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为什么是苦的
文/李强
药为什么是苦的?四十岁前 ,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虽然我16岁便开始学医,且卫校毕业后就随父亲行医直至现在一直都在和药打交道!
在我的记忆里,从上小学一年级算起,直到40岁我几乎都没有生过病吃过药。不过听母亲说 ,幼儿时期的我体弱多病,没少打针吃药。用母亲的话来说,就是我将该吃的药提前都吃完了。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40岁那年,我忽然患上严重的胆汁反流,大约半个多月都吃不下饭,仅能喝些流质补充营养,且经过多方治疗仍然毫无起色。即便自己就是医生,即便开着诊所也无济于事!经历了病痛的折磨,体验了治疗的“酷刑”,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病,犹如一记闷棍将我敲醒。让我顿悟“良药苦口”的本质是一种约束、克己、管教、惩戒、磨砺的哲理,服药治病则是一场苦尽甘来的漫长修行。而所谓的及时享乐、贪图安逸都是对人生的误读和肤浅理解。并让我在自己身上找到了:为何“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答案。也是从那时起,我重新开始了对健康的思考,并开始回想一向都非常健康的自己怎么就突然患上了一场大病。于是我开始意识到生活中有这么一种现象和规律,就是很多事情,都是以甜开始,以苦收场;以苦开始,以甜圆梦。就像越努力越幸运;越自律越自由一样。譬如:学习的苦,挑灯伏案,寒窗苦读;又譬如:锻炼身体的苦,夏练三九,冬练三伏;再譬如:辛勤劳作的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都是先苦后甜的。
“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这句值得玩味的话,如今让我深有体会!站在反思的角落,回首我生病的经历 ,细细梳理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我发现那场看似毫无征兆的疾病,其实完全有迹可循,且脉络清晰,可以说完全就是我一错再错的咎由自取!
由于个体医生没有上下班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致使我经常不能按时吃饭,饥一顿饱一顿长此以往积劳成疾。事实上,早在十多年前,我就已经患上胃十二指肠溃疡 ,只是当时正值人生最狂妄的年纪,加上我身体底子本身又好,所以一直并不碍事,只会偶尔饥饿时才会感到有些难受,而我一直没有当回事罢了。现在想想真是后悔莫及!并且在我生病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过去放纵自己。特别是仗着自己永远都吃不胖的先天优势 更是有恃无恐,什么零嘴甜点、碳酸饮料,胡吃海喝毫无节制。另外就是因为过去一直没有休息日,每天工作量大且时间还长,忙碌了一天,但又不甘心就此放弃娱乐时间,所以只有通过熬夜来挤时间消遣。什么看电视,玩手机,刷视频废寝忘食,甚至通宵达旦,结果就是深陷“一眠不足,十眠难补” 的恶性循环,非常伤身。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到一起,终于让身体不堪重负,并在我生一场闷气之后彻底爆发。
仔细想想也是,病魔处心积虑,经过长达十余年酝酿的一场大病,怎会轻易就善罢甘休呢?!
回忆自己的生病经历,无异于坦白自己的一宗宗罪状。一场大病给我带来的震撼和心灵救赎,可谓是非亲身经历而永远不能体会的!“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但真正弄懂它,我却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
相信刚开始一定有人想不明白,病是苦的,而药为什么还是苦的,岂不是苦上加苦?但试想,如果药真是甜的,让人吃了还想吃,岂不是有鼓励人生病的嫌疑?
生病是痛苦的,然而治病又给病痛追加了一层痛苦。一种打针的痛,一种吃药的苦。但我觉得那是一种让人自省的痛,那是一种让人铭记的苦。
药就应该是苦的,似乎只有是苦的才能祛病,也必须是苦的才更加合乎情理。忘记了打针的痛,吃药的苦,就不会懂得珍惜,珍惜身体,珍惜健康,珍惜生命!
如果说药是良苦的用心,那病就是甜蜜的诱惑,享乐的温床。我现在常常会想,如果将病比做一个人,那它一定是个城府极深且阴险狡诈的坏人。它老谋深算,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因势利导,常常会利用我们暴躁易怒的性格,放纵任性的散漫,不良嗜好的陋习等等,将人们玩弄于鼓掌之中,作茧自缚。它总是悄无声息的乘虚而入,刚开始不显山不露水,一旦出现苗头,便已经势如破竹,并以排山倒海之势摧毁机体的免疫防御,让人措手不及。
我们习惯了怀着一种侥幸心理我行我素,以健康为筹码与命运博弈,却全然不知,与此同时病魔也正处心积虑的向我们布局一场阴谋。
我剖析自己,思考良久,甚是惭愧!观己知彼,我感慨颇多,不吐不快!因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健康第一还只是停留在嘴上的空话而已!因为现实生活向我们昭示的却是与大家的共识截然相反的景象:我们为健康之外的需求花费再多时间、精力都在所不惜!我们挥霍健康无比慷慨,透支身体毫不吝惜,如果是因事业为学习,虽不可取,但起码情有可原,尚可理解。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纯粹的娱乐享受,贪图一时之快,那就太不值了。我们总以为自己还年轻,身体好就可以任性,好比一掷千金的土豪一样奢靡,常常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换取“娱乐至死”的欢愉!酗酒贪杯,吞云吐雾,熬夜打牌,暴饮暴食,或沉迷网络游戏乐不思蜀,我们常常沉湎于尽情玩乐之中不能自拔,却全然不顾健康所能承受的载荷。我们玩的正嗨的时候,早把珍惜健康曾经信誓旦旦的承诺抛到了九霄云外。健康第一,众所周知,无需赘述,毫无争议。然而,我们为健康又付出过多少努力呢?这实在是个令人汗颜的问题。据相关部门统计:“国人一生在健康方面的投入,大约80%都是花在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
就像吸烟有害健康,都是明知故犯一样。究其原因,无非吸烟是一种娱乐享受,我们潜意识还是不愿让自己受约束、受委屈。所以戒烟戒酒最终失败的原因,说到点子上并非是我们意志不够坚强,缺乏恒心与毅力,其实还是因为自己那颗本来就不愿解脱的心瘾。我们在经历过屡戒屡败,反反复复之后,就佯装成很无奈、很无辜的样子,仿佛对自己和亲人都有了一个交代。而所谓的知难而退,往往只是我们自欺欺人的借口罢了!我们喜欢制造可以逃避的借口,用来掩盖自己的错误,洗脱自己应付的责任。压力大,不是烂醉如泥的理由,提神醒脑,也不是依赖香烟的原因,不必将香烟美酒的作用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诚然,人生在世,捍卫自己的健康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难处,在健康和学习、工作、事业、家庭、娱乐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甚至有时牺牲健康、透支身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我们一定要学会将健康至上落实到位,平衡一切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因为健康是人生一切美好的前提条件,一个连自己健康都不珍惜的人,一切都无从谈起!
曾经有位患者给我调侃他的戒烟态度,让我听后啼笑皆非!这位患者当时70多岁,患有严重的老慢支,按照治疗要求必须尽早戒烟。他说:我本来在您们医生的危言耸听和家人的规劝声中已经缴烟投降,决心戒烟。但是什么又改变了我的戒烟态度呢?他接着说:有一天我看到一个流浪汉正在地上捡烟头吸,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当时就在想,人家没条件抽烟,宁愿在地上捡烟头,也要吸烟。而我一月好几千退休金,干嘛不吸委屈自己哩?我也经常听到不少患者将自己所有症状的加重都归结到戒断反应上,从而故意夸大戒烟戒酒的带来的不适。不过,化验单和CT片的检查结果却往往不会陪着他们一起演戏。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每个人对家庭和社会都负有健康责任”。这是近年《健康中国行动》提出的口号,再次将公民自身的健康提升到社会层面的高度,呼吁人们对自身健康的珍视,从而提高国民健康素养水平。尤其是在当下疫情肆虐的年代,更有着非凡的意义与价值。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大流行,不仅打破了我们平静的生活,也让我们个人的健康安危与社会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中国还有句古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先贤就将爱惜自己的身体和行孝联系在一起了。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同样是对父母的大不敬!既然我们真心想要拥有健康,就要付出实际行动,愿意为健康付出努力,乐意为健康做出改变。让锻炼身体纳入我们生活的必修课,让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我们的一种本能反应等等。
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忽然感到一种莫名的酸楚在我心底泛起了涟漪!我情不自禁的联想到了父母,此时泪水已经濡湿我的双眼!因为我发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待健康的态度,和对待我们那可怜的父母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相信天下每个子女都曾在心底默默许下过孝敬父母的宏愿,可又有多少子女能够真正践行自己的诺言?我们总是将自己的子女放到首位,留给母亲的时间又有多少?我们总想锦衣还乡再从容尽孝,却常常忽略了岁月的无情,忘记了生命的残酷。
“子欲孝而亲不待”,一直都是天下父母悲哀命运的真实写照。所以来日并不方长,常回家看看爹娘!
父母无怨无悔的呵护着我们的生命,以仁慈之心包容着我们的一切,默默地为我们遮风挡雨,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子女。而作为子女的我们却只知道一味的索取,并早已习以为常,总是那么的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却很少对她们温柔以待,甚至反哺给父母的是我们最坏的情绪!而对父母的那份亏欠似乎只有流淌在我们忏悔的眼泪中,对父母之爱的那种感念或许永远仅能停留在我们动听的歌声里!难道说我们父母亲的宿命也和健康一样,只有失去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她的珍贵?
小孩子理解不了药的苦,所以都怕吃药。现在才知道,那药分明就是一颗心——“可怜天下父母心”。虽然苦,却裹着甜,守护着孩子的茁壮成长。为人父母,皆有一颗苦心。苦心是药。一如母亲那苦口婆心的唠叨,虽然难以下咽,却可预防百病。面对母亲的喋喋不休,我们难免会眉头紧皱,但作为子女的我们如果能伸伸脖子咽下,自会省去不少麻烦。
大病一场,让我知道了不仅要好好珍惜健康,更要倍加珍惜父母健在的时光!
作者简介:
李强,职业个体医生,自由撰稿人。自幼酷爱文学,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希望用文学激扬人生。平时喜欢读书看报,写写画画。曾获各类征文大赛各级奖项逾百次,不少获奖文章还被入选优秀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