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化春风 帮扶见真情
——记铁道兵二师8团学生14连王惠萍
李友珍

李友珍:我和王惠萍相识在1970年,铁道兵二师官兵结束了5年的援越抗美,又奔赴陕西紫阳县,投入到祖国三线建设,襄渝铁路的修建。
这是一条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的战天斗地的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地方民兵、来自西安优秀的学生三支大军共同完成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巨任务,从湖北襄樊到四川重庆,二师八团女子14连就是学兵中的一个连队。
有幸与二师胡莫愁书记成为首批军代表来到14连,见证了还带着雅气的同学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工作在危险艰难的山洞里、石渣场,以稚嫩的肩膀挑起祖国的重任为三线建设贡献他们的青春和汗水。
再次见到惠萍是2017年4月,军代表铁十二局原党委书记胡莫愁请在京军代表相聚,正好王惠萍和她爱人费指导员在北京。同年12月、14连李翠荣副指导员、何秀玲副指导员共十位同学来京看望军代表,那久别重逢的喜悦、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让军代表和同学们喜极而泣。大家在一起那激动、那喜悦至今历历在目。
由于我1970年去第四军医大学上学,与同学们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同学们对我的印像及其深刻,她们爱我、深深地记住了我。每个同学都是那么亲切,大家一起交流,学兵代表向军代表们汇报了多少年来学兵们怎样开展学习铁道兵,传承三线精神,在安康烈士陵园为牺牲的铁道兵、三线学兵、民兵立纪念碑 ,在烈士陵园内建三线学生事迹展览馆;情系襄渝线、绿满秦巴山营造三线学生防护林,胡莫愁军代表亲临现场为植树造林剪彩。三线学兵为安康遭受特大水灾捐款捐物。军代表和学兵代表说不完的话题,场面热烈感人,表演节目,王惠萍和八团学生十连费建新指导员夫妇都是八团宣传队的演员,她俩首当其中给战友们献上最美的歌。
同学王惠萍皮肤白晰,两只大眼晴炯炯有神、清秀漂亮,她反复叮嘱我:“李代表您再回紫阳看看吧,我们一起陪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这是一次难忘的相见,建了群,个人之间建立了微信。后来14连的李翠荣、权郁进入了兵网写作中心,我能经常看到同学们的信息。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了王惠萍夫妇,以己之力资助了4名学生成长的事迹深深的为之感动,我询问了14连同学、副指导员、陕西省妇联干部李翠荣得到了印证。多年来我们虽有微信,惠萍从未提起过。更加引起我由衷的敬意和关注。岁月无情,人间有爱,这种关爱尤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心血来潮,这是一经决定就要坚持数年的行动。这不是资助一名学生而是先后帮助4名同学需要多少精力和耐心。在经济上4名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开支。这是一个家庭的奉献,需要夫妻必须一致才能实现的行动。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日行一善,功满三千。大爱无疆,爱的奉献,感动人心!这不是不面对面的资助,这也不是普通意义的收养,惠萍、费建新夫妇把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的人生定义为“帮扶”,这种帮扶充分考虑孩子们的进入家庭免去烦杂的收养关系,充分考虑孩子们长大后的自尊、自由、自主。帮扶建立在不图任何的回报。但是进入家庭却能走出原贫困家庭,享受新的家庭的一切生活温暖。真是充满爱心,用心良苦。让人由衷的佩服和感动!

王惠萍:谢谢李大姐热心关注和喜欢。
关于对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的帮扶已过了几十年了。孩子们早已融入社会,也融入了我的家庭。八十年代末,大眼睛女孩故事在媒体报道后,中宣部、共青团中央在全国推行了“希望工程”计划。担任青年团干部的我们有了一个想法,身为双职工,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完全可以承担起帮扶困难家庭失学儿童的社会义务。
那是在襄渝铁路建设中让我们了解到了陕南大巴山深处的紫阳县还处于全国不通公路的贫困山地,决定向省上申请,本意是自愿帮扶一名紫阳县失学女童重新返回学校。根据全省实际状况我们接到了申请受理通知。调配给我们一个女孩,系陕西耀县照金镇芋园村小朋友(7岁)。我们非常激动,自愿为社会公益活动做一点微薄贡献是很高兴的事。
和校长取得联系后,我们每学期定时把学费寄给学校。学校每学期末寄来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状况。
两年后我们按照城市小孩所需,足足准备了几大箱孩子所需学习用品、服装、零食及生活用品。想亲自进山进行考察看望那里的老师和孩子。
汽车跑在山区的公路上,在九里坡段耽误了很长时间,已是下午两三点才到了学校附近的山下。已经没有公路。顺着公路边爬上山去往目的地。又是一个小时的山路才到芋园小学门前。在一颗高高的核桃树下歇息,累的气喘吁吁的我已顾不上欣赏周围的一切,只想能尽快见到樊荣臻校长和孩子。九月份的深山还有一丝丝凉意,学校放秋假、我竞看不到一户人家和任何人。学校没有围墙,连排三间低矮的破房子即是教室,一根高高的旗杆竖在房前。三个教室六个年级的学生共十几个,分别混合一个教室接受教育,两个老师其中一个兼校长职务,教完前排二年级,转身再教后排四年级。只在电影中看到过山区学校的样子竟然就在我眼前。
大概四十分钟左右从身后山下上来了一个五六岁小男孩,我高兴的迫不及待的主动答腔,拿出随身带的水果糖递给小孩手里,把孩子能听懂的问题都讲了出来。小手指向远远的山顶说,翻过这个大山过去就是孙曾玲的家。我一时懵了,看着天上太阳光已是下午三四点钟的样子,天上时不时有乌云从远处移动中。我突发奇想递给小孩5元钱,让帮忙到山后边帮我找来孙曾玲或樊校长。
远远看到灵巧的小身影消失在山尖上,我心里踏实很多。
这时小男孩的父亲好奇的出现在我眼前,像是拷问一样 从哪来的、为什么要找这孩子,什么关系呀等等疑问。我不解得一一回复。原来这个小姑娘家庭在照金镇属于排第一的贫困户,夫妻双双重度残疾,不能生育。从小煤窑口垃圾筐捡了个男孩,大孩子八九岁后又抱养了移弃孤女,一家四口相互之间没有血缘。从今后俩孩子就是他们的命根子。说白了就是怕我是其中一个孩子的生母,领走了一个就等于要了他们的命。了解了朴实无华的山民问意,我感动了!说话间远远看到三个人影从远处山上向下移动。
走到前面五十岁左右男子,身上穿了一件新新的阴丹士林衬衣 破旧的裤子显得十分不搭,身后紧跟的小女孩用水把乌黑的头发紧紧贴在头上,可清晰的看到头虱爬出爬进,可以看到脚下穿着露出脚趾的破鞋。
这次考察使我深深陷入沉思中,更加坚定了我们坚持担当社会义务的责任,每年暑期带上儿子感受贫困山区生活。对孙曾玲一家四口人对口帮扶,(小小的山村只有七八户人家,谁家有难或生病所求我们都会去帮忙,每年进山全村老少都会围着我们热热乎乎有说有笑,走时李家核桃、郭家的苞米,东家鸡蛋、西家豆子)包括孙曾玲父母病亡的安葬后事处理全部用品及费用。没有成年还在上学的俩兄妹二次成为孤儿,在听取了村干部意见和尊重俩孩子的想法,就这样我们接手了抚养倆孤儿责任,培养和教育责任更重。在这个漫长生活的过程,难免会有很多纠结。我儿子高中毕业离开家到北京上大学一直在外,发展比较健康。这俩孩子在身边,引导教育,培养生活技能、工作就业、组建家庭,结婚生子,方方面面都必须和自己亲手孩子一样对待。既不能委屈她俩,也不能一切顺着。耐心引导,有时也会严肃处理,要不忘养父母之恩,更不能贪图优越。现在兄妹俩都有自己的小家,工作稳定,姑娘是本科药学专业、是一家民营康复医院推拿师。男孩是出租车司机,安家在咸阳,收入保证,幸福满满。每当看到她们兄妹带着自己孩子,拿着丰厚的礼物回到家里帮你忙前忙后的干着家务,当你生病需要帮助的时候她们守在你身边,这种非亲似亲的孩子们的表现,我们非常的欣慰。
这种爱的感受一直是相互影响和传递着。
另外在我们身边还有两个胜似女儿的年轻人,从周边小县城到西安打工、就业。一个姓赵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姑娘,家里多子女,父母负担重,自己孤身一人来西安闯荡找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她托人介绍找到了我,姑娘朴素大方、有一点从事零售商业岗位经验,便安排她先去参加药品知识培训学习。经过对姑娘一段时间考察和她获取了药品经营上岗证后安排她到零售药店当了营业员。小赵服务态度热情负责,工作很出色。懂得感恩,认为你帮助了她,引导和培养她从事了稳定的工作岗位,家里父母也放心。她和父母商量一致要认我为干妈。当然这份重重的“礼”我们是不能收的。但这种缘分和感情的培养、延续往往超出了一般工作关系,多少年来就像是母女关系,相互体贴照应。
另外,小杨中专毕业,从安康分配到我们单位工作,没有住处,又遇交通事故造成腿部骨折,需要治疗、休养,还要去交警部门处理事故,不能正常上班。初到西安本来一切都是陌生的,发生的这一切带来的抑郁焦虑烦恼,一时难以融入社会和工作岗位。我当时在任单位领导,看到孩子现状后邀请来家里住下养伤,提供给了方便和帮助。我们之间的认识和了解就有了发展。小杨把我家当成自己的家一样,在一起生活了七八年 ,每次下班回来或遇到休息日,买菜做饭总是主动承担。在单位工作积极上进,自学成才考取了会计师中级职称。从什么都不懂到企业骨干、是生活的强者。成家生子,她们一个个都享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现在我们的老年生活充满幸福,孩子们都非常健康孝顺,之间关系也非常密切,隔三差五回到家里,一大家人坐到一起其乐融融。我儿子一家人在北京,工作原因回西安有限,也非常感恩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兄弟姐妹,他们融洽和睦相处亲姐妹一样。

李友珍:惠萍、费建新指导员夫妇热心帮助贫困和需要帮助的人,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人间大爱,什么是爱的奉献,那是用自己满腔的热情温暖这些孩子的心,那是日复一日的努力,用自己的心去教育陪育他们走好人生路,成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们从大山深处来到城市生活环境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进入一个新的家庭,接受的是正规的教育,对人生而言是一个根本的改变,应该说是幸福的。
后来两位由小县城来到西安的两位同学在惠萍夫妇的帮助下在城市里有了落脚之处,生活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而且帮助其中一位解决心理顾虑,让她们适应城市环境,适应社会,自理自己,立足自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惠萍夫妇对待这些需要帮助的同学视他们为孩子解决他们成长路上的一切问题,给予了他们父母般的关怀,视她们为姐妹不图任何回报的付出,然而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把这里视为自己的家,逢年过节不约而同的回来了,在一起亲亲热热、其乐融融的一家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得之惠萍身体有恙时自觉的守护在她的身边,用实际行动回报他们两口的“帮扶”之恩,没有任何形式的约束关系却是那么随心随意挚诚挚爱,让人敬佩、羡慕的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里有爱的奉献,这是爱的春风,这是力量的源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2017年12月李翠荣、何秀玲十位同学来北京与军代表合影

军代表与学生中领导们合影

情系襄渝线.绿满秦巴山,营造三线学兵防护林启动仪式,当年铁道兵部队八团军代表胡莫愁在剪彩仪式上致词。

中间带胸花当年军代表胡莫愁,左五学兵代表朱经建、右四学兵代表权郁,右一学兵代表费建新三位学兵代表是此次植树造林活动筹备组的发起、策划、组织活动的负责核心组。

14连的同学们在来京的火车上:左二开始:祝海珍、副指导员何秀玲、副指导员李翠荣、墨小平、汪美秀。

李翠荣副指导员

欢聚一堂

副指导员何秀玲、墨小平、军代表胡莫愁。
槛外人 20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