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61章俗解
近日里有几位聚焦研究道学的朋友上门,扯了各自的学习心得。诸学友都有一腔济世救人的情怀,想用一己之力匡正社会风气,企图让浮躁的文化降温。
一切的存在都是自然而然的。按老子的话说,国家昏乱有忠臣,六亲不和有孝慈。道德混乱的时候,学道的人多起来。人总是在缺憾时寻找自己的需求。物质充裕,精神饥饿时,读书的人自然多起来。

不知觉之间,社会价值观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好友屈老哥发来一个段子有意思:
"玉石、翡翠,包括金银钻石首饰,许多年轻人不感兴趣,穿金戴银不再被人崇尚,逐渐失去原有的兴趣和价值。"
玩文物和邮票的人越来越少,开始凉了。
紫砂壶传承了上千年,但是从目前看,比较危险。茶文化不会凉,紫砂壶会凉。
君不见, 大多数戏曲,特别是地方戏等传统文化,不论官方和民间如何竭力呼吁保护,但它们不被年轻人喜欢,最终都难以避免地走向消亡。

天价书画也很少人玩儿了,已有凉快被冷落的趋势。
玩象棋、围棋既费神又费时,喜欢玩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快节奏的掼蛋、方便而刺激的手机网络游戏。
中式家具,贵重木材家具,已然凉了。花了上百万元买的一套贵重家具,现在十万元能卖掉,就很不错了。
最为可怕的是婚姻和孝道文化也不停的降温和变凉。年轻的男女对成家不感兴趣了,不想生娃了。婚姻和现有的婚姻制度以及清明祭祀、坟头烧纸等,几十年后怕是不复存在了。
……
各种物质的闪光渐渐的淡漠,但人们对金钱的追逐并不降温。没办法,卡里的余额可是过日子的底气。
我于是回复了屈老哥。说这是社会的跨越进步啊。几千年来,人们只在近30来年才解决了肚皮的问题。仓廪足了,衣食不愁了,灵魂才张口要食粮吃。人类逐步向高频时代进化中。低频社会是物质,高频能量是精神。吃饱之后才想怎么活着才好。哲学明晰之后,人才会明白生命的短促,人缘的有限。所以今后对财富的欲望一定会减弱。
以前提起哲学三问,那可是高不可攀的学问了。哲学家才操心的事情。现在到处是白菜价的推销。一问我是谁,二问我从哪里来,三问我往哪里去。不问还觉得活的悠哉悠哉的滋润。这问到心里,马上感到心惊肉跳。人活的就这点儿尺码,要什么呀,争什么呀,到底怎么活才是正确的选择呢。
所以说,学《道德经》,问道老子吧。
日本有一位真正道行高深的老人过世了。他是全球企业界公认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一生经营过三个世界500强企业。他是成了精的人物,更是人类修心修行人的标本和榜样。老人留下一段精彩的名言,"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炼灵魂,使其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高尚一点点。"

《道德经》第61章,感觉老子管的真宽,茅庐草屋的人,操的是金殿朝堂的心,竟然是是涉略到外交工作了。上一章是"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一章的龙门阵摆的更大。
"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初涉本章文字,一联想,估计要被字面浮现的事物小惊谔。这么高大上的内容,老子活象老农地头说笑的颜色段子。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
牝,是雌性动物,对应雄性,俗话说是母的。平常脏话骂人最毒,"妈的个牝"。
大的国家很下流,很卑鄙,象天下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啊哈?全错!什么意思呀?
老子说,"下流",之所以汇聚那么多的人口,能成为很大的国家,象湖海一样,处在下方,万流聚合,才形成人口众多的大国。
"天下之牝",生育哺育众多儿女后代的母亲,从不想索取什么,从不高高在上,把自己放的最低,却获得了无上的尊敬。
"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
老子又以雄雌二性说事儿。牝为母,牡为公。天下之交往,人发生男女关系,雄性一般都围绕雌性。雌性动物被动,攻击性强的雄性最后却乖乖葡伏在雌性一旁。为什么,雌性是静柔的,雄性是躁动不安的。民间有俗话形容凤求凰男和女的偶合。男追女一座山,女追男是一层纸。老子企图说明什么,静胜躁,寒胜热。以不变应万变就可拆招。婴儿是静柔的,母爱是静柔的。我们的漂亮,美丽的语言都献给了水一样的女人。勇敢的男子汉只有乖乖的服输。
"为其静也故宜为下。"
静,也是弱,也是低调。修行到深度,进入太虚之境,我们就可物我齐一,透视到真正的自己。所以老子通篇的经文没见表扬"坚强"之类的字眼。强调的是"弱者道之用"。要到达静柔的状态,所以要象湖海一样处在低下的位置,这样才海纳百川。坊间常有词儿念叨,水低成海,人低成王。
深沉厚重的人也可用一个字形容,静,二个字,禅静,不善言辞。静的人,万千气场在胸中,宰相肚里能撑船。所以《易经》上有句话当记,"吉人辞寡,躁人辞多"。有本事有内涵的人很少夸夸其谈,善于在思想上用功夫。

"故大国以下小国,故取小国。"
老子讲外交战略了。如果大国能放下自己的身段,不盛气凌人,不以大压小。要主动示好,以德服人,懂得平等和尊重,所以就可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反而对大国服服帖帖,尊敬有加。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站在小国的立场上,怎么对待大国呢,也不能卑躬屈膝,自惭形秽,但更要谦逊低调,不逊礼节,尊重大国有加。这样可以取得大国的信任,睦邻友好,和谐的相处。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两下"或下",一个以取,一个而取,绕口令般的难解。
以,用,把,将的意思。
而,又的意思。
老子说,不管大国还是小国,所以用谦逊低调,将心比心,可以获取对方的充分信任,必然争取到了主导地位。在相处的过程中,接着还应该保持一贯的有礼有节。以德服人不是外交的术,是长久的和平之道。
"大者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老子是理想主义者,他想用自己的公平规则打破世间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他告诉大国不能太贪欲贪婪,不能以势欺人。大国要有大家的风度,有兼容包容的肚量,这样才获得天下万国的仰视。小国也如此,不能太过于自私贪心。入事人,入就是贡献,奉献,面对大国,当然要有敬畏心,必要的时候,主动将优势资源与大国合作开发,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诚恳。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夫,语助词。总而言之,无论大国还是小国,都有各自的利益。最和谐的处理就是彼此相让,谦恭忍让,这样就可以达到双赢的结果。
老子尤其强调了"大者宜为下"。在大小国对峙时,大为强者,大为主导者,猫下身段,应该主动的处于下方。处下的智慧,会获得更多的赞许和支持。

《道德经》第61章直观讲的是外交领域的应对思想。老子站在高位,对天下大势的均衡提岀自己的见解。大小国家如能象老子所说,不但可以避免战争,让老百姓免受生灵涂炭的灾难,而且可以和平发展。家和万事兴,国和百业兴。
有人学习了第61章,不免产生事不关己的感觉。外交大事,是统治者及一些大人物上火的事情,老百姓柴米油盐,身居低位,怎么处理外交力不能及。
老子是大格局思维。在他的视野所及范围,大道是覆盖一切的。治国理政与百姓尚且有关,民意就是统治者的意志。再者,老百姓管不了国家,但管的了自己。
老子说的"大者宜为下"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世,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非常直接的启迪意义。
任何高深的学问和知识,作为摆设和膜拜的宗教,落不到烟火生活中,没有意义。我们学习道经,要理解老子的苦心,他给我们提供的是思想工具,是解决困难和麻烦的钥匙。说白了,学习不对照,学问要不变成自己的"生活禅",可就愧对了老人家的一片寄托。
世间所有的努力都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碰撞。社会各阶层,领导与下级,强弱者群体,得势与失势者等,这些普遍构成了人类巨大的摩擦成本。不和谐是永远的故事。人们所说的幸福,实际是和谐共生的局面。追求幸福,岁月静好,大小上下的矛盾重重,人心不稳,那就是活受罪。
学习这一章,务必要牢记"大者宜为下"的大道法则。你行,你高贵,你强大,你厉害,能不能把高昂的头颅低下来是关健。形势对你有利,占据了优越优势资源的人,主动降低身段,与弱势群体和光同尘,打成一片,谁赢了,自己赢了。赢的了尊敬感是其次,更多的是安全感,减少了不少恶性的羡慕嫉妒恨,还有诽谤,诋毁等危机。大者为下,自己主动处于弱势,不至于犯天条。天条是什么,老子再三警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盛极而衰是轮回。象母亲一样守住静,永远不离奉献本色,吃的穿的总想着家里的孩子。所以母爱永不褪色。如今社会的干群关系为何紧张,就是大者不为下。有点儿权势就作威作福,巧取豪夺。大不象样小不敬。台上说人话,台下做鬼事,吃人饭不拉人屎的腐败分子比比皆是。有点儿小权力为难人的不是少数。人管不了,天道会发威管事。所有倒霉的蛋糕都是自己做下的。晚年吃牢饭的大人物们,很后悔当初没有读《道德经》。

大人物应该有大量,这个量指胸怀,指格局,不是说肚子是捞油水的仓库。许多伟人"死而不亡",一直为人缅怀。一是作出的伟业,留下了思想,二是做人很低调,人品故事百世流芳。不要,反而有了。有的大人物呢,重名重秀场,著书,题词,组织吹牛的啦啦队为自己摇唇鼓舌。结果呢,不亡而死,人活着就被人们在心里埋葬了。
还是落脚到草根小人物说起。我们每个小人物就是一个个小国。小人物面对领导,面对大国一般的强势人,绝不能奴颜婢膝,把自己看低,我们只有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尊严,衣服不飘风骨在,就能赢的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我们不需要巴结谁,乞求谁,这个世界的时间,空间是共享的。
弘一法师说,生命苦短。我们没有时间争吵,没有时间伤心,更没有时间斤斤计较。该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待续,第62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