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谒鲁迅博物馆和鲁迅故居记
作者:王新民
从小在中小学课本读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件小事》等诗文,继而到大学省吃俭用购买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等著作。从上世纪末在上海进修多次祭拜鲁迅公园里的鲁迅先生墓,谒访鲁迅先生故居,参观鲁迅纪念馆,到本世纪初到绍兴开会之余参访鲁迅故居、三味书屋,还有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的纪念馆,凡是鲁迅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能去的都去了。但去过北京多次,鲁迅先生的故居和博物馆却阴差阳错迟迟未能参拜。

2023年12月16日,一场大雪过后,北京的气温猝降至零下十五六度,在京有半天自由支配的时间,浮生偷得半日闲,遂和妻女冒着严寒来到久已向往的鲁迅博物馆和鲁迅故居。
一进鲁迅博物馆大门,对面是一尊鲁迅先生塑像,塑像上的雪还未消尽,不禁使人联想到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和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据介绍,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图书等藏品多达7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59件。主要有鲁迅的手稿、生平史料、生前图片、藏书、藏画、藏碑拓片、藏友人信札等文物藏品;也有许广平、周作人、周建人、章太炎、钱玄同、许寿裳、胡风、江绍原、魏建功、瞿秋白、冯雪峰、萧军、萧红、叶紫、柔石、冯铿等与鲁迅先生有交往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历史人物的遗存;还有大量的鲁迅著、译、辑、编著作版本和鲁迅研究著作版本、现代文学丛刊与新旧期刊等。

瞩目瞻仰鲁迅先生的书法、书信、手稿、作品,仿佛看到清瘦的鲁迅先生在灯光下奋笔直书,不时咳嗽一声,喝口茶水或咖啡,又拿起如椽大笔——金不换疾书起来,直到东方之既白。深深感受到伟人之韧性战斗、人格魅力和精神伟力。
且不说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使先生“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就说先生祖父入监,父亲早逝,婚烟不幸,兄弟失和,朋友背叛,在如此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先生求学南京、日本,工作于北京,南下厦门,转战广州,落脚上海,有时被通缉躲到租界,始终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以笔为手术刀解剖国民劣根性,疗救积贫积弱的国民痼疾,唤醒麻木不仁的同胞,为中华民族之崛起呐喊,激发仁人志士救国救民救亡图存,没有韧性的战斗行吗?

鲁迅先生在《战士与苍蝇》中写道:“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鲁迅不遗余力帮助萧军、萧红等文艺青年到冒着风险秘密协助中共地下组织转移保存瞿秋白、方志敏的手稿、书信和遗著,从《纪念刘和君》对统治者的残暴的控诉到《藤野先生》对恩师的深切怀念,无不显示了鲁迅先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人格。

鲁迅精神的伟力正如毛泽东推崇鲁迅先生所指出的三个方面:一是“他的政治的远见”“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微、看得远”;二是“他的斗争精神”,“他看清了政治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三是“他的牺牲精神”,“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还说:“鲁迅的骨头很硬,半殖民地的国家有像鲁迅这样硬的骨头是很可贵的。”毛泽东将这三点概括为“鲁迅精神”。
毛主席对鲁迅先生充满着敬意,称颂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如果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那么鲁迅则就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鲁迅博物馆西侧是鲁迅故居,其中有鲁迅称之为“老虎尾巴”的书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故居面积约400平方米,有北房三间,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院中保存着鲁迅当年手植的两棵丁香花。鲁迅生平陈列馆位于鲁迅故居东侧,1956年10月建,占地1000平方米。

所谓“老虎尾巴”是一间不到十平米的斗室,鲁迅先生称它为“灰棚”“绿林书屋”,他在这个简陋的青砖灰瓦小院子里经常写作到深夜。这间工作室兼卧室的北墙上有两扇大玻璃窗,东壁下放着一个三屉桌,这样的设计不只是为了经济,还考虑到采光。此外,鲁迅先生著名的散文《秋夜》提到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

鲁迅先生是现代中国进步文学界、思想界、知识界和广大青年的伟大导师和旗帜!是现代中华“民族魂”!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一个没有自己伟大人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生物之群,有伟大人物不知道崇敬、拥护和爱戴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鲁迅先生就是这样值得我们崇敬、拥护和爱戴的伟人。
2024.1.23于上林苑

作者简介
王新民,笔名辛敏、王辙。陕西大荔人。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年分配到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1991年调至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发行处副处长,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业余情衷读书写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行余集》《书友贾平凹》《不惑集》《大地美容师》《人生忠告》《龟兔赛跑》《春华秋实》(后二者与女儿合著),报告文学集《贾平凹打官司》《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策划贾平凹》等20余部。其中《高考大透视》荣登“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