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的一种讲述方式
——谈李彦的写作价值
文 / 丰云
非虚构是新移民文学中一种本源性的叙事倾向。在新移民文学早期阶段,就存在大量纪实性、报道性文本。但这些早期文本的非虚构特质其实又是不纯粹的,因为其中有许多出于诉苦或者炫示而进行的或多或少的矫饰。新移民文学中真正意义上的非虚构写作,应该说是从李彦开始的。
李彦的早期作品多是具有部分自传性的生活观察。英文作品《红浮萍》《雪百合》,中文作品《吕梁箫声》《嫁得西风》《羊群》《海底》等作品,虽有一些虚构细节,但大部分内容来自自己的亲身经历,只是为了叙事的方便而“姑隐其名”罢了,《毛太和她的同学们》《罗莎琳的中国》《勃兰特教授》《姚家岭》《终南山下》等都取自自己的教学经历或文化活动记录,都非常接近非虚构写作。而《小红鱼儿你在哪儿住》《不远万里》《校园里那株美洲蕾》《毛泽东见过白求恩不止一面》《原野上的红谷仓——加共建党百年回望》以及最新的《兰台遗卷》等作品,作为典型的非虚构叙事,忠实记录了她对一些关联中、加的著名人物的历史解谜历程。李彦个性鲜明的写作让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她身上的一定左翼倾向的理想主义激情。在新移民作家中,这属于绝对的少数派。
李彦在汉语课上
作为世界飞散群体的一个部分,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华人新移民群体的去国离家,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追求的另一种形式,新移民文学呈现了他们在这种追求过程中的思考。一方面是追随20世纪的前辈留学人去探索、去观察域外文化之于母国文化的镜鉴价值,同时也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流中反观并重新评估母国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独特地位,思考中国在奔向现代化的历程中所走过的艰难道路与未来路径。毫无疑问,李彦的创作在这其中是最具价值的。她关注和思考的人类的共同命运,字里行间对底层群体的悲悯和尊重,是超越了一己悲欢和跳出了知识分子精英视角的。彭燕彬教授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新视角读〈兰台遗卷〉再领会〈纪念白求恩〉》就对李彦文本中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进行了阐释,而余小梅的《史述之外:加华双语作家李彦的生态书写》敏锐地注意到李彦作品的命名多由自然意象组成,进而论证了其生态书写的价值。
李彦作品
华人新移民作为生活于跨文化空间中的群体,其写作的价值本应天然地具有沟通中西、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取向。同时,作为移居者,理解所在国本土居民的思想脉络、族裔冲突,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共同情感诉求与共同精神创伤也应是新移民作家写作的价值旨归。双语写作的李彦从写作伊始就在自觉地践行这一理念,其近年的诸多非虚构作品将“中国故事”讲出了新的高度、新的意境。正如黄万华教授在《李彦的创作世界》中指出的:李彦的双语写作“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好承担,由此开辟出的文学境界是海外华人文学思想情感最深刻的表达”。艾尤、李颐的《李彦心灵叙事论》也以极为细致的文本分析和高度的概括力将李彦的写作对于对海外华人群体内在精神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探讨的多个维度进行了梳理与解析,提出了极富启发性的观点。而李彦在创作之余的翻译工作,也同样围绕关联中加的历史人物,与其个人创作一样深具历史价值,张海燕的访谈《红色经典文献的跨文化翻译:挑战、策略与意义》让我们听到了李彦自己的言说。值得注意的是,本辑几篇论文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李彦写作中的关键词:精神信仰与人类命运,这既是李彦创作的鲜明特性,也是华人新移民文学之于当代汉语文学的最大价值所在。
2019年李彦带领加拿大教育团访华
(本文转载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23 .11 .08)
【作者简介】李彦,北京人,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同年赴加拿大留学。1997年起在滑铁卢大学执教,现任文化及语言研究系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2007年起兼任滑铁卢孔子学院院长,长期致力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现为北京市侨联海外委员。
1985年起从事中英文双语创作、翻译。曾获中外多个文学奖项,主要作品包括英文长篇小说《红浮萍》《雪百合》;中文长篇小说《海底》《嫁得西风》;自译中文小说《红浮萍》;纪实文学《兰台遗卷》《不远万里》;作品集《尺素天涯》《吕梁箫声》《羊群》;译作《1937,延安对话》《白宫生活》;合著中英文双语对照《中国文学选读》、英语文集《沿着丝绸之路》《重读白求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