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遇 由反光而尬
龙潭游鱼
1976年上半年,我上初二。春节后的一天上午,天气阴沉,上数学课。铃声响了,下课了,老师回办公室了。黑板上的算式,需要抄写,我竟然看不大清,以为老师没写清楚。看看同桌崔秀梅,她跟往常一样,抄写着。我问,黑板上的字怎么不清晰?她瞪圆了眼看我,抿嘴笑了。

那时,我在第四排,班干部位子。从那,只有14岁的我,知道自己近视了。
从小就勤奋,爱劳动,生怕人说“懒”字。小学四年级开始,爱上画画,白天画,晚上画。初中,晚上端个煤油灯,上自习课,导致眼睛近视。要说家族视力,父母终老都正常,姐姐哥哥都很好,二哥竟达2.0,非同一般。要怪,只能怪自己!
初中同级三个班,我是一班。二班有个姓魏的,瞪个大眼,近视了,看人常常眯缝眼,全校都知道。他作文很棒,应是看小说所致。他最终连高中也没上。初二时,来了个副校长,戴副眼镜,明晃晃的,煞有介事的样子。可以设想,他如果是学生,绰号“四眼子”,甚或“四眼子狗”,那是跑不了的。
上高中了,个子不高,几乎都在第一桌。黑板上的字,除反光外,都没受影响。而且,教桌跟前,我们四个同学,两男两女,后来都考上了中专。
1978年复读时,个子猛蹿。因考试范围有变,转换了两处校区。开始的同桌,口臭很浓,但我看不清板书,还得“忍气吞声”,腆着笑脸“转抄”。换班后,在最后一桌,黑板上的数学题直接“傻眼”,凭猜测胡乱涂抹,或偷瞄一下同桌的。

眉头紧皱,眼睛眯眯,这是近视望远,为了聚光。
还好,由于善于掩饰和伪装,知我近视者寥寥无几。因此,没有被人叫做“近视眼”,老百姓说的“鸡屎眼”。否则,会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
但,连续两年中专体检,视力最揪心,都是二哥托人,去邻村借人家眼镜。就是那时,知道了体检项目,有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视力不正常,报考志愿受限。第二年的三类志愿,不得已将师范置顶。也是“命中注定”,就是这年师范类优先录取,也就走进了莱芜师范。
接到去面试的通知,既兴奋又失望。兴奋,是终于被录取,吃上了国库粮;失望,是又努力了一年,考个高分,还是上了三类学校,而且是师范。即便如此,当前往寨里五中面试点,李敬宗老师笑脸相问时,还是“口是心非”回答,愿意上师范!
无论如何,摆脱农活,捧上铁饭碗,都是祖上冒青烟的好事。不久,带上行李,无比光彩地进莱城了。从那时起,大大方方买副眼镜,上课听讲,业余写生画画,晚上看电影电视,都可以直接戴了。两年时光很快过去,1981年7月,毕业分配,又回到乡下,眼镜就“束之高阁”了。
改革开放萌动,人心思变,百废待兴。先是在山区小学,后来到镇中学,一直没敢戴眼镜。

那十多年,在乡镇教学,主要代步工具是自行车。闹过两次误会,也算是笑话。
中心小学校长老景,情商高,与我交好。喝酒前嘿嘿笑,问我那天骑车下坡,眼睛直勾勾的,不看他,也不理他。我尴尬地笑笑,没解释,也没否认。骑车速度快,很多时候看不清对面的人,只好“目不转睛”,或者干脆“目中无人”了。
还有一次,本村的同族哥哥,是个“万元户”,眼馋我描画的门头字,让我给他写。我犹豫,没直接答应。结果,他直接发火,掀翻旧账,说我看不起他。原来,此前我俩对面相迎,我没正眼看他,更没跟他说话。我无言以对。
1993年8月,考取报社,进城工作,终于不再扭捏,戴上眼镜,没人在意,成为常态。从此,戴上眼镜,有了依赖,视力下降之势不可逆。
记得在师范时,我的上一级中,有位戴眼镜的,镜片老远就反光,明晃晃的,很招摇。他是个城二代,头颅高扬,风度翩翩,看上去“目空一切”。相识后,其实他很谦逊,也很好相处。还有,我们同级的四班,是英语班,泰城来的很多城二代,有几个女生戴眼镜,很有气质,显得格外文静。
生就一张乡土脸,但戴副眼镜,就会瞬间斯文。有人羡慕,便戴上平镜,冒充近视;有人嫉妒,哼,近视分明就是“半残”——世道转圜,河东河西,变化无常。

进报社,当了记者,戴上眼镜,穿上一袭风衣,春节走亲戚,妻子十来岁的外甥见了,眼神满是崇拜:姨夫,你真威风啊!那一刻,应是我的人生“高光”。
痛彻心扉,是受过刺激。近视,痛苦过,尴尬过,失落过。戴着眼镜,若突入高温室内,镜片朦胧看不清;使用望远镜,很难凑近和聚焦;做剧烈动作,生怕颠簸……因之,职业受限,是有道理的。
如今,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小学生戴眼镜,已见多不怪。虽说社会发展,有了隐形眼镜,也能激光矫正,但毕竟还是麻烦。
有道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表情达意,传递丰富信息。而戴上眼镜,就会弱化功能,遮蔽真情。尤其,因为反光,眉清目秀失真,眉目传情失效,还容易产生错觉。
远处是风景,近处是人生。
一段“心灵鸡汤”不错,但对于我,模棱两可,甚或有点尬——人生精彩之处,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你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新的体验。因为,你经历的每件事,都有存在的意义,并构成了你独一无二的人生。而这,正是人生最大的魅力!
原创首发

张全宝,亦名“张文轩”,网名“龙潭游鱼”,男,山东莱芜人,曾任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济南日报值班总编,莱芜日报执行总编,高级编辑;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曾为山东省新闻职称高级评审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报刊特聘审读专家;现应邀加入济南市嬴秦文化研究院、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济南市中老年人音乐舞蹈协会等公益组织。作品主要收录“三道四歌”系列文集专著,代表作为散文集《汶河映月》。曾主编和参与主编过多部社科类和文学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