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粮山,
山弯坡陡彩云端,
翠松绿韵风骚灿。
家训绵绵,关公大义传。
诗书翰,苏氏堪作范,
激扬后辈,争做乡贤。
这首散曲填写于癸卯年立冬日。这天,我和几位作家带着渴望与憧憬,行走于保康县店垭镇望粮山村的沟峁林间,寻访于车间牛栏,耳闻、目染、心悟望粮山村的曲韵馨声。
无论村道怎么峰回路转,艳阳总会落在山峦,晕染出层层红云,白中透着淡蓝色轻纱般的雾气,从松针翠叶缝隙中飘来,漫过油茶树果清香流淌,漫过门前串串灯笼般柿子红脸,漫过抢眼夺目的厂商招牌,漫过暗香浮动的茶园、菜畦、荷塘,与屋舍上空的炊烟氤氲在一起,给村子涂上迷离的色彩。
青檐白墙、风格各异的民居,清新淳朴中透着富足,在阳光里,光彩夺目。蜿蜒的村道旁、潺潺的溪流边,不时传来游客的嬉闹声。野菊花在吐艳,萝卜青油油一片,枯立的荷叶尖上,小鸟在迎风吟唱丰收的喜悦。
这个风光秀丽恬静的山村,有一个怪异的名字——望粮山村,一个文韵流彩的新农村建设标杆。
不过,此“望粮山”不同于著名作家陈应松笔下的望粮山。相传三国时期,关云长巡边经过此地,发现随军运粮队落得太远,久望不见,心急如焚,遂骑马登上此地最高峰(俗称“骆围包”),向离此二十余公里东北马良方向瞭望,并派兵催促,以保将士和百姓不受饥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关云长的仁义,便把此地称作“望粮山”,一直沿用至今。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冲着茂林修竹、鸟语花香、自然山水而来,想寻找轻松与惬意。在村里走上一圈,不仅感受到环境清幽,还多出了山水与书香浑然一体的特别意境:香袭书卷。
从松涛、石罅里漫流而来的一缕书香,弥漫在空气里,浸润了这方土地。在景色如画的村庄里散散步,发发呆,喝几口粗茶,读几行文字,不是奢望,而是实实在在的享受。
篱笆上野菊花绽放。这些长在三国故事沃土上的一草一木,一笔一画地书写着山村的文韵悠长,孕育出山村的敦厚仁爱、百姓的孝慈恭俭;繁盛于六朝时期的万寿寺,曾一度被誉为“襄阳第一宝庙”,让藏在深山的望粮山村名声远扬。
坐在农家山墙边的板凳上,从望粮山村走出的保康县文联李主席,娓娓道着自己的成长故事和望粮山村的过往,透出的自豪与得意,溢于言表,幸福满满。
在简洁淳朴又不失时尚的书屋里,一位老者正与一位后生讨论着作家晓苏笔下的人物性格:飒爽干练的“宋潮”、沉稳敦厚的“邱豪”、克己奉公的“姚德”、火辣刚毅的“廖香”、执着率真的“九女”、宽厚孝顺的“余孝成”、知恩图报的“陈谷子”……他们活在油菜坡这片土地上,活在望粮山村历史的时空里,活在望粮山村村民的心里。我静静地伫立在门外,深情地聆听他们带着泥土气的分析,感受新时代望粮山村的发展变化,以及脚下这片土地的文脉涌动……
“晓苏是从我们望粮山村走出去的大学教授、知名作家。”这是村支书尚海功和村民们挂在嘴边的话。
在望粮山村,晓苏的名字家喻户晓,上到六七十岁的老者,下到上学的孩子,许多人都能大谈其小说里的故事。于他们而言,阅读和谈论晓苏小说,是一种精神愉悦。书里描写的生产生活细节让他们感到格外亲切,书里的每个人物都能在油菜坡找到影子,书里的俚语俗话就是他们说的家常话。晓苏的文字是从望粮山村的泥土里长出来的。晓苏的文字弥漫着油菜坡的花香,充盈着屋场里的俚语俗话,寄情着望粮山花梨木的木耳、香菇、草丛。在这里,有镌刻在墙上“不说舌”的苏氏家训、年度苏氏家族表彰有功人物仪式,有投资六十万元修建的油菜坡书屋,有连续不断的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教授下村季度讲堂”,让乡亲们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教授们讲的是知识,讲的是文化,讲的是道理,讲的是情感,讲的是理想,讲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和策略,真情实意帮助乡亲们打造精神世界的强大支柱。
正源小区里住着为高速公路、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舍小家顾大家”的村民们。崭新的楼房引领思绪进入宽广的历史河道,感悟时代进步、山乡巨变。
文化长廊展示墙前、稻田边、田埂上、隧道口,地雕、浮雕、连环画,描绘着望粮山村里的人物和相关情节,栩栩如生的农耕生活场景,让人悠然神往。
从《松毛床》到《三层楼》《海碗》《金米》《金碗》,从文字到文学再到文化,一个又一个“晓苏”,不仅擦亮了望粮山村“乡村振兴第一村”的金字招牌,还撒播下一种奋斗成就人生的精神,更留下了一缕诗书继世长的宝贵文脉和文韵,汇聚成振兴山乡的精神力量,孕育出望粮山村绵延不绝的文化魂魄。
几十年来,一代代的“廖香”“豌豆”“花嫂”“自喜”“陈官”“李宽”们,在这方土地上接续奋斗,不断演绎着新的故事。
从走村串巷的收购小贩,到创建全县第三大茶叶公司,土生土长的郭大友在挫折中成长,在坚守中创新,三十余年从事茶叶生产与销售,让村里小小的茶叶香飘海外,展现“风情茶乡,魅力望粮”魅力,彰显了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在自己富裕的同时,郭大友不忘帮助乡亲们,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彰显楚人团结、开放、包容的品质。
不甘于窝在偏僻山村的青年王先辉,曾发誓走进繁华城市后不再回来。王先辉从一名打工仔做起,现在已是身价千万的老总。但是,父亲的乡愁让他有了回村的念头,乡贤们的奉献热情感染了他。最终,王先辉回到望粮山村,返乡创业,带动村民走上发家致富之路。
生活里,骨子里,一定有一些东西能够传承下去。那些典故传说,远去的历史痕迹,乡贤作家以及他们笔下的人物,成为望粮山村的招牌,一代又一代延续着。
没有望粮山村,也许不会有晓苏。望粮山村滋养了一位优秀作家。望粮山村的“晓苏”们心灵深处永远有一个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家园。
“我的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是值得好好描写的,即使写一辈子,我也写不尽那里的人和事。”望粮山村之行让我想起作家福克纳的这句话。我敬仰那些有着浓郁故乡情怀的作家乡贤们,他们身后有广阔的土地供他们挖掘和回味,望粮山村人的幸福让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