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陟东旭
1945年10月,沈阳市庆祝“双十节”露天大会,苏军驻沈阳卫戍司令冯仲云在台上正在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忽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此人将狗皮帽檐压得很低,看不清他的眉毛,而且戴着口罩,只能看到一双眼睛。
冯仲云对这双眼睛似曾熟悉,因为这双眼睛的眼神很犀利。
这样犀利的眼神,冯仲云一生也没有见过几次。
他好像在哪里见过,但一时又想不起来。
冯仲云讲话结束后,那人还在台下。
冯仲云从后台下来,带着警卫员悄悄向他靠近。
那人一见冯仲云,忽然转身,加快脚步,向闹市走去。
冯仲云也加快了速度,跟在他身后,一步不落。
最终,那人进了一家杂货铺,冯仲云也随即迈步走了进去。
这家店铺门面很大,有6间屋,很醒目。
这人进杂货铺,难道是要买东西吗?
【东北抗联骑兵队雕塑】
可是冯仲云进去之后,发现那人不见了。
冯仲云问店员:“刚才那人呢?”
“他是我们掌柜,到后院去了。”
“他贵姓?”
“姓高。”店员答道。
“你们这个店开几年了?”
“已经五年了。”店员说。
也许是觉得对方话多,店员反问道:“您找我们掌柜的有事?”
“我认错人了。”冯仲云连忙说道。
说完,冯仲云转身回去。
路上,他脚步很慢,大脑像过电影一样开始回忆。
终于,他想起来了,此人像是抗联第6军的军长戴鸿宾!
【戴鸿宾】
难道真的是他?想到这里,冯仲云身子一颤。
4年前,戴鸿宾带着两支手枪、4万元伪币,还有60余两黄金脱离部队,从此杳无音信。
他失踪之后,说什么的都有。
有人说,他回到老家隐居了。
也有人说,他投靠了日本人,当了汉奸。
还有人说,他投靠了蒋军,当了特务。
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到他。
那么,戴鸿宾为什么会离队,他此刻出现在会场有什么用意?
有人说,我军有三支队伍最苦。
一支是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游击战争的红军。
一支,跟在河西走廊浴血奋战的西路军。
还有一支,便是抗联。
在全国的抗日队伍中,抗联可以说是最艰难的一支!
抗联所在的东北,跟组织一度失联,跟友军也失联,几乎是孤军作战。
八路军和新四军有一段时间,还能争取到当局的一定拨款,抗联完全得靠自己。
华北有青纱帐,华南有芦苇荡,村庄密布,人口稠密,冬天也不算漫长。
东北地广人稀,结冰时间长达5个月。
确切地说,东北抗联一年有几个月很难吃上粮食,要靠野草野果果腹。
尽管如此,3万抗联竟然消灭了16.6万日军(黑羽清隆:《日中十五年战争》第112页,还有文章说,抗联消灭了18万日伪军)。
【日本关东军一部(资料图)】
日军侵华后,将东北作为大后方,不允许抗联存在。日军出动几十万军队,对抗联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讨伐”。
到1938年,抗联的“冬天”降临了。
日军把百姓驱赶到定居点,限制他们的自由,还发行粮票、布票、油盐票,彻底掐断了抗联的粮食和军用物资补给。
在此背景下,东北抗联的意志薄弱者出现了动摇,大量抗联干部不是牺牲,就是离队,或者投敌。
1937年到1938年,抗联先后有13名师长投敌。
抗联的11名军长,2名叛变(谢文东、李华堂),8名为国捐躯(杨靖宇、王德泰、李延平、李学福、汪雅臣、赵尚志、祁郅中、夏云杰)。
最终坚持到抗战胜利的,只有一位,那就是第5军军长周保中。
您会奇怪,前面不是说戴鸿宾也是军长,这不是多了一名军长吗?
原来,第6军的军长夏云杰在1936年11月牺牲了。
【抗联十一位军长雕像】
当时还是第6军第2团团长的戴鸿宾,是1937年2月出任军长的。
从团长一步升为军长,这跨越太大了,这绝不是偶然的。
戴鸿宾1911年出生于辽宁抚顺人。其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而且身体不大好,没死没活干,维持不了一家六口人的温饱,还欠了一屁股债。
后来,因为生活所迫,戴家迁居到了黑龙江省汤原县西北沟靠山村,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住在村头的破庙里。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别的孩子都在教室读书的时候,戴鸿宾却从9岁时就开始给地主家扛活。
在戴鸿宾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九一八事变后,戴鸿宾热血沸腾,和村里同龄的伙伴参加了抗日救国会。
由于苦大仇深,戴鸿宾表现积极,在1932年就加入了组织。
此后,戴鸿宾更有了干劲,决定成立抗日武装。
戴鸿宾没有文化,没有打过仗,但是他豪爽侠义,在周围很有人脉,号召力极强。
1932年10月10日,戴鸿宾和自己的伙伴李福臣登高一呼,在汤原县城北半截河子屯成立了一支抗日武装。
他们经过商议,将这支部队命名为红军第33军汤原民众反日游击中队(简称汤原反日游击队)。
确定队长人选的时候,戴鸿宾主动让贤,让李福臣任队长,他自己担任了副队长兼任小队长。
1933年8月,汤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抗日武装联合到一起,成立了“东北民众联合反日义勇军”,戴鸿宾被推选为作战总指挥。
他再三推辞,大伙不答应,他只好站到了前台。
这时候,汤原县的委员夏云杰还在在哈尔滨满洲省委学习。
1934年6月。夏云杰从哈尔滨学习回到汤原县,担任了义勇军的政委,戴鸿宾则任总队长。
由此可见,二人的资历相当,可以说是平起平坐的。
1936年1月下旬,汤原反日游击总队进行了扩编,成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
原来的政委夏云杰担任了任军长,戴鸿宾再次让贤,担任了第2团团长。
仅仅10个月之后,夏云杰牺牲,第6军面临严峻考验。
原来的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出任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主任。
【李兆麟】
这时候,除了戴鸿宾,谁也镇不住局面。
因此戴鸿宾当仁不让,担任了第6军军长。
1938年2月,为了接应在苏联谈判返回的北满抗日联军司令赵尚志,戴鸿宾指挥部队攻打黑龙江萝北县。
为了打好这一仗,戴鸿宾做了精心准备。
可是战斗打响后,意外发生了。
抗联携带的迫击炮弹因为大部分受潮,成了哑弹。
这一来,城内敌人得到了喘息,战局进入胶着状态。
糟糕的是,日伪援军从富锦县、绥滨县方向很快赶了过来,对抗联形成了反包围。
形势非常严峻,戴鸿宾别无选择,要么死战到最后,全军覆没;要么指挥全军渡过黑龙江,到苏联境内。
【戴鸿宾与家人合影】
但是当时他们跟苏联没有联系,突然到达面临风险。
权衡再三,戴鸿宾还是决定走第二条路。
但是这时候,日军咬得很紧,不好脱身。
为了摆脱尾随的日军,戴鸿宾别出心裁,做出了匪夷所思的决定。
撤退前,将剩余的迫击炮弹隔江打到苏联境内。
而苏军在遭到来自中国的炮击之后,认为是日军挑衅,便向中国境内的日军进行炮击。
日军一头雾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戴鸿宾大喜,趁机率部渡过黑龙江,与在苏联的赵尚志汇合。
【赵尚志】
当时苏联跟日本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的,日本方面挨打之后跟苏联交涉,苏联调查之后查出真相。
这一来,戴鸿宾他们倒霉了,渡江的500多名抗联战士被缴械,遣送到了新疆军阀盛世才那里。
而戴鸿宾也被撤职,不再担任军长职务,与上级赵尚志一起被苏联关押,时间长达16个月。
1939年5月,苏联与日本这对盟友翻脸,在诺门坎爆发冲突。
斯大林勃然大怒,跟日本闹僵,在当年6月将赵尚志、戴洪宾等人放回。
不仅如此,苏联人一不做二不休,还援助组建了一支东北抗联教导队,并且不经过我方组织,将赵尚志任命为东北抗联总司令。
这也为后来抗联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而戴洪宾深得赵尚志信任,担任了总司令部参谋长一职,同时还兼任着教导队的总队长。
不久,戴洪宾被分配到抗联第三路军任职,出任12支队队长。
当时担任总指挥的,是他的老战友李兆麟;担任政委的,正是文章开头的苏军驻沈阳卫戍司令冯仲云。
1940年9月18日,12支队在肇东县遭到日军的埋伏,蒙受重大损失,只有少数人突围。
作为指挥员,戴洪宾深感内疚,无法面对上级。
加上之前11军军长祁致中被错杀,他怕重蹈覆辙,因此怀揣两支短枪、60两黄金,还有4万元藏匿起来。
【日军围攻抗联营地】
之后他来到沈阳,改名换姓,以高新生的名义在闹市区开了一家杂货铺。
开店用的资金,是带去的几万元伪币。
而那些黄金,他一点都没动。
当时,戴洪宾和组织失去联系,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说他叛变了,有人说他藏匿了。
有一点可以肯定,经费被他带走了。
不管怎么说,冯仲云曾经跟戴洪宾并肩战斗,见面之后无论他如何化装,还是认出了他。
冯仲云随即在第二天返回,跟戴洪宾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
戴洪宾听说老战友来了,他想去相认但是有顾虑重重,按照纪律,当逃兵是要杀头的。
但戴洪宾的情况不同,第一他没有出卖同志,第二他将黄金保存下来,第三他向组织坦白了经过。
因此,戴洪宾不但恢复组织身份,后来还担任了合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军分区司令员,为开国少将贺晋年的副手。
在东北剿匪中,戴洪宾将功补过,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1946年2月,戴洪宾指挥部队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一举捣毁3个土匪司令部,歼敌千余,勃利全境宣告解放。
【谢文东被俘受审】
当年8月,戴洪宾所部在友军配合下,把谢文东等四大匪首共万余人一举包围,捣毁匪巢。
两个月之后,军分区部队在戴洪宾指挥下,又将喻殿昌等3个匪首及其残匪擒获。
1949年9月,戴洪宾出任吉林省公路局局长。
1968年3月28日,戴洪宾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终年57岁。
参考文献:
《东北抗日联军:大事记 》,白山出版社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