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骨血之名
文/蔡顺达
“虽然世界已经不是像原来那么好了,但是所幸拥有爱的人,都还好,你不能去学坏,你可以不太乖”——王菲。
以前从书中读到傅雷,读到曾国藩,读到梁启超,读到不同且形形色色的家庭训诫,让我曾一度觉得优良家风就应该是有门槛的,有经世传颂的力量。读傅雷家书,读到学会享受孤独,创造一个世界,读到尽人事而听天命,无愧于心,读到以眼泪培养酒浆,不畏失败。直到世间离别之际,才懂得悲欢,家风其实朴实无华,在悲欢离合的际遇里珍惜遇见。
家风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般影响我们每一个人。在许多传统模式家庭里,父母亲充当着非常重要的家风建筑者与影响者,莫言的母亲在青石板上洗衣服的场景使我印象深刻,像极了许多个平凡的母亲,掺杂着干净淳朴的气息,母性的伟大在于无私于坚强。史铁生的母亲对他深刻的,沉重的爱,如同飘飘洒洒绚烂多彩的秋菊。问我身边的朋友,她觉得家风建设更多和父母的道德素质有关系,我问:“那你觉得这和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经济社会地位关系大嘛?”
她应:“很难讲,应该都有影响吧,但是受教育程度和经济社会条件影响父母带给孩子的物质以及眼界有多大,多高。”
我在一个偏僻的农村家庭里面长大,对于这个地方的描述,就说它是革命老区吧,家门口就有大片大片的田地,门前种着棵芒树,菜地里种植错落有致的蔬菜,没有种菜的空地则用来养家禽。
我便细细回想,以前在家时,每当置身于饭桌前,我的父亲总会孜孜不倦对我讲述他们那一辈的故事,讲述奶奶的故事,那是六七十年代的事情了,讲述奶奶一个人如何靠编竹席,每天早早起床跑几公里路去捡番薯藤,以此养活7个孩子,家里很穷,据爸爸讲述,那时候农村还在搞公社化,爷爷是在一场饥荒中饿死的,而如今生活变好了,他经常说要我们懂得节约粮食,同时上一辈的贫苦遭遇也影响了我和姐姐们的消费观。其实对于孩童时期的我们来讲并没有很明确的是非观念,好的坏的观念我们都统统接受。那我的母亲呢,小时候在家里的作风感觉比较严格,当我犯了错,还是会挨打,印象当中,我的大姐被挨打的比较多,一旦犯了什么错啊,偷东西啊,偷懒啊,就会被挨揍。
小时候的世界里觉得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今日之事不烦忧,我的妈妈带给我们的影响,更多是来自于坚强和自立,妈妈很勤劳,很能干,她很坚强,每天早上都能提一大桶水拖地,为的就是让家里面干净整洁,还记得当时爸爸帮别人筑墙时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来,妈妈一个人扛起了家里的重担,学习缝纫技术,接了很多个外快,那时候三个姐姐也是一边上学一边去村里一个小厂工作,很多的经历就让我们从小知道靠自己的重要性,妈妈也很热衷于学习新事物,她也喜欢做饭,从手机上学习一些新的烹饪方式,甚至自己加以创作,这也影响了我在生活当中乐于去探索新事物。
妈妈经常说:“知道吃饭知道做事”,一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二是勤劳刻苦,最近这两天,在微信上还是会语音和我说,“宿舍有空调是吧?你记得要在房间里面放一盆水,别让空调吸走了人的水分了”“平常不要喝那么多奶茶,可乐,对身体不好,多喝白开水,吃饭要吃饱,不要省那点钱”“身体是最重要的,好好学习,自立自强”“学会人情世故,见到长辈要叫人,眼神不要闪躲,不卑不亢”……这些话语一直在耳边念叨,似乎也成了我的处事原则。所以,究竟什么是家风呢?我的父亲母亲或许没有文人大师的深刻道理警示,他们不会和我谈论风花雪月里是生死轮回,他们用最简单最平凡的话语和行动践行着属于我家庭的家风传统。
我的爸爸妈妈带给我的,除了以上提及到的内在品质,也让我懂得慈悲,懂得漫天是非里做我的真理。以王菲的育儿观来讲,她在《童》里写道“你不能去学坏,你可以不太乖”,恍惚地面对世界,笔直地面对自己。家风除了需要继承,还需要因时因地赋予新的内涵,美德应在时代中绽放,而不是不变的模样。从电影《岁月神偷》中读到“人总是要信的”,相信自己,相信事情终会乐观发展,相信事态无常,相信带来更多相信。在这我更想说的是大多数普普通通家庭所呈现出来的风貌,它影响了一代人,像种子般,萌芽绽放,那些花儿终将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作者简介:
蔡顺达,笔名:春水。来自广东潮汕的一名中文系学子,就读于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