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中方言把“我(wǒ)”叫“额(è)”,自称“额(è)”,最常听到的是“额的神【è dī shén】”,就是“我的神”,跟英语里的“My God”的意思差不多。这些年,以闫妮为代表的陕西影视演员把“额的神”推广到了全中国,而且有冲向世界的趋势,把“额的神”演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尽管演员的发音并不很纯正,但那种醋溜白菜式的发音已经被广泛接受,发音准不准似乎不重要,重要的是关中文化随着“额的神”开始传播了,这令老陕们非常兴奋和自豪。
但你不要以为额的神【è dī shén】土气,当你了解到了“额”的文化背景、传承与发展。你自然就会对是“额”有新的认识,明白“额”与中华礼仪有关,与中原文化有关,与古人的谦逊品德有关。当你再次与关中人对话,听到以“额”自称时,你也许会突然起敬,心中暗赞还是陕西人礼数多、有文化。
的确,“额”与古代的作揖(zuò yī)礼有关,古人见面都要作揖行礼,十分讲究。作揖礼也叫额手礼,男子作揖时先将双手合于胸前,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女子反之),举手至额头,同时鞠躬,然后起身,再次推手齐眉,最后放手立身,礼毕。
作揖礼的关键一步是举手抵额,意思就是“额给你行礼了”。慢慢地,以额示我(吾)就成了约定成俗,以“额”自称显得更有礼数、有身份、有教养。作揖是古人普遍的见面礼节,只是关中人把这一礼节中自谦尊人的精髓传承了下来,印在了脑海里,渗透在骨髓里,“额”便成了自称的代名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惯用口语。
作揖礼比较规范,男子作揖左手在外,这是因为古人以左为上,右手在内也示意自己无攻击力,所以,作揖除表达敬意,也有请您放心之意。与作揖礼相似的还有拱手礼和抱拳礼,这两种行礼方式比较随意,在非正式场合和熟人同辈之间比较常见,我就有拱手抱拳的习惯。后来,女子的作揖礼逐渐发生了变化,取而代之的是“万福礼”。行万福礼时,右手放在左手上,两手握拳,位于腹部正中央,右脚向后撤一小步,两膝微曲,颔首低眉,微微伏身,起身礼毕。普遍认为万福礼始于唐代,也有人认为是受满人礼仪的影响。现在的关中地区,拱手礼和万福礼经常出现在丧事上。不过按礼规,丧事拱手礼左手应在里,右手应在外。
不管作揖行礼的范式怎么变化,额手鞠躬的礼数始终没有变,即使现在日常生活中不再作揖行礼,但礼仪教化的传统并没有遗失,带有自谦尊人自我称呼的“额”仍在关中普遍传播,成为礼貌待人的基本,以“额”自称也成为了关中乡俗的特色,可见礼仪文化在关中的影响是何等的深刻和深远。
据考证,揖礼起源于周代以前,大行于周。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细说起来特别复杂,这里就不赘述了。
陕西宝鸡有一个周礼文化主题公园,位于宝鸡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中华礼乐城(周城)的核心区,北临滔滔渭水,南傍巍巍秦岭,占地600亩,以兴周湖为中心,有天下第一灯、周赋、周颂、乐府、奇石园等十大文化看点,融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为一体,既自成体系,又浑然天成,使盛世西周万千气象与宫廷风韵完美结合。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周礼》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以礼立序、以德治国、以乐致和、自强不息、忠诚无私、举贤任能、礼让为先、尊老爱幼。其核心内涵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忠诚无私的高洁品质;以人为本的社会准则;举贤任能的用人之道;礼让为先的道德风范。
最后额外说一下满族人称呼的“额娘”、蒙古人称呼的“额吉”,其中的“额”只是发音,是否与作揖或关中方言有关,还有待于考证。
伊斯兰教徒在向对方致敬时,也行额手礼(salaam),动作要点是在深鞠躬的同时把右手举到前额上,食指指向额头,其余指头上指,有点像行举手礼,但没有那么僵硬或正规。哈哈,穆斯林在行额手礼时,嘴里是不是也说“额”,我不知道,你知道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