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手机伴夕阳
文/金万泉
“啥二维码,大维码的。别玩手机了,成天家划拉个手机,快吃饭吧”。老婆一边唠叨着,一边把黄澄澄冒着油气泡的糕盆放到饭桌上。
李军这才关闭了微信里的二维码收付款程序,放下手机,用右手摘下宽边老花镜,放回眼镜盒里。跳下地,提拉着一双棉拖鞋,来到桌旁。一手抓过塑料铲子,一手摁住糕盆,往他的碗里铲了一块黄糕,屁股坐到圆凳子上,开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有一次,她去镇上超市购物,看见柜台前收款的姑娘拿着一个象风枪的东西,“嘀”的一声,就把人家大屏手机里的钱扫出来装进自己“肚子里了。而他却拿着老年手机,看着发呆,看来看去,有点看不明,但又不甘心,咋这么高级?
在他一个七十多岁地老头子,即将黄土埋脖子的人眼睛里,世界的变化是那么之快。他做梦也不敢想,仿佛一瞬间,小时候当“魔咒”似的成天死记硬背的乘除法口诀,一用就是几十年,使他在算盘上成为同学中的学霸。
然而,世道变了,却抵不住前二十年那一台会说话的计算器来的快,真是鸟枪换炮。人们现在又用手机支付,结账转账付款购物,这一切都是让人应接不暇。
唉,看来古人说的活到老,还得学到老这话说的一点没错,再不接受新鲜事物,我这个老学霸也徒浪的虚名,跟不上现代社会前进的步伐啦!
李军在大集体时,担任过村小队大队会计,不仅写的一手漂亮的好字,算账记帐更是亳厘不差,清清楚楚。算盘还会双手齐上(拨拉破算盘底,人们土话形容珠算打的好),“噼里啪啦”拨拉的又快又准,是村里数一数二“能文能武”的大秀才。
至从生产队解散后,他们一家五口人分了二十来亩地,每年种着谷子,黍子和玉米等,还有三亩梨树,收获也不错。
前几年,孩子们都长大了,各自有了家。他和老伴在炕头上商量着,趁身体还好,咱也不能闲着,每年收摘的水果吃不了,拿到集市上卖了换个小钱吧。
二十几年前,国家号召退耕还林,李军村北那三亩地也在规划区里。那几天,他和村干部组织着村民拿上米绳软尺,逐地逐块地测量,算计着能栽上多少树。忙完公事后,他和老伴拿着镢头铁锹赶着小毛驴车,拉着水桶,用了五六天时间把一百来棵幼树栽到地里并浇完了水。
如今,小梨树苗也都长成粗壮的大树,正是盛里期。每年春天,李军都会不辞辛苦给梨树打药,剪枝,锄草。苍天不负辛苦人,每到秋天,梨美枝头,梨香飘飘,梨园年年喜获丰产,成了他“梨”不开的“摇钱树”。
这几年,村里到镇上修了平坦整洁的水泥路。到集市赶集也十分便捷。于是,他把毛驴车卖掉后,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
春天,他喜欢看那一树树梨花竞相开放,蝶飞风舞。
秋天,他和老伴开着电动车,扛着小木头梯子,一篓篓地把梨运回家。
冬天农闲了,他经常开着电动车到镇上赶集去卖梨。
有一回,一个年青小伙挑了他五斤梨,他给装到食品袋里,过完秆后。小伙子该到付款时,却拿出一部大平板手机,说,“大爷,带手机没?我扫一下”。
“带了”。李军不明白老人手机没有收付款功能,说着从上衣口袋里掏出手机。
小伙子一看这老人手机便说:“大爷,这手机不具备收钱功能,不行”。
“啥,手机不就打个电话吗,还能收钱?”。
“大爷,现在是高科技时代,用智能手机,不光能打电话,还能收钱付钱”。
唉!俺干了大半辈子会计,从人民公社到生产队解散,人民币在俺手里啥钱没见过,都是俺一个钢镚儿一个钢镚摞成垛的,一分一毛的小票,都是整理成一沓一沓的,唾着唾沫星都能数得一清二楚,现在实行啥电子收钱。
真是稀罕!
“大爷,我没带现钱,你这手机不支持收费,不好意思,你的梨我不要了”!
“没事,不要就不要吧!”李军嘴里这样说说,可心里却十分懊恼,挺好的一个客户就这样白白放过了。多可惜也!
唉!话又说回来,谁让咱跟不上社会的步伐,不要就算啦!
至从那天,一向不服输的他,决定也要学会用智能手机,象年轻人那样去收钱付款。兜里“没钱”也能走遍天下。
李军回到小院后,停稳了电动车,双腿还没迈进家门,就给二闺女打电话让她给从网上买一部大屏智能手机。
至从二女儿给他买回了华为智能手机,上了微信后,他一闲下来就开始摆弄起手机。好象里面藏着数不清看不透摸不着的秘密。以前,用惯了老年手机,功能比较简单,现在用上智能手机,功能齐全,繁杂。尤其微信和支付宝里的收付款功能,让他一直琢磨不透,似乎非得有待着他这个“哥伦布”去发现“新大陆”。
于是,他也要试试二维码这个“鲜”。
那天,到了赶集人少的时间段,李军把小货摊交给老伴照看,自己推开一家文印店的门。只见小店里的墙上,贴满了各种打印的字体,美女挂饰。一名二十来岁扎着短发的姑娘连忙走过来笑盈盈地说,“大爷你老办啥事”。因为这是电脑店,对外承接着广告标语类复印打字,大都是年轻人经常光顾的地方。象这么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还很少光顾。
李军说,“小姑娘,俺要做一个收钱的二维码,不知道你这儿能做不”。
“能做,你老先坐这儿歇会等等,马上就给你做好”。那姑娘又补充了一句“大爷,你带手机了吗?”
“带,带着呢?”
“噢!还是大屏的,纯华为品牌,国货”。小姑娘嘴里说着,打开李军的手机,找到收款码后,一扭身坐回了电脑桌前,眼晴开始紧盯着显示屏,右手娴熟地按动着鼠标(俺们叫它小耗子),来回在显示屏上走动。
不一会,一张A4纸大的二维码热呼呼地从打印机里钻了出来,小姑娘又给加上塑料套。然后,麻利地交到李军手里
“大爷,你收上……”。
李军说:“要不俺先试试会用不”。
李军打开手机的微信,在小姑娘指导下,演示完两遍后,说着,真好!真好!
随后,李军拿着刚做好的二维码兴趣盎然地跨出店门。
冬日的集市上,冷风嗖嗖,街道门脸房子两边悬挂的旌旗幌子在微风中飘逸婆娑。马路两边的地摊上,货架上、车下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五花八门,卤煮烧烤,凉拌菜涮海鲜。吊你味蕾的更有那些色香味全,光彩夺目的各色新鲜水果,招人喜欢恨不得马上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如何。货车上小喇叭的叫卖声、吆喝声、谈话说笑声,买卖商品讨价还价声……汇成震耳欲聋的气流,在小镇的上空回旋、流动。人们大包大袋地买回喜欢的物品。而这一切似乎都与他毫不无关,他似乎没听见当然也没兴趣,径直拔开人群向自己的地摊快步走去。
当李军来到他的货摊前,他拿着刚作好的二维码,在手中晃悠了几下,冲着老伴笑嘻嘻地说:“看!咱也有了电子收钱码了。”
李军至从有了“二维码”收款的“法宝”后。这年冬天的每个集日,电动车除了装着两篓梨和电子秤。同时,还找了一个夹子,把二维码放入夹子里,生怕折损。在集市摆开地摊后,他把二维码夹到夹子外面,立在电动车上。
如今电子秤上输完价格,商品给上一放,几斤几两,价格全出来了。客户只要用手机扫一下“法宝”,钱就到手了。
李军一边卖货,一边听着手机里报的收入,一笔一笔的收入比俺当会计的账目还记得清楚,太好了!
梨卖完后,李军打开微信上的支付零钱,一看,啊!太棒啦,今天的钱数收入早已出来了。再也不用象过去货卖完了,多少钱还没个数,得坐下来整理那大大小小的钞票和钢蹦儿,而后点上两三遍,最后运用加法才知道收入多少钱。当然,现在,也不用担心“不识货”,上当收假钱了,真好。

作者简介;
金万泉,农民,中共党员,曾在乡政府从事过文字工作。在多家电台报刊发表过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六次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优秀听众评论员奖。多年停笔,2019年6月后重拾弃笔,偶有小作发表在文学网站和《河北广播电视报》《河北农村报》及《张家口晚报》等纸媒上。荣获河北作协2020“双决”主题征文优秀奖。河北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