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红定写的散文《我的父亲.母亲》读后感
《东方散文》2024的元月份,在[东方新韵]平台新登出一篇马红定先生的文章《我的父亲母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愿意推荐给大家文友一读。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作者通过第一人称“我”,用回忆的视角对父母的描写刻画,展现主人公从童年到成年的艰辛经历,深刻地揭示了农村贫瘠给农村人带来的痛苦和伤害,农村孩子在成长中的心酸往事和农村女孩子比如他姐姐成长中遇到的不公平。
我以前在网上发现了红叶先生的《南街乡音》网络平台,这里有许多生活气息浓郁的文章不断刊发出来,让我感到网络里也有好文章。马红定先生的这篇《我的父亲母亲》也是我刷《东方散文》的网络平台时不经意读到的。一开始只打算是扫一遍就放过。读着读着,我浑身不自在起来,文章中的文字,就像燃烧的金属般刺眼,文章中的几个词深深刺痛了我,我的眼睛湿润起来。我重新调整了读文章的状态,放下手机,平息了一会情绪,再继续读。我觉得读这样的文章时,自己斜躺着看,简直是一种罪过。
当我看了《我的父亲母亲》一文后感悟到,在太舒适的环境,写不出好文章,再一个,作家要真实的活着,不能丧失思维的锐度,要永远保持对现实生活的敬畏和审视。
一、寒门子弟的成长历史往往是悲怆与遗憾交织的交响乐章
人到中年的马红定他的老家在甘谷县安远镇,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热土,此地至今保留的宋代城墙,据说和杨家将守卫大宋江山有联系,它无疑告诉人们,这个旱码头曾经有过的辉煌。这里也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但在北中国黄河流域上游,一个渭河小支流的安远镇又极其普通,这里同样有过战乱,有过饥荒,有过那个公社化时代的生活窘迫。在阅读的疏离中,这些词慢慢的被抽象了,甚至成为一种态度的抽象色彩,让人下意识节制使用。马红定以他的童年为起点,直面揭示了他童年所遭受的贫困不幸和生活的无助。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比较含蓄地交代打工者人到中年后生活艰难却有了“年过五十鬓如丝,不必前程更问师”的平和心态,但他为什么说“莫名的思念已故的父亲母亲”?也许是作者人到中年后的许多压力,对现实中的无奈有所感慨吧!
第二自然段作者写到:“父母亲是一对苦命的人,在解放初期,生活艰难的岁月里,他们组建了家庭,上有老要赡养,下有五个孩子要抚养,贫瘠的土地上既便是丰收了也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为了保住几个小孩的命,残疾的父亲被迫拖着病腿乞讨谋生!‘’作者用简单的描叙,将文章似画面一样展开,让读者能清晰地联想到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一个中年残疾人拖着病腿乞讨的悲惨场景!
“父亲的腿少年时原本是正常的……在冰冷的水里泡久了受不住,跑上来暖和一下,又下水去干活,久而久之,才致使一条腿萎缩性骨炎”……本就家里温饱不济,根本就没有钱给父亲治疗腿病,这一拖,一条病腿就拖累了父亲一辈子。”什么叫人子的锥心之痛!“冰冷的水”是亲人永远的痛,永远的梦魇。一个生命要承受多少苦难才够?他的童年是一天一天的熬过去的。这些画面和文字让我感到震撼和心痛!作者同时还讲了一个理发的故事,很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西北小镇民情风俗的画面感。总之,作者用平和的语速,叙述了他眼中的父亲。这时,一位感情真挚、内敛自尊、纯朴憨厚的父亲形象就走进了读者的心里。语言简洁,惜墨如金,没有斑斓夺目的华丽色彩,没有激越荡漾的宏大场景,保持了作者行文一贯的严谨朴实,细而不腻,丰满润泽的风格。作者将故事的背景放到甘肃苦甲天下的那片黄土高原,但在故事的结尾,作者做了简单的交待,从而与叙事的当下形成了一个闭环。体现了《我的父亲与母亲》一文的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之美,以及作者对至亲至爱农民的父亲母亲的崇敬和赞誉。
二、穷人家的孩子更能理解人生的艰难,他们往往具备悲悯的奉献精神。
在写到母亲时,作者说起了一件往事:“姐姐渴望上学,当她背着自己缝的小书包想与同伴一起去上学时,硬是被母亲拉回了家,这也就烙下姐恨母亲的根源!”孩子竟然被自己的家长如此残忍对待,不让上学,生生的撤下孩子缝的小书包,从同伴的行列里拉扯出来,那对于一个未成年人来说,是何等的悲哀啊!这在生存空间和家庭开资极其有限的旧时农村,又是多么常见。这让我不由深思,我们要保护好每一个儿童,给予他们关爱和尊重,让他们能够享有平等的成长环境。 是什么支撑这些农村的女孩度过了童年的苦难,生活中的她们可谓是各有各的不幸,各有各的故事,也各有各的生活亮色。无疑,她们遇到的贫困、饥饿和忽视,让她们感到无力和沮丧。多少本来就聪慧、前程远大女性的未来在童年就已经被农村贫困的生活扼杀了。作者写姐姐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甚至连这个姐姐的名字也没有告诉,已经极度抽象化了,几近于素描,也许是作者有意掩盖自己的悲悯和歉意,不愿意多写。因为已经呈现给读者一些重要的细节和情感,而其余的部分则可以给读者自己去想象。不写,就是写,让人感到作者硬朗含蓄和对姐姐深沉的爱。就像冰山的一小部分浮出了水面,而其他更大的部分则隐藏在水下,让你同样感受得到,这是一种写作的高级技巧。所以,文中姐姐的这个角色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愈发相信,有一份爱和关怀,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作者深情地用无赞美的文字写到:“也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姐姐,与我一起给卧床的母亲擦拭身子,端屎端尿,陪母亲走完了她最后的一段时光!”……母亲的女儿现在也长大成了奶奶。作者含而不露的文字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叙述中所具有的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他们的童年是那么的苦难而悲惨。姐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孝道,印证了她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通情达理、尊老爱幼、淳朴真诚的博大情怀,姐姐实际就是作者母亲的翻版,有着母亲的风范。一个农村妇女博爱、仁慈、善良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通过作者姐姐的遭遇,让我们直面社会问题,使我深刻意识到,社会的不公不应当被忽视,我们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改变中来。 所幸这一切都成为遥远过去的回忆。
总的来说,《我的父亲母亲》是一篇让人深思和感动的文章。它用真实而悲凉的故事,提醒我们不要忘本,要永远关注民生问题,关心农村教育特别是女性教育问题。同时,文章的结尾也给了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和奋斗,我们可以改变命运,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希望这样的文章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文章的后半部分展现了一个家族中年轻一辈的可喜变化,他们努力学习,有的还当了博士,给一曲苦难悲欢史增添了亮色,成为了一篇改变苦难命运的励志文章。在此,我由衷地把这篇文章介绍给我的孩子,希望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要虚度光阴了,抓紧时间好好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作者简历
李茏,研究生学历。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书画高研班毕业。东方书画院副院长、天水书画研究院理事长、法人。2002年书法作品获文化部“全国首届西部大开发书画摄影大赛”优秀奖。
2014年现代诗歌《蝴蝶与玫瑰》荣获由中华散文网、《诗潮》杂志社、华夏博学国际文交流中心主办、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协办的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诗歌《野棉花》入选《2014年中外诗歌散文精品集》(作家出版社)。抗疫散文《迎春花燃烧在岁末的掌心》荣获第三届国际东方散文奖有奖征文大赛(单篇)一等奖。出版著作多部,在报刊发表古琴、书法、诗歌、散文及论文三十余篇。研究和关注的方向为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现代化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