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由西安非遗乐团组织的汉唐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长安古乐丝路非遗音乐会在西安博物馆举行。我国著名品牌策划专家、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制作部部长、中国人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兼职教授、秦岭终身荣誉校长李长征,国家建设部原部长张公愚,国家一级书画艺术家、秦岭书法大学校长薛瑛,《陕西房产》主编张国政,西安富德集团董事长翟映川,陕西中城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殷志发、总裁徐清华、副总经理刘捷,秦岭书法大学名誉校长薛方复、宋地权等作为贵宾应邀出席。

据悉,汉唐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古乐是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古遗址保护委员会批准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22处遗址、陕西七处遗址中之唐·荐福寺“三唐遗存”:“唐寺”、“唐塔”、“唐传长安古乐”,长安古乐是其中唯一列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世界文物考古界、文化历史界、非遗保护界盛誉为“世界音乐活化石、汉唐遗音原生态、陕西千年活文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贾芝先生称赞“长安古乐是十三朝古都西安通行世界的一张金色文化名片”。长安古乐以其独有的“唐乐律、唐乐器、唐乐谱,唐乐调、唐乐曲、唐乐式”成为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至今还保存有超过2000首原生态的中华民族、民间音乐和汉唐宫廷音乐与西域及丝绸之路乐曲。

据悉,当天演奏的长安古乐《柳含烟》是由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长安佛乐传习所、长安古乐传习所和西安佛教古乐社的三十多名演员集体演出。据负责人孙晓奇、李铠先生介绍,长安古乐是唐代宫廷的“唐大曲”,自唐朝至今流传逾1300年,被音乐界称为“音乐活化石”。一千多年来,长安古乐一直存活于陕西周至县和西安附近的几个村庄,经历血火灾变,险被湮没,但灾后百姓心传口授,至今绵延不绝。


长安古乐,西安人又称它为“西安鼓乐”、“西安古乐”或“长安鼓乐”。它流传于中国陕西境内以古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一带,是至今保留在民间的优秀古老乐种。盛唐时,歌舞繁盛,李唐王室成员多在宫廷创制演奏乐曲,按民族国家将其划分为十部乐,即:宴乐、清商、西凉、高丽、天竺、龟兹、疏勒、安国、康国、高昌;按演出形式分为坐部伎和站部伎。在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优美的音乐时时奏响。唐明皇本人就是一个精通乐理的作曲家,而且擅长器乐演奏,关中民间更传说他是一个鼓手;他钟爱的杨贵妃则和着乐音载歌载舞。但是,“安史之乱”击碎了宫廷的优雅生活,在这场变乱中,大量的宫廷乐人流落民间,将宫廷音乐带入了长安的民间里巷,古乐随即在民间传承发展,长期以来流传在西安近郊区县,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古乐曲演奏体系。










我国著名品牌策划专家、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制作部部长、中国人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兼职教授、秦岭书法终身荣誉校长李长征认为,陕西尤其是古城西安近年来迎来了文化旅游餐饮业的高速发展,伴随着2024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在西安设立分会场,像长安古乐这种大唐鼎盛时期的优美音乐,必将在非遗传承中大放光芒,他希望大家携手并进,让长安古乐火爆大江南北,走向世界,为推动陕西经济大发展创造出新的辉煌。

西安富德集团董事长翟映川在欣赏完长安古乐后热情洋溢的讲,这种非遗古乐带给他独特的享受,其中许多精典的演奏值得借荐、推荐和发扬光大;国家一级书画艺术家、秦岭书法大学校长薛瑛欣赏完长安古乐后,激动的给每一位嘉宾赠送了一幅书画作品,并与台上的演员们集体合影,表达着他对这种古乐的喜悦。薛方复、宋地权、张公愚、殷志发等人欣赏后认为,虽然大家都住在西安,但这种长安古乐还是第一次现场亲自聆听和观赏,在听得如痴如醉中大家普遍认为,像这种高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该走向大众,在大中小学里推广,只有借助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这种国家级媒体平台优势,大造舆论,掀起更加广泛的学习长安古乐的热潮,才能让这种“活化石音乐”在目前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大放异彩,发挥出它应有的贡献。(陈永利 王贝贝 陈凯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