亦是道法自然者。

凛然有大我,胸阔天地无 1047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文冢道为本
一帆碧空图
不负凌云志
智破万卷书
心落芝麻子
业难通高衢
凛然有大我
胸阔天地无
文以载道,而大化天下。文化的力量取决于蕴含其中价值引领的力量,犹如润物无声之雨,成为人民内在精神力量的不竭之源。而文化与知识的关系,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道与术的关系,是原理与应用的关系,所以知识日新月异,文化却永恒不变,因此我们要大胆冲破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为人类设置的迷雾重重,找到真正永恒的本质规律性的亘古未变的东西!“万物芸芸,复归其根”(道德经),天下之理其实就是如之简约易懂!所以中国最高经典称《易经》,代表了简易之极,变易之极,不易之极。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它以无形的思想渗透与价值取向、恒定不变的理念传承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为人民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也为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凝聚提供着无穷无尽的软实力,同时塑造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品质与风骨。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精神与民族价值自信的重要载体,“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既需要物质文明的支撑,更需要精神文明的推动。以文化繁荣推动社会繁荣乃是历史共律。而中国文人的天赋使命就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引领中,虽说仁者无敌,勇者不惧,乐者无忧,公者不私,但万年文明的传承依然任重道远。中国从内忧外患走向民族独立与复兴,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历史总是辗过往事重重痕迹,在低谷中重新站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这就是社会规律。认定规律并依靠规律的文化传播者就是智者,文化智者与日月争辉煌,却不与尘世争短长。文化智者应当在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中理出一条文化道路,然后以此线将知识贯鱼般串联起来,而这条线就是文化沧桑正道。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本科专业法律,道学、现代哲学、文学、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编者:三木秉凤老师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而他又是为了什么?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与繁荣,这是中国文人践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真实写照。在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的世界大背景下,在道德滑坡与诚信迨丧的今天,三木秉凤老师能带领一支网络文化团队,无畏艰险,逆袭而上,只为文化发声,只为文化复兴,只为文化昌盛,只为文化强国。同时又让更多的征文者沐浴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沃土与文脉传承中,感受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伟岸,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这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