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东台:我的“非名校思维”
作者:董惠安
不知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我一觉醒来得到的意外是,引以为荣的母校西北大学,突然“被宣布”不是中国百年名校了。我的感觉顿时就像是身体和衣服都缩水了,腰杆被人痛击一棒。
是谁做出了这么令人惊诧的宣布?是国家教育部?非也。
是万恶的境外某帝国主义邪恶势力?非也。
原来是江苏东台市教育局和安丰中学的校方管理人员。试问东台市教育局和安丰中学的校方有权力确定中国国内的大学的地位排名吗?有能耐“指点教育、激扬大学名牌”吗?似乎“可以有”。这不,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思想所2021届毕业研究生赵静(本名赵红梅),去年根据招聘简章进入东台安丰中学任教,半年后突然被校方以“母校西北大学不是名校”的理由辞退。据说东台教育局也雄赳赳地认可这种辞退理由。这显然不是“临时工”的荒唐误操作,还是挺“官方”的。

列位看官可看明白,赵静同学应聘时,母校西北大学还是中国名校,半年后就被东台重新认定为“不是”了,这摘牌动作还挺快的,啊?
我已经成为老朽,虽然早就没有了四十多年前刚走进西北大学校园的欣喜,也不会再挺着胸前的校牌破帽遮颜过闹市,但东安教育的摘母校名牌的行动,还是让我意乱神迷。我感受到的最直接的伤害,是我精神上出现了“非名校思维”。第一反常行为是眼前出现幻觉,穿越式幻觉,仿佛自己成了某个时代被架上批判台上的反动权威,几个毛头小子手拿着小本本,指着我的鼻子斥责道:“你们西北大学是冒牌名校,你说,是不是冒牌的?”恍惚间,我感觉这几个毛头小子是就是东台的。
有人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
我要说的是,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是任人欺负的女孩。这不,赵静同学的事例还不够典型吗?
不少西北大学校友纷纷为赵静的遭遇抱不平,他们查阅文件,引经据典,证实母校作为百年名校的真实性,证实西北大学西大思想史专业源远流长,侯外庐校长的《中国思想通史》全国第一,当然也是全球第一。东台以“西北大学”虽然在C类人才要求的高校名录中有显示,但C类高校的要求是国内高校列入ESI排名全球前5%的部分学科和驻盐城高校ESI排名全球前1%的部分学科,其中,西北大学的工程科学和材料科学“虽然”在这部分名单中,“而西北大学以及赵静所学的历史专业,(没有在22个学科名单中),因而不符合(东台)人才引进的教学类岗位要求。”有校友认为,ESI排名中能和历史学科沾边的社会科学学科,西北大学赫然在ESI全球排名中,名列前1%!赵静背靠的母校应当算“名校”吧?她作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的硕士生出任东台安丰中学的历史教师应当够格吧?

我觉得,按照诸位西北大学校友的“名校思维逻辑”如此论证,面对不讲什么道理的东台教育管理者只会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通”。难道东台真的是需要真正的名校高才,真正需要ESI全球排名前1%的翘楚吗?我现在以“非名校思维”认为,他们只不过是玩了个“腾笼换鸟”的为什么关系人空出工作岗位的小把戏而已。也许我的“认为”是不真实的,没有事实根据的,那么用事实粉碎的“认为”即可。
我还要固执地“认为”,起初的面向全球招聘教育人才的公告,如今看来就是一场表演秀。后来要为某关系户安插就业人员,可岗位已满,于是就开始完起了什么“举报”,再后来拿什么“你的母校不是名校”等等托词作为理由。看看东台市安丰中学的办公室主任任先生对媒体所做的“表示”吧——
赵静确实不符合当地人才引进的条件,目前学校希望她能主动离职,“因为她报名的时候,我们这边审核时可能也没注意,后面进来以后被人举报,我们按照流程将其解聘。”任先生说,赵静被举报的原因并不是没有教师资格证,而是她不符合当地人才引进规定中的“名校毕业生”。

任先生还“表示”:“这件事情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她不该报名,我们后面审核的时候也没有发现,她如果还要继续声张,下一步我们会考虑走法律途径解决。”
大家听听吧,这句“我们这边审核时可能也没注意”,说得多么轻巧!明明是经过了“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多个流程,并在当地组织部有名单公示,走完上述一系列流程之后签署三方协议直至入职,仅仅一句“可能也没注意”,就撇清责任了?更可恶可憎的是,“这件事情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她不该报名”,好一个“她不该报名”!这简直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我在东台我怕谁”的流氓逻辑嘛!“说你名你就名,不名也名。说不名,就不名,名也不名”,这样的霸道招聘,以后谁还敢相信?
更有意思的是那句“她如果还要继续声张,下一步我们会考虑走法律途径解决”。这让我眼前一亮,这地界上还有“法律途径”!如果真按法律精神行事,那真还要讲究契约精神,东台教育与赵静签订的聘用合同总应该算数吧,总不能拿一句当初“我们这边审核时可能也没注意”“这件事情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她不该报名”来搪塞吧!如果真的按法律精神行事,就不该发生在与赵静谈话过程,试图抢夺其手机、害怕其录音的事情吧?何怕之有?
如果真的走法律途径,西北大学有法学院,已经培养了大把的法律人才,我想其中肯定有人愿意出面为赵静提供法律援助,从法庭上讨回公道。事实上,这种援助已经在途在线。西北大学也走出了大量的传媒人才,他们有能力理清此事件的真相并广而告之。问题是东台教育管家们敢不敢对簿公堂,把整个事件的瓜瓜枣枣抖落到光天化日之下。我想,东台法律界还不至于像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迁西公检法那样,根据什么人的意志随意枉法吧?

还处于“非名校思维”状态下的我,此刻还在想一个问题,就是拟将接替赵静岗位的人选,究竟是怎样一个完美的、符合东台教育所要求的“名校”身份以及教学才能的特殊人才。而这个历史教师人选将会是出自地球上哪一家符合ESI全球排名前1%标准的“名校”?我坚信很多人都会拭目以待。
据说东台地区经济发达,有强大的实力在满世界引进名校名师,但在历史学科尤其是中国历史学科方面,西北大学历史学科中的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考古研究所、中东研究所,在中国是“盖了帽”的,在国际上也是绝对一流的。这一点,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东台的教育管家们,你们就开动搜索引擎,非常“在意”地满世界挖地三尺查查吧,我坚信你们有经济实力把联合国大厦搬到东台,但西北大学历史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甚至排位更前的事实是无法装上轮子推走的。从这样“排名”高校的历史学科中走出的研究生,居然连担任东台一家中学历史教师的资格都不够,试问东台是何方存在?
处于“非名校思维”状态下的我,此刻还在想另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符合东台教育要求的新人选,能否和赵静来一场同台竞技,看看两人教学的实力究竟如何。最好能来一个现场直播,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嘛!毕竟出身名校只是一个外包装,具备个人真正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惟名校论”早已成了一本老黄历。
唉!不知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我文章还没写完,又一觉醒来的意外是,1月22凌晨赵静得到消息:据说东台市委做出了决定,同意东台教育继续履行与赵静签订的原聘用合同。天亮之后她将前往学校,将得到的口头协议落实到纸面。
事情真就像大片的剧情反转。评论圈中,有人要求东台教育给西北大学道歉,有人提醒赵静恢复教学岗位后谨慎行事,以防被穿小鞋。我的思维渐渐回转,又回到“名校思维”状态了,我就想弱弱地问东台教育那位任先生一句,我的母校西北大学,在你们的名册上,又成为“名校”了吗?这次你们可要慎重一点啊,不要再来个“也没在意”啊,假如我们母校实在不够你们的“格”,也不要勉强,委屈谁都可以,千万不要委屈了东台下一代人的培养啊!
天亮了,可在东台咋就感觉升起来的是个大大的烧饼。1月23日从日出到日落,期待中的正向逆转并没有如期而至。翘首以待的赵静,眼前“过尽千帆皆不是”,没有收到任何让她复职和办手续的通知。一场欢喜忽悲辛!
有校友认为这是有关方面的缓兵之计。也有校友感慨“原以为已经解决了,没想到东台市仍然是两面三刀的托词、伪词,处处都藏着挖着一个个的大坑!”
事出反常必有妖。
想想看,既然市委已经作出决定,让东台教育管家们继续履行原有的协议,言之凿凿,信誓旦旦,东台教育管家们没有理由“抗命不遵”吧?我继续用“非名校思维”揣测,是不是不久前迁西有关职能部门错误地按照上级的意志干了违规违法的事儿,东台教育官家对上级的决定不敢大胆执行了,阳奉阴违了,执行力大打折扣了?否则还会有别的解释吗?
但更新的意外在落日前出现——2024年1月23日下午1时44分,中国新闻网针对东台安丰中学招聘失信一事发表评论,标题义正辞严:《招聘疏漏不应甩“锅”应聘者 莫让“人才引进”拒人才于门外》,评论写道——
四部门层层把关,却未发现赵静和其同事未达到“名校”标准,暴露出招聘方工作流于形式、缺乏严肃性和规范性。如今,一句轻飘飘的“审核时没有注意”,便将“根本原因”归咎于考生不该报名,让应聘者承担多部门招聘审核疏漏的后果。这种推责行为,甩出去的是“锅”,失去的是公信力,实在不可取。
赵静入职半年因“非名校”被劝退一事,还引发不少网友讨论:西北大学毕竟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高校,硕士毕业生连做中学教师的资格都没有?中学教师的人才引进应该坚持怎样的标准?
此文点击量几小时之内迅速超过70万。
据悉,今天东台市委宣传部看到此报道后已经找到中新社江苏分社,说“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
主流媒体发声了,东台总揽全局者触动了,这场活剧剧情再次出现反转。“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说得好听一点,这是进入了“正在进行时”,还不是“已经解决”的过去式。但我对“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抱有信心。
此刻,我已经转换为“名校思维”模式了。我要理性地说,在东台,市委宣传部的承诺比起教育管家们,应当称得上一言九鼎。如果大家都谦虚一点的话,不妨让赵静老师讲讲商鞅变法前“南门立木”的故事,她有能力讲好这个故事的。如果大家都听明白了,付诸行动了,东台的事情能办好,中国的事情也能办好。
我还想轻轻地告诉东台教育管家们,我们西北大学人,在认认真真地书写着我们的历史,你们东台人也在书写着东台历史。目前这一页写的光彩与否,后人只有评价。我们力争不被子孙唾骂,希望你们也一样。
董惠安2024.1.23
董惠安,男,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55年1月出生于陕西宝鸡。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97年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2000年以来在报刊发表大量针砭时弊之杂文,并公开发表历史政论专题片脚本《追寻盛唐雄风》、社会调查纪实《大创启示录——陕西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现实与思考》、长篇小说《神泉》《斜谷》、以陈忠实生平为题材的20集广播剧《呦呦鹿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