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老虎
開甯.宁夏银川
一提到虎,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它那健壮的身体,锋利的爪牙和威风的样子。的确,虎被称为"百兽之王",它是胜利和力量的象征。
中国是老虎的故乡,在中国,老虎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十分有名的猫科动物,人们也给它起了各种各样的别称,例如大虫、山猫、白额侯、炳彪、兽君等等。老虎还有一个有趣的别称,叫"山神爷",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人们对老虎的敬畏。
远古先民很早就有对虎的图腾崇拜,古老的岩画中已经出现虎的形象,其中以阴山岩画中的五虎图最具代表性。
虎文化在中国更是源远流长,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时期墓葬里的蚌塑龙虎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虎"。汉代墓葬中也出土了大量刻画虎图案的画像石。虎的身影还出现在很多地方,比如象征兵权,用于调兵遣将的虎符。民间物品则多取辟邪、保平安的寓意,比如虎头帽、虎头鞋等。
虎的雄姿激发了艺术家的审美情愫,是画家致力泼墨的艺术课题。古代画家画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依样画虎。直到现代,如程十发的虎枕献瑞;高剑父的虎啸;张善孖的双雄;刘奎龄的松下山君;刘继卣的雄风等等大师们的虎图,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画虎的形神兼备,霸气十足。

古代诗人们的诗中,也能感受到对老虎的敬畏、敬仰。如唐.韦庄的《虎迹》;明.徐贲的《猛虎行》都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还有一些诗人将老虎描写的威风⼋⾯,却⼜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百兽之王,亦有儿女情长。如:元.王玠的《沁园春虎》。而唐代诗⼈李咸《猛虎行》中,不仅看重猛虎的勇猛,且强调了⼈的志⽓。诗⼈⼀是赞虎,⼆是赞烈⼠,烈⼠如虎,虎如烈⼠!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狐假虎威》的这则寓言故事。虽然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奸诈。但老虎的威严与权势也表现的淋漓尽致,无须质疑。
古谚语言:"老虎进了城,家家都闭门"。"山助虎威,虎增山威"。还有老虎吼一吼,群山都发抖;老虎一声啸,百兽都吓跑。对老虎的威猛再三强调,提醒人们要怕虎,躲虎,免受其害。但仍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武松因打虎成名,受到众人膜拜敬仰。而李逵却因为老虎,失去了母亲,成为永远的伤痛。
然而,现在的老虎数量当真越来越少了,已濒临灭绝。计算出的大约七千余只,基本进入饲养机构。那个威风凛凛,咄咄逼人,让人闻风丧胆,逃之夭夭的猛兽,动物园里已经很难看到了!百兽之王的威风,基本成为了过去。但虎王的"威武、勇猛、尊严、慷慨和自信"。将永远以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存在。
刘开宁写于2024年元月6日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