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那条小河
文/蒋家河
今年的清明节,我回到了家乡,祭扫我的四个亲人的坟墓。是处一片明媚——阳光灿烂,山清水秀。我沿着潇水河往上走了一个小时,便望见了我故乡的那一条小河。那就是我的母亲河——蒋家河。
人们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自己在故乡的生活永远也不会忘记。有人把这种情感叫住乡情。这种乡情是人们的心灵之魂,随你走遍天下,永远萦绕着你。我最爱我的故乡,尤其爱我故乡的那条小河!
这条河给了我的童年无限的乐趣。我们十几个小伙伴,一到夏天就下河洗澡。我们大瑶山的人们不那么讲究旧礼,男人女人都可以下河洗澡,小孩子更加随便,男孩子女女孩子都在一起游泳。大人们有点害羞,男人和女人不在一起洗,男的在上游,女的在下游,都穿上短裤子洗。我们小孩子则不然,一身光光的,在水里尽情地游,大声地喊。山谷中回荡着我们欢乐的笑声。
我们在水里比赛,抓鱼呀,摸白石头呀,汆水呀。我们把小河变成了我们的乐园!
有时候,有些老人见我们玩得痛快就眼红了,于是就想法子作弄我们。他们偷偷地将我们的衣服拿走,躲起来。等到我们上了岸,要穿衣服时,不见了。我们就大喊:“哪个拿了我们的衣服?”没有人回答。我们便分成几个小组去找。但是,找不到,老人们躲着我们不露面。我们只好回家。男孩子用小手遮住小鸡鸡,女孩子则捡片叶子遮住下身,脸红红的。等我们从家里出来玩时,老人们才装模作样地大喊:“谁家的娃娃的衣服,还要不要呀?我们捡了好多的衣服哟!”我们都飞奔而去,争着抢着各自的衣服,虽然都不是什么高级的衣服,而是一些十分平常的土布衣服。
故乡的那条小河,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有好多好多的鱼。因为它与潇水河相连,大河里的鱼经常进到小河去玩,什么大鲤鱼、大鲢鱼、白鲢鱼,一进到小河就不想出了。山里的瑶族人,每到过节,就一家一户凑一点石灰、茶枯,半夜三更下河毒鱼。他们专门捞大鱼,小一点的鱼根本不理,真有点不屑一顾的味道。可是,我们小朋友就与他们不同了。我们是只要有鱼就抓,小的也要。我们大家都明白,有鱼下饭就吃得多饭,就有力气,就能下河洗澡,上山砍柴,日子就好过。
故乡的人很会放小排。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看大人们放堰水排,挺有趣挺刺激。我们站在桥上,手拉着手,一边跳一边唱,看着大人们的小排从我们脚下漂过。有些孩子调皮,捞起小鸡鸡,朝放排人撒尿。大人们则从下面朝我们射水,搞得我们一个个都成了落汤鸡。有的时候,我们一致报复大人,大家一齐撩起小鸡鸡朝他们放射,只见他们一个个抱头而去。我们得胜了,大家又高兴地跳起来,唱起来。
有的时候,大人们来逗我们,说我们是一群没有用的男子汉,不敢上他们的排玩。头几次,我们一个人也不敢朝他们的排上跳,确实,水太大了,很吓人的。几天后,我第一个从桥上跳到了他们的排上,虽然跌了一跤,衣服也湿了,但是,我站立在排上,没有掉进水里。以后,孩子们一个个都跟着我跳排了。我们这些大胆的孩子们,学着大人们,十分骄傲地站在木排上,叫着喊着。我阿婆知道以后,高兴地表扬我们,说我们是瑶家的好后生,是一群有用的男人。为了培养我的胆量,她还经常带我去放小排。我小小的年纪就具备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胆量,用我阿妈的话说,我是狗胆包天。谁也末曾想到,1968年,因为文化大革命,我回到家乡来务农,放排也能挣工分了。妈妈才改口说我真正是一个有胆量有能力的男人了。
去年的清明大雨磅沱。今年则春光明媚,阳光灿烂。故乡的小河流水潺潺,水浪呜咽。此时,我更加缅怀我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面对这条小河,我有太多太多的感受,太多太多的想法。我的家乡变化不太大。要说变化大的,就是我们家的变化很大。我把一家人全部带出了穷窝子,飞了。我教书,已经是一名高级教师了。大儿子已经在美国工作,大儿媳也是美国科学家;小儿子在长沙当经理,小儿媳是一个正处级公务员;女儿女婿都是小学老师。我们过上了小康生活。我应该感谢故乡的小河!是她教会了我生存,教会了我上进,教会了我永不懈怠。谢谢您,母亲河!
有人问我,你是如何取得成功的?你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一个中学高级教师的?你的儿女是如何成才的?我笑了笑,说,是故乡的那条小河教的。故乡的小河给了我们全家人特别的恩赐啊!祖父在这条河上闯了一辈子,祖母在这条河上闯了一辈子,父母亲在这条河上闯了一辈子,他们都希望有一天能够闯出去。虽然他们没有成功,但是,他们没有气馁。我和妻子儿女继承他们的志向,又奋斗了几十年,终于成功了!
我阿爸生前要我在家门口挂上一块横幅:书香门第。我没有同意,因为我们还没有成功。直到2002年,我们夫妻从美国回来,我才亲自写了一块横幅挂上。
那年,我去美国,好多的乡亲来访问我,说了好多的话。他们都夸我们,想要我们介绍成功的经验。我笑了笑说:请问我们家乡的那条小河吧,她是我们的真正的老师呀!他们不解,我才说:永远不停止追求。
他们似乎也明白了:
要永远记住故乡的那条永远向前的蒋家河!
作者简介:
蒋家河,真名邝茂仁,男,瑶族,1948年2月15日生于江华瑶族自治县花江乡新庆村。文革前读书是全县第一名的优秀学生,1968年回乡务农。1969年编导的瑶族舞蹈《红太阳照瑶山》获省第一名,受到华国锋书记的接见。1970年当民办老师,1977年和1978年参加全国高考,考上了本科线,但公社政审不合格,失去了上大学的好机会。1982年11月,湖南省教育学院招生,江华县只有一个名额,他考取了资格,然后参加复试,得了省第一名,终于上了大学。1984年回江华教高中,在二中四年中,教了两届高三,成绩特别好,立功两次。后来在一中教高三,成绩很突出,立功两次。1994年他被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时年46岁。大儿子邝癸阳于1988年考上兰州大学,1995年留学美国。小儿子1998年考上湘潭大学。妻子在一中当工友,转为国家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