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月,我有幸获得作家刘香河签名所赠的散文集《楚水风物》,他亲笔给我写下的寄语为:“以文学为媒,传播里下河之光辉。”2023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刘香河的另一部散文集《五湖八荡》,我认真读后,加深了以上的印象。刘香河笔下里下河水乡那一片广阔的流域之间,“五湖八荡”无不涌动着作家无边无际的乡愁。
“五湖八荡”是乡情的渊薮。喜欢刘香河其人其文的人都不难看出,他对里下河平原上的兴化老家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爱。无论是《香河三部曲》还是《香河四重奏》,无论是《楚水风物》还是《味蕾深处是故乡》,他的每一部作品里都弥散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乡情。写水乡的人、画水乡的物、叙水乡的事,成为作家礼赞故里、致敬传统、讴歌当下的最重要的方式。一部《五湖八荡》,写尽了大纵湖、得胜湖、乌巾荡、旗杆荡等等的风采、风韵和风流,可谓水汽氤氲、才气横溢、意气飞扬。这里的每一片水域都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河流交织、水网密布,它们既是作为乡民的刘香河生于斯、长于斯长年吮吸营养、健康成长的摇篮,也是作为作家的刘香河汲取灵感、收获启迪的源泉,更是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品中乡情的渊薮、水乡意象的集散地,随意采撷一段,都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五湖八荡”是乡恋的粮仓。刘香河在《五湖八荡》的“后记”里说:“这是一本关于家乡的书,是我六十岁之后唱给家乡的歌。”作家遵循内心情感的走向,把“五湖八荡”当作创作的原点,在娓娓道来甚至事无巨细的描摹中,赋予日常甚或庸常的人间烟火里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事、物以具体、以鲜活、以生动。于是,水乡的一草一木、一饮一食,都披上了乡恋的色彩,有了朴实而迷人的诗意。全书写湖荡、食事、味道、水食、菜地、水路、风俗等可谓驾轻就熟、信手拈来,字里行间 俯拾皆是的水乡元素,诸如水鸟、馄饨、炒米、菱角、红蜻蜓、水浮莲等等,让读者如同走进一座乡恋的粮仓、精神的宝库,读来倍感和谐、亲切,仿佛从前岁月与生命的体验又重现眼前,逼真而又传神。在这本书里,我触摸到了水乡宁静而又骚动的心跳、聆听到了老家纯正而又不乏创新的旋律。
“五湖八荡”是乡思的道场。毕生以文字还乡的刘香河,乡愁其实就是田野、河流、植物、美食与游戏的一部分。在他的文字里,那些别具水乡特色的时间、空间以及人与事物,充满了温情和善意,是传统,是历史,也是现实和未来。《五湖八荡》里所呈现的故乡,从来都存在于作家和作者的心灵世界之中,那些关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个体检验,具有顿悟普罗大众的美学意义,并让人油然而生回望乡土的意念。可以说,“五湖八荡”不仅精准、精细、精妙地展示了水乡特有的地学符号,还通过自然写作、生态创作,揭示地缘中隐含的情感秘笈,构筑出另一片“世外桃源”。这里俨然成了乡思的道场,仿佛作家在此传道教化,传天人合一的理想之道,施自然和谐的绿色之教。那一种舍生忘死般的童话境界,是习惯,是态度,是追求,是梦想。
巧得很,我的故乡也在苏中里下河地区,那里也是湖荡纵横所在,自古就有“西湖东荡”“五湖四荡”的说法,如此,我对刘香河的《五湖八荡》情有独钟、爱不释手,也就不足为奇了。欣赏这样一幅长卷的风情画、风俗图,我儿时的记忆会被瞬间唤醒,几十年岁月的沉淀迅捷涌上心头,那些曾经清贫而欢乐的时光如同中年以后的日色变得缓慢、从容。感谢“五湖八荡”之类的照拂,让读者有了安妥乡愁的故园,让游子有了充满希望与温暖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