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边的汽车喇叭声不绝于耳,那形色匆匆的赶路人,橱窗里漂出的一股股酸酸甜甜的味道,就像我永远回不去的故乡里那一道道褶子,每一道道褶子里流淌着我无尽的等待与思念啊……
我人生的第一阶段,仿佛永远都会定格在我的16岁青春岁月里。
妮,我和你娘去新疆做买卖,你和弟弟,爷爷奶奶在家里过,等着我们回来。
这段话成了我回不去的永久的记忆,我挚爱的双亲一走就是八年,八年有多绵长,思念就多绵长,我与弟弟相伴,酸甜苦辣咸似一粒粒五味子,在生活中每天重复上演。
我的父母去新疆做买卖后,我和弟弟走进各自人生轨道,我们就像其他普通孩子们一样,读书上学,伺候爷爷奶奶,只是暂时少了父母的陪伴。我们并不知道,有一天,我们会告别故乡,在临清城安家,故乡成了永远回不去的记忆。
我们家在农村属于中等收入家庭,姊妹少,父亲会手艺,其实,就是在农村待一辈子,父母也会让我们过上好日子,但是有文化的父亲不甘于农村落后的苦生活,带着梦想去了祖国大西北寻求发展。
生意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好做,虽然有熟人带路,但是没有经验的父亲尽管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还是赔了生意,生活依旧要继续,没了本钱就再干些其他的吧!倔强的母亲劝慰父亲,人生还长,好好活着,有的是希望。
父亲虽然表面上答应了,也接受了新得工作新得城市生活,但是那道伤痛却永远留在心底,后来竟然变成折磨自己的利器,父亲终究败给了自己的心气,那年走时,他66岁,我和弟弟侄子侄女哭的伤心欲绝,可再也哭不醒他,父亲去世后,埋在了故乡,每逢忌日我们都会去坟头给他磕头烧香 ,希望上天怜悯,来生他活的会知足常乐。
来城里工作后,这是我人生第二个阶段,每天的忙碌代替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上课备课改作业开会教研活动打扫实验室迎接一波又一波的领导检查,周末不定期加班,这些仿佛远远不够,三年一大聘,两年一小聘,苦中作乐,领导要求我们的工作尽职尽责争取做到最好,与思想压力大的学生谈心,交流,鼓励欣赏他们给出指导学习的方法与目标,课间十分钟,饭前饭后,我的眼里,他们成为了最美的风景,有他们在,我就有希望,觉不落下一位学生成为了我数年的座右铭,春夏秋冬,一届又一届,默默陪伴他们成为最长情的告白。这里留下了我深深的足迹,显然它成为了我的第二个故乡,我的整个青春都默默的奉献给了它。一年又一年,青丝换银发,岁月不饶人,那一道道褶子背后是多年辛苦教学的痕迹。哭过笑过,委屈过,彷徨过,在看不到希望的日子里,依旧怀揣希望,不忘初心,工作的进步与个人成长变成我对故乡牵挂的动力。
远处炊烟袅袅,新得一天又来临了,冬日的冷风拂面,吹到骨头都疼,骑着小电驴行进在乡间柏油马路上,眼前那熟悉的一排排或旧或新的房子慢慢向后倒退,树叶几乎落尽的白杨树不畏严寒依旧笔直挺拔,早起忙碌的乡亲们,笑嘻嘻走到街边小吃店摊子前,一位老人,她摘掉围巾,搓搓手,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笑颜,指着热气腾腾喷香的食物对店家师傅,用浓浓的乡音说道,还是二两油条,一碗豆沫,再加一碗豆浆。好的。您先去里屋暖和暖和。大娘。那清脆的一问一答,瞬间温暖了过路的我,眼里一阵潮湿。
那是一种久违的思乡之情,那是一首多年未听的老歌,那是一段尘封已久的回忆,那是书本上爬满的动情的文字,那是对故乡永远的想念与眷恋。
我曾经读过季羡林老先生很多文章,我记忆最深的是那篇《月是故乡明》,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读到这里我泪流满面。离开母亲去大城市读书,此生竟再也无缘见母亲一面,对于一个当初只有六七岁的孩子来说,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所以后来在他的回忆录里,季老说思念母亲,为她哭到肝肠寸断,在他眼里故乡最后终究成为了回不去的痛。
或许我人生第三个阶段应该把它放在退休后,做个了无牵挂的思乡人吧!每日承欢膝下,闲时读书写书种花种草,把家装点成美丽的花园,种上喜欢的花卉绿植,忙时为孩子和父母烧一桌好菜,让清风捎去我的问候,生日时给他们送上一份精美的祝福,祝福里有我对他们的希望与祝愿。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
月是故乡明,我的老家,我的单位,我现在住的地方,最后的最后都将成为回不去的故乡,又到放假时,我的思乡情又浓了,今年,又是幸福的一年……



简介:大辛庄中学老师,聊城作协会员,爱好读书写作,愿用心情故事感动每一位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