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宪 问(8)
大义与小节
说起了齐桓公和晋文公,弟子们就想到了管仲。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功高盖世,但在相桓公之前,却辅佐的是桓公的哥哥公子纠。也就是说,管仲先后侍奉了两个政治上是死对头的主子。此二人都是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齐桓公在未夺取君位之前,即公子小白。齐襄公是齐僖公的长子,其即位后,政治昏暗无道,王室内部斗争激烈。公子纠为避被害就在管仲和召忽两人的帮助下逃到了其舅国鲁国避难(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公主),公子小白也在鲍叔牙的帮助下逃亡莒国。后来,齐襄公被杀,齐国内乱,国无君主,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就分别在避难国的支持及管仲、召忽和鲍叔牙的辅佐下争夺君位。在这场在当时国际社会上影响极大的政治事件中,管仲曾在一次战斗中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肩头,公子小白就此装死骗过了管仲和公子纠,导致其判断失误,使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在鲍叔牙等辅佐下登上君位。而此后,公子纠又没有采纳管仲的建议及时反扑而丧失了扭转局势的时机,最终惨败。紧接着,齐桓公便兴兵伐鲁,逼鲁国杀死了公子纠,并抓捕了管仲和召忽准备一并处死。此时,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管仲是天下难得的人才,齐国欲霸天下,非管仲辅佐不可。齐桓公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不记一箭之仇,并以要亲自处死管仲报一箭之仇为借口,要求鲁国把管仲和召忽交还齐国。召忽为殉节自杀,管仲被押回齐国后,立即受到齐桓公的隆重迎接,不久就臣服了桓公,并拜为宰相,不仅辅佐桓公成就了霸业,而且在历史上树立了明君贤相、君臣齐心的千古楷模。
关于管仲与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历史演义很多,绝大多数是赞美,尤其是对管仲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品德历来受到推崇,孔子对其评价很高。但是,管仲“一仆二主”却也是历史事实。因此,就有人认为其政治上似有“投敌变节”之嫌、做人上有“不忠不义”之举,对管仲的人品提出怀疑,于是,就有了以下两章子路、子贡与孔子关于管仲“仁不仁”的讨论:
【原文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对管仲的人格提出了质疑,说: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尽忠而自杀,管仲却没有为主尽忠而死,这是不是不够仁义呢?
孔子回答说:桓公九次联合诸侯召开国际会议,不依靠武力威胁,摆平了诸侯间的国际秩序,安定了天下,这都是依靠管仲努力的结果,谁有管仲这样的仁德。
【原文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欤?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贡也对管仲的人格提出了质疑,说:管仲不能算是仁义之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但不象召忽一样以死尽忠,还变节投降,做了桓公的宰相。言下之意,管仲就是个贪生怕死,叛主求荣之人。
孔子回答说:管仲做桓公的宰相,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一举匡正了天下混乱的局面,天下百姓到如今都在享受着他为政所带来的好处。假如没有管仲,我们这些人恐怕还生活在披头散发,衣襟朝左边开的落后野蛮状态吧!
“匹夫匹妇”普通男女的意思,即普通人;“谅”无是非观念而死守信用;“自经”即自缢,“沟渎”即小沟渠等荒野之地。“匹夫匹妇之为谅”即普通人没有宏大志向和政治抱负而死守信用的愚忠;“自经于沟渎”即自杀于荒野山沟。
孔子告诉子贡,管仲是有政治志向和宏伟抱负的人,岂能像普通人一样只顾为主尽忠而忘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使命,自缢于山沟荒野而无人知晓呢?
在《八佾篇》第22章,孔子曾批评管仲器量小、不知礼,这两章又评价管仲“如其仁”,这是不是前后矛盾呢?非也!前面批评的是管仲的小节,这里肯定的是管仲的大德、大义,是对其一生的总体评价。这就告诉我们,人无完人,我们评价一个人,要看其主流,看其对社会的贡献,而不能苛求小节而抹杀大德。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之间的君位争夺,不过是个人之间的权位之争,公子纠也不一定有齐桓公的政治志向和政治品德,为其尽忠而死,不过是忠于一人而已,归降齐桓公并辅佐其成就霸业,是忠于天下,成就大德于黎民百姓,是大仁大义,这其中的是非曲直很复杂,我们暂且不论。更何况管仲相桓公后,在政治上提出“尊王攘夷”的主张,维护周王室天下一统的局面,这是“大忠”,所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造福于黎民百姓,这是“大义”,所以,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对其一生给予了“仁”的评价。
【原文14·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文”是最美的谥号。一个人能得到“文”的谥号是很难的。公孙文子把自己的家臣推荐提拔为卫国的公室大夫,这在春秋等级制度森严的背景下,是很难得的。孔子听到公孙拔能把自己的家臣提拔到与自己同等的地位,很是佩服,说凭此一点,公孙文子就不愧“文”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