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篇 宪 问
问心无愧便是忠
【原文14·21】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陈成子,即齐国大夫田常。因其家族出自陈国,也称为陈恒。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齐国发生了一件震惊各国诸侯的政治事件——大夫田常杀了齐简公,另立其弟姜骜为国君,即齐平公,田常自为相,独揽齐国大权。春秋是一个礼乐崩坏、朝纲紊乱的时期,先是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继而,各诸侯国内部,大夫争权夺势,内乱、逐君之事时有发生,权贵总是架空国君,怀揣篡位之心,终于发生了齐田常公然弑君夺权轰动诸侯国际的事件,引起了整个国际社会的关注,各诸侯国从各自利益出发,普遍作出了不同程度地反应,就像上世纪美国发生“911”事件轰动全球以及此后美国颠覆了阿富汗,继而入侵伊拉克挑起海湾战争一样。
鲁国和齐国是邻国,无论历史还是现实,意识形态相互影响,政治经济相互渗透,有着难以扯清的政治和外交关系,因此,这一事件在鲁国朝野的反应自然是相当强烈,当然也引起了孔子的极度关注。当时的鲁国,朝政有季孙、孟孙、叔孙“三桓”把持,鲁哀公君权旁落,实际已被架空。孔子敏锐的意识到,这一事件会给诸侯国际社会发出“弑君立新”的危险信号,助长权贵的野心和胆量。因此,作为周礼的维护者,他认为对齐田常弑君夺权是大逆不道行为,应当遭到各诸侯国的谴责和讨伐,以维护正义,鲁国作为齐国的邻国,更应当立即做出反应,出兵讨伐田常,以维护正义,不然,齐国的悲剧就有可能在鲁国重演。所以,他希望鲁哀公能借此高举讨逆大旗,重振君威。于是,他就以他曾经做过鲁国大司寇的大夫身份,已非常严肃庄重的态度,首先斋戒沐浴,以示对这一血案的哀悼,然后上朝面见哀公,然而却碰了壁。
当孔子报告哀公请求出兵讨伐的意见后,哀公却没有态度,对他说:这件事,你还是去和那三位大夫说吧!言下之意,看他们怎么办。孔子出来以后对人说:这件事非常重大,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向国君报告,国君却要我去向三位大夫报告。于是,他又到三位大夫那里报告,请求出兵,他们都不同意出兵讨伐,于是,孔子就对他们说:只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言下之意,这是关乎正义与邪恶的大事,更关乎鲁国的政治利益,作为曾经的大夫,向朝廷报告,请求出兵讨伐,维护正义,是尽我的责任,听与不听是你们的事,以无奈的心境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心态,对自己的行为做了解释。
其实,孔子事先未必不知道会碰壁。因为鲁哀公自己把握不了朝政,“三桓”出于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利益,未必对齐田常的叛逆行为反感,甚至会窃喜;再加上当时,鲁国弱于齐国,军事上,若得不到其他诸侯的响应,没有取胜的可能,政治外交上,齐田常弑君夺权成功后,主动向周边诸侯示好,归还了侵占鲁国和卫国的土地,积极修好与各诸侯国的关系,鲁国在这一事件中得到了小恩小惠,所以,三桓无论是从自身利益还是国家利益出发,都觉得“不管闲事”为好,是不会听从孔子意见而出兵讨伐为自己的政治野心制造障碍的!孔子之所以知其难为而为之,不惜碰壁直谏,是因为他站在维护正义,捍卫君臣道义的立场上,尽臣子之忠、大夫之义,这便是忠。所以就有下一章在子路问如何辅佐、侍奉君主,在君主手下做事时的一翻就教导:
【原文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勿欺也,而犯之。”,即不要欺骗君主,要绝对忠心,有话直说,不怕犯颜而直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