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1日,“庆祝鄠邑区(户县)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县授牌十周年《新编实用对联精选》首发座谈会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举行,中共陕西省委原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冯在才,我国著名品牌策划专家、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制作部部长、中国人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教授、秦岭书法大学终身名誉校长、影视编剧导演李长征,陕西省委政研室原副主任王志明,中央电视台-《成功之路》栏目陕西办事处主任屈惠记,鄠邑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吴宁超,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聂昆仑,区文联主席郭长林,区档案馆副馆长李备战,区政协专职常委王鼎元,区文联副主席、区诗词楹联学会创会会长焦万利,区诗词楹联学会创会副会长刘勇,陕西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兴平市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张维社,咸阳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兴平市楹联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李琼,兴平楹联艺术家协会理事魏飞,鄠邑区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区作家协会主席王占奇,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耿朝晖,区文联副秘书长、区朗诵协会主席张玲,区图书馆馆长、区摄影协会主席张杰,区文化馆馆长程君宝,区文联原副主席、区书协原主席石侃之,西安市鄠邑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李景宁、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萍等应邀出席。

本次座谈会由鄠邑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萍主持。







据悉,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顾问、陕西省楹联学会副会长、鄠邑区文联副主席、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创会会长焦万利近年来辛勤耕耘,夜不能寐,坚持不断的挖掘当地诗词楹联人才,与任照华一起共同主编,由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对联精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座谈会,《新编实用对联精选》执行主编杜智敏简要介绍了成书过程;与此同时,还举行了主编焦万利、任照华向区图书馆赠送《新编实用对联精选》仪式,由馆长张杰颁发收藏证书;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李景宁、副会长赵武荣为区档案馆赠书仪式,副馆长李备战颁发收藏证书;兴平市楹联艺术家协会赠送祝贺楹联书法作品仪式;入编作者代表陈波浪发言;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李景宁作了庆祝中国楹联文化县授牌十周年系列活动小结;嘉宾代表、兴平市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张维社和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耿朝晖等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大家一致认为,这部对联精选所选内容积极向上,作品结构严谨,思维敏捷,质量上乘,在国范围内难得一见,值得大力推广和宣传,希望它畅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中共鄠邑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聂昆仑在致词中讲,鄠邑区原名户县,既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围棋之乡,也是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城市。2019年3月,鄠邑区被水利部公布为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2019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019年10月29日,鄠邑区入选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2020年4月,鄠邑区被中共陕西省委平安陕西建设领导小组授予“2019年度平安区”荣誉称号,2021年6月21日,鄠邑区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2021年7月,鄠邑区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2021年11月5日,鄠邑区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2021-2023年度“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他希望区楹联学会借助龙年到来这本对联精选的公开出版发行,挖掘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把当地的文化旅游餐饮推上一个新台阶。

我国著名品牌策划专家李长征在致词中讲,鄠邑区(原名户县)从古到今都是全国影响世界的文化之乡,其绘画、诗词、围棋高手如林,民间优秀艺人数不胜数。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党委政府指导下,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涌现出许许多多先进集体和大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他希望大家团结起来,借助中央电视台这个国家级品牌国家级平台影响世界的国家级媒体优势,把鄠邑区不断的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为振兴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陕西省委原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冯在才发表了专题演讲。他说,在鄠邑区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县授牌10周年之际,焦万利和任照华两位会长主编的《新编实用对联精选》一书,今天以最精美的姿态和面孔与大家见面,这是对10年这个光辉日子的最好纪念。他能参加这个隆重而又热烈的座谈会,深感荣幸和激动。他以最真诚和最兴奋的心情,衷心祝贺这本书的顺利出版和精彩问世!
冯在才说,楹联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享誉神州,驰名海外,举世无双。其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楹联这种文体,是五代十国时期蜀后主即末代皇帝孟昶发明的。传说有一年春节,他书写了一幅“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句,代替“门神”张贴在大门上,以庆贺新春的到来,祈福纳祥。后来,周围的一些人发现春节在大门上作这样的布置既新鲜又增添喜庆,便纷纷仿效,进而向周围传开。到明朝以后,过春节、贴春联更是一种时尚。民间传说,明朝初年,在朱元璋登基后的第一个春节,他下令要求家家户户贴出用红纸书写的春联,以庆贺新朝的诞生。此后,每逢新年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庆贺新春,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习俗。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它仍以旺盛的生命力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冯在才讲,楹联这种文体,创作的题材十分广泛,大到宏观宇宙、万象自然、天下大事、风云变幻,小到村庄景点、民居庭院、人生荣辱、生老病死,都可以创造意境,选题撰联。加写法灵活、可长可短、亦雅亦俗、语句精美,耐看好记,深受人们的喜爱。从古到今,在中华大地上,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每逢春节或庆典祝寿、婚丧嫁娶,贴对联、求吉祥,早已成为最普遍的民风民俗。明清以后,由于皇帝的推崇,撰联之风更加兴盛。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十分喜爱楹联,人们即投其所好,一时创作能手如林,名联名句异彩纷呈。不论是天子丞相、文官武将,还是学人墨客、普通百姓,都卷入其中。一时间,人们相聚或茶余饭后,把赋诗联对当作最好的游戏,蔚然成风。到近现代,创作惊世楹联的名人比比皆是。例如,清代政治家林则徐的名联“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等联语,所揭示的深刻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被几代人奉为座右铭,而且启迪了人们对楹联这一艺术的钟爱。新中国成立后,新的时代赋予了包括楹联在内的传统优秀文化新的生机。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以新社会、新内容、新面貌、新姿态,融入到了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陈毅、叶剑英和郭沫等革命前辈,不仅积极提昌楹联这种文化艺术,而且自己也善于运用楹联写作技巧,以赞美新时代、新生活,创作了大量昂扬向上的名联作品。毛主席对楹联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每到外地视察,如遇到匾额、对联,总要驻足观看,欣赏品评。1958年3月,他在四川成都游览杜甫草堂时,对清代顾复初撰写的楹联极感兴趣。在随后召开的成都会议期间,他挑选了武侯祠和杜甫草堂的全部对联,连同四川有关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一并印发给与会同志阅读,引导大家从中汲取营养。不仅如此,他还是撰写楹联的高手。据《毛泽东撰对联集》一书介绍,目前收集到他的自勉联、赠联、贺联、挽联等近百幅。如果加上1968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34首)中的名联,总数多达100多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解放后撰写的。例如,1949年10月,他接到延安老区人民祝贺新中国诞生的贺电后,除当即复电外,还于1951年专门给枣园人民题写了“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这虽然是给枣园人民写的,同时也适用于所有的革命老根据地。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此外,他还撰写了大量抚慰先烈英灵、抒发战斗豪情、寄托革命理想、表现高尚情操的杰作。如“群众领袖,民族英雄”(挽刘志丹)、“民族英雄,虽死犹生”(挽谢子长)、“置身民主,功在国家”(挽冯玉祥);“绳锯木短,水滴石穿”(赠毛泽建)、“旗开得胜,马到成功”(题秋收起义中国革命军军旗);“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挽蔡元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赠全国少年儿童)。还有他的大量诗作中的名句,都是绝佳的楹联。如七律《送瘟神》中的“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到韶山》中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等等,人们大都耳熟能详,被广为收集欣赏、传诵和引用。这无疑是对楹联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弘扬。
冯在才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经济是基础,文化是核心。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楹联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中,必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我们不妨留意一下,进入时代,楹联这种文化艺术,不仅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更加密切相连,而且已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中央领导指导工作的有力武器之一。比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翻阅中央首长在国内外各种场合的一系列讲话中可以发现,几乎每一次讲话都要引用有关爱国、忠诚、道德、清廉、民生、奉献以及战略眼光、团结合作、和平发展等最感人的古体诗词名句和对联、俗语等。这些名诗名联名句,时间跨度很大、范围很广,有政治家写的,有诗人写的,也有民间流传的,人们大都比较熟悉,听后感到很贴切、很自然、很提神,对某些重大问题的阐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冯在才讲,回顾中国楹联发展的历史,就是想用这些事实来说明,楹联这种文化艺术,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焦万利和任照华主编的《新编实用对联精选》一书,是为中国楹联宝库增添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为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做了一件大事、好事和实事,必将在人们的赞扬声中而载入史册。
冯在才最后强调,鄠邑区是名扬中国的诗词之乡和国家楹联文化县,而诗词、楹联又被称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两块瑰宝。作为陕西人、西安人、鄠邑人,大家应当为此而骄傲,为这本书的光彩登台而自豪。他相信鄠邑区的干部群众决不会辜负国家授予的“中华诗词之乡”和“中国楹联文化县”这两个光彩夺目的光荣称号,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继续为创作传播发展诗词楹联文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做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