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河散赋
康若望
(一)
伊清妹和洛波姐在各自孕育的大山中,经过几世几劫的修行,终于冲破罅隙,细细涓涓,曲曲弯弯,汇溪流,走蜿蜒,穿林莽,过平川,一路向东,又折北,再折东来到一处平坦地方,天缘际合,姐妹相遇,握手言欢。交谈几语,便成倾心知己,相亲抱团。自人类文明开启,山河湖海,草木虫鱼,星辰日月,地理人文,皆冠名称。姐妹方知,她们经过了漫长的洪荒世纪,走过了不同地域。伊妹说她走出的是熊耳山,穿过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洛阳,到偃师杨村岳滩,共四百五十里,才和洛姐会面。洛姐告诉伊妹,她修行在陕西冢岭,洛南县西北部大山。东入河南,经卢氏、洛宁、宜阳、洛阳至偃师杨村,漫漫一千余里,与伊妹相会,机缘巧合,天意使然。姐妹相亲相爱,连结一体,潺潺湲湲,逶迤向前。如天使结伴,似娥眉婵娟。行过巩县大地,冲出黑石隘关。北邙为之颔首,黄河为之召唤。姐妹与黄河融会,翻波卷澜,一同奔向汪洋浩瀚。
(二)
伊洛姐妹,亲密无间。一路欢歌,一路笑谈。
伊妹:我北来经过一山口,经大禹疏凿,通水行船。两山相对,望之若阙,因我路过,故为伊阙。乃春秋周室关塞,秦将白起曾与韩魏在此交战。阙内东西两山断崖,二千一百多石窟佛龛,卢舍那大佛巍立壮观,乃南北朝、唐以来佛教艺术宝殿。令世界瞠目惊叹。
洛姐:伊洛瀍涧,咱四姐妹经过洛阳地面。咱姐妹两个虽失之交臂,却见证了洛阳风姿,宫观伽蓝。“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大诗人静卧香山琵琶峰,光彩人寰;邵雍居家安乐窝,是理学家、诗人。“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是小学生入学启蒙的诗。
伊妹:北宋程颢程颐两学者曾讲理学于伊洛之间,称其为“伊洛之学”。
洛姐:咱姐妹上承造化,下启人事。《国语·周书》云“伊洛竭而夏亡。”此地带不乏仙人遗踪。《列仙传》云“王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何劭《游仙》诗云:“羡昔王子乔,友道发伊洛”。
伊妹:秦置三川郡,因境内有河、雒、伊三川而得名。《战国策》载张仪曰:“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可知三川地理的重要意义。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又《三国志·魏志》:“黄初四年七月,大雨,伊洛溢流。”
洛姐:魏明帝曹睿在《自惜薄祜行》诗中云:“出身秦川,爰居伊洛”;谢灵运诗“伊洛既燎烟,函崤没无像”;陆机诗“伊洛有歧路”;杜甫《北征》诗中“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以上所讲伊洛,都非指交汇后的伊洛河,而是指伊河、洛河流经的区域,主要是洛阳一带地方。
伊妹:我们姐妹的行经地,清楚明白。历历在目,混淆不了。
(三)
洛姐:《汉书音义》说:“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但西汉大学者刘向,编辑的《楚辞》,收录了屈原、宋玉、景差、贾谊、淮南小山等多家作品。刘向写的一篇《九叹》收在《楚辞》的末二篇,文中有句云:“逐下袟于后堂兮,迎宓妃于伊雒。”王逸注曰:“宓妃,神女,盖伊雒之水精也。”由此可推知,“洛神”之“洛”乃“伊洛”之省称。宓妃是溺死在伊洛河中的。至于“洛”本作“雒”,是曹魏黄初年间改“雒”为“洛”的。
伊妹:一九七九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对“洛河”注云:水名。1.源出陕西洛南县西北部。东入河南,经卢氏、洛宁、宜阳、洛阳,至偃师纳伊河后,称伊洛河,到巩县的洛口流入黄河……2源出陕西定边县东南部,东南流经志丹、甘泉、富县,至洛川纳沮河,又流经蒲城,到大荔南合渭河后,东入黄河。又名北洛河,与渭河合称渭洛。
洛姐:安徽有条河,原叫“洛涧”,源出安徽定远县西,北至怀远县入淮。今名洛河。晋太元八年,秦主苻坚大举入侵,奉卫将军帅兵五万屯洛涧,晋广陵相刘牢之等直进渡水,大破秦军,进迫淝水,即此。可知,洛河在华夏有多条,而称“伊洛河”的则只有偃师汇流后流过巩地入黄河这一段,仅有三十七公里。此名为巩独有,是得天独厚,更贴切,更有乡土亲和气息,地域特色。
伊妹:古来唤名,为方便计,往往只取一字。如黄河叫“河”;程颢程颐的学说“伊洛之学”简称“洛学”;宓妃神女,本伊洛之精,简称“洛神”。他如“河出图,洛出书”本已简括,再浓缩为“河图洛书”;再如“洛汭”等,亦是简略之称。至于唤人名取一字简的太多了,不必赘述。
洛姐:“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意翻新二月花”。语言求简,立意求新,是事物发展之规律。
(四)
伊妹:耳边又传来历史的回声,为咱们姐妹河歌呼:
三国大才子曹植: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赠白马王彪》)
唐朝诗人孟郊:伊洛去未回,遐瞩空寂寥。(《送谏议十六叔至孝义渡后奉寄》)
孟郊又诗云:嵩少玉峻峻,伊雒碧华华。(《至孝义渡寄郑军事,唐二十五》)
唐诗人李绅云:巩树翻红秋日斜,水分伊洛照余霞。(《忆至巩县河宿待家累追怀》)
洛姐:清代巩县令张天保诗云:巍然黑石渡,伊洛合融融。(《黑石渡·乾隆甲子秋自京师寄稿》)
清诗人刘青藜诗云:朝发上东门,夕抵黑石渡。川原何逶迤,岗岭莽回互。伊洛与瀍涧,派别齐东赴。汇流朝大河,群山夹北注。侧闻李郭俦,当年曾此聚。(《黑石渡》)不但说我们伊洛两姐妹东来汇合,又汇入黄河,还说了李郭仙舟事。
刘青藜还有一首《宋陵行》,开头就云:前有嵩高后北邙,伊洛纵横盘中央。嵩邙对峙,伊洛中流。山川形胜,沃野田畴。
伊妹:清诗人孙汝工《拟巩八景》中的《黑石通津》颔联“洛汭龟文浮绿字,伊流鸟羽出金滩。”两句“洛”“伊”为互文。
洛姐:民国诗人赵连城(巩县回郭镇北寺村人)在《游宋陵》诗中云:“俯仰惟余伊洛日,光临怀抱尚悠悠”。
伊妹:革命志士王桂五在《吊皮(定均)徐(子荣)支队英烈》诗中云:“神兵骤临轘辕关,血染伊洛嵩箕寒”。
钟树梁(四川某大学教授)在《访巩县杜甫故里》诗中云:“发轫嵩邙笔架山,黄河伊洛水萦环。”
秦佩珩云:“攻下千乡与万城,犹听伊洛干戈声。”
洛姐:古今诗家,咏咱交汇后过巩境的伊洛河诗句很多,不必再列举。但也有人还称洛河,有人称伊洛河,还有人称清河,这些称谓,有的见诸典籍,有的约定俗成,千百年来并无争议,也勿须争个是是非非,各随其便,见仁见智罢了。
伊妹:咱们姐妹合为一体的这条河,流过洪荒,流过茫古,流过年年月月,朝朝暮暮,终得与黄河汇流,奔向大海的归宿。
(五)
洛姐:咱们姐妹穿过巩县(今称巩义)境,看繁华满眼,风物无穷,我们也成为这里远古至今文明的见证者了。
伊妹:咱姐妹见证过伏羲八卦,神龟龙马,尧舜禅让,筑坛沉璧。神都山女娲,炼石补天,抟土作人,奇妙的传说神话。
洛姐:还见证过宓妃洛神,与曹子建两情相悦,惜人神道殊,终成虚幻。又见证过李膺郭泰,荡舟而来黑石古渡。岸上人望之,判若仙人,千载留传。
伊妹:还见证过北魏石窟,帝后礼佛图。伎乐艺人,吹笙吹竽。玉女飞天,裙裾飘拂。齐肩云冈龙门,连城无殊。
洛姐:还见证过少年杜甫,天资聪慧,发愤读书。七岁咏凤,诗兴喷注。十四五岁,健若黄犊。庭前梨枣,八月成熟。活泼可爱,日日上树。哪料诗圣人生,坎坷命途。感叹唏嘘,高才天妒!
伊妹:还见证了康百万庄园。物流三千里,农商四百年。留余家训,启迪心田。兴衰岂命数,治家亦艰难。
洛姐:听过常香玉的豫剧,看过她演出的红娘,花木兰。她捐物修建的石坝,保障了洪涛安澜,保护了农田和百姓家园。
伊妹:咱姐妹河滋润了肥田沃土,助力于麦黍五谷。见烟村杨柳,夕阳古渡。听鸡鸣犬吠,观千村万户。袅袅炊烟,淡淡薄雾。知乡风民俗,闻百姓歌哭。
洛姐:见证河上船只,或载客往来,或运载货物。顺风扬帆,高樯白乌。逆水上行,赤膊纤夫,黄金航道,动人画幅。
伊妹:还见证过百强巩义,龙舟竞渡。英姿健儿,动地锣鼓。两岸观众,万人欢呼。咱姐妹河上,燕飞莺舞。
洛姐:有文人评点咱姐妹个性:温婉、文静、淡定、从容。不施粉黛而俊秀,不着靓装而娉婷。似天河织女素雅,如月宫嫦娥年轻。飘飘舞袖涟漪,脉脉双眸含情。柔长柳丝是我们的秀发,湛蓝天空是我们的明镜。
伊妹,水如青罗带,山似巨龙蛇。
洛姐:日照嵩邙山,春回伊洛河。
洛姐伊妹:万古千秋伊洛河,而今依旧荡清波。东流大海汪洋汇,好与海鸥相唱和。
耄耋翁于二0二四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