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之——22 《光明天使宋琛医生》
渝陇之子
1982年的羲皇大地,是瑞丰之年。元月份,已是瑞雪纷飞,冬小麦如同被盖上了一床温暖又雪白的棉被,小麦宝宝们在雪白的棉被里滋润着,暖和着。人们为丰年的瑞兆欢乐而又喜庆。因为春节在元月25日就要到来了。
本来,妻子分娩的预产期是在2月初。哪知元月15日妻子出现一阵一阵腹痛,把产期提前了半个多月。我赶紧把妻子送进了本院的妇产科。当时的妇产科主任是王宝珍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是刘文珍医生。两位医生都是文革前第二军医大学毕业的科班正牌医生。工作极端负责,医术非常精湛。所以,对妻子分娩的安全心理是比较放心的。加上我们的住家就在营区院子里,离住院部大楼也就三十多米。当晚11点后,我就回家去了。16日凌晨3点多,护士急急忙忙跑来告诉我说妻子腹痛加重。并有鲜血流出。我赶紧起床奔向病房跑去。此时,王宝珍主任和刘文珍医生已经到了病房。她们和值班护士一道,共同把妻子送进了手术室。经历一个多小时的产程,母子经历了分娩生命风险。5点多平安回到病房。 我的心里充满了做父亲的喜庆和欣慰。
第一眼见到儿子,红扑扑的脸蛋和身子。不胖也不瘦。大大的眼睛,五官端正,模样清秀。过了一会,儿子开始哭泣,我料定是肚子饿了。可此时身边既没有奶粉,也没有白糖和红糖。因为我们本来缺乏经验,加上产期提前了半个多月,所以,婴孩需要的奶和糖都没有准备。儿子饥饿的哭泣才提醒我肩上现在是有抚养的担子和责任了。我赶紧跑向离病房最近的休养员灶。找到休养员灶的上士司务长,买上奶粉和白糖就往病房跑。等我把甜甜的奶粉勾兑上水装进奶瓶后,立即把奶嘴给儿子,神了,儿子立即就停止了哭泣。脸上浮现出满意的微笑。
6点20分,清脆的起床号声响起,显得特别宏亮和有生气。感觉吹响的就是新生活的号角。从此就由两人之家,变成了三人家庭。当雄壮的出操号声响起之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的心血管科张桂英医师第一个来到病房探望妻子。当她看见儿子时立即说“一个好看的红娃娃,现在皮肤红,一个星期后就成了白娃娃。”我当时听了将信将疑。后来证明她的说法是正确的。一周后,儿子显现出本来的皮肤,是一个肤白粉嫩的婴孩。我体会张医生这方面比我们懂得多。同时感谢她是妻子分娩后第一个赶来探望的同事。在我仔细观察儿子大眼睛的时候,发现左眼内庛巩膜处,有大小约1.5毫米棕色斑点。我知道是一处色素点,许多小孩在身体不同地方都有。属于正常现象。希望将来儿子的学业和事业比较出色,所以取名朱湛。
随着儿子的成长,在许多细微的处事中,体察出儿子比较聪明。记得儿子二岁多的时候,有一天下午值班时,对面邻居内科护士赵新丽给我打来电话告诉说“你儿子在被锁住房子里哭泣”。我知道一定是睡午觉醒来了。急忙往家赶。到了家我才发现钥匙留在医生办公室了。我情急中马上告诉儿子不要哭了。让他先把反锁的小“铁帽”往上推,然后握住锁把往右板。结果,儿子自己竟然把房门打开了。当时把赵新丽惊讶的说“你儿子好聪明,上次我儿子,也遇到这样的情况(比我儿子大半岁,小名叫贝贝),无论我在外面怎么教他,他就是打不开门,后来还是宋连庄(赵新丽丈夫)带着钥匙返回来才打开的门。你儿子聪明是你的基因好”我开玩笑的说“你这个人大大咧咧,嘴快爱乱说。”虽然我不太赞同赵新丽的看法。但儿子不到两岁,能打开被反锁的门,让我感到吃惊和高兴。后来在上医院幼儿园时,我比在幼儿园多教了儿子一些拼音和加减法。儿子5岁半上小学,成绩一直比较优异。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而且在下半学期的“六一儿童节”他是同班首批被批准加入少先队的学生。八十年代加入少先队可不像现在那么容易。当时不像现在的学校,一年级学生到了六一儿童节,全部统一都能加入少先队。那时候必须是德智体,成绩优异的少数几个学生才能首批加入少先队。军人的孩子都是随父母上医院旁边的小学,通常离城市中心远,学校的条件比较差。所以儿子上的小学是黑王村村办小学,叫“黑王小学”。由于学校条件简陋,小学举办活动,都是借用我们医院的礼堂。六一儿童节到来,儿子小学的入队典礼是在我们医院礼堂举行的。我专门去现场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六一儿童节庆祝会。校长在礼堂主席台上主持会议,宣布加入少先队及被表彰名单。儿子两次走上了礼堂舞台。一次是领“三好学生”奖。一次是校长宣布儿子是一年级首批少先队员上台戴红领巾。记得儿子当时不到六岁,由于上舞台的台阶是成人标准做的,比较高。儿子小小的身体,竟然跨不上去,只好连爬带拉的才上了舞台。引得全场教师,学生和医院工作人员哄堂欢笑。让我记忆犹新。
儿子比较活泼。喜欢体育运动。从两岁多就经常在宿舍楼前的草地上,我们俩在一起踢皮球,我当守门门将,儿子攻球。或者儿子守门,我攻球。引得病理科张慧智医生见了夸奖说“这小家伙身体素质好。”儿子七八岁时,我们就在休息的时间段一起打羽毛球,赛乒乓球。我们在玩耍中都学会了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六子棋等。我们经常在一起切磋。
儿子比较开朗大方。五六岁的时候。只要医院过节日举办庆祝活动时,他都能大方登台表演节目。儿子六岁那年,医院召开元旦庆祝会,我教会了儿子英语儿歌《小星星》。“twinklet,winkle little star……。”清脆悦耳动听的童音如百灵鸟的歌唱在大礼堂飘荡,让我特别舒畅。当晚六岁的儿子获得医院颁发的三等奖奖状和奖品。儿子七岁那年,医院召开庆祝“5、12护士节”晚会。我专门写了《护士的手》一首诗歌。儿子竟然在短时间内全部背会。晚上登台朗诵了《护士的手》这首诗歌。“护士的手/神奇的手/能祛除病人的疼痛/能安抚病人的不安与烦躁/护士的手/温暖如春的手/能驱赶身体与心灵的严寒……。”儿子的朗诵大大方方,自信满满,口齿清楚,表情丰满。获得了医院颁发的“二等奖”。通过从小锻炼,培养了儿子大方,开朗的性格。为他后来在大学活动中担任各种活动主持人,担任学生会部门负责人打下了基础。
儿子从小比较清纯标志。七八岁时,我们父子两每当穿上西服,系上领带从院子里走过,或在商店和街上行走,都会引来不少的回头率。也有公开大声赞扬的。那时候我三十多岁,记得有一次我们父子两穿上西装在院区里散步时,大外科刘志华主任的两个女儿,模样和气质都比较出众。妹妹十八九岁,姐姐二十多岁,看见我们后,伸出大拇指称赞说“你们父子两穿西装好帅啊!”其实,我感觉还是穿军装更“抬人”,军装让年轻人显得成熟,让年岁大的人年轻。共同特点是让人英俊庄重。所以,在后来的岁月里。我穿西装的时候比较少。
家庭里。儿子为生活带来了许多欢乐和勃勃生机。我和儿子的关系像朋友一样,相互尊重理解,比较和谐。我负责儿子的学习,理想和信念的培养。儿童的理想,眼界要从小引导。在一次傍晚散步中,三岁多的儿子仰着头对我说“我长大了要当总统”。儿童提出要当总统虽然不合实际。但至少说明他有了上进心。妻子负责生活照顾。家庭生活其乐融融。我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时常在想,感谢儿子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但是,后来伴随儿子患病后,家庭氛围1就像一片阴霾,遮挡了明媚的阳光,把夫妻的心情推入了忧心如焚的深谷。
1986年暑假时候,我偶尔突然发现儿子左眼内上角棕色的点状斑点,变成了片状棕色凸起物。棕色凸起粘膜已到瞳孔边缘,快要覆盖瞳孔。作为当医生的父亲,发现棕色粘膜扩大,而且凸起表面,感知疾病变化的危险当然清楚。儿子眼疾病情的变化,不由得像一块重石压在了我和妻子的心上。
儿子眼睛粘膜上原来平整点状棕色斑点,是色素痣,属于良性病变。几年时间内,点状平整棕色斑,变成了扩大而又凸起的棕色片状物,说明有向色素瘤恶性转变的可能。一旦成了色素瘤,则为恶性肿瘤。不但眼睛保不住,还会危及孩子的生命。目前属于良性疾病转为恶性肿瘤的窗口期,如果不能有效根治,则后患无穷。我向医院领导汇报儿子病情后,立即请假,携带六岁的儿子前往军区总医院诊疗。总院眼科医生检查后告诉我,儿子的眼疾需要显微手术治疗。但西北地区医院眼科显微手术才开展起来,经验不丰富和技术水平都不太高。这个病灶如果稍有存留,就会迅速恶化,扩散全身,成为不治之症,危及孩子生命。鉴于此种实际情况,建议转诊到军区范围外的其他高水平大医院去。我立即去军区卫生部,开出了去全军水平高的大医院诊疗介绍信。按当时军队就医程序,军人和家属有病首先在军区内部各保障驻军医院就诊,如若疾病严重,可以转到中心医院,如果还不能解决问题,转诊到军区总医院,如果还存在问题,经军区卫生部批准,可以转诊到几个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或者301解放军总医院。如果军内医院都解决不了的病,经总后卫生部批准,可以去地方大医院就诊。我拿上军区卫生部转诊介绍信后,立即返回到医院,向医院领导汇报了转诊就医过程和军区总院眼科医生的意见。
1987年春季,经过医院批准请假后,我和妻子首次共同带着儿子出发寻医求治。第一次选定医院是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唐都医院,西安市眼科中心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诊疗时,医生回复基本一样,“完全切除的概率不大,切除不尽的概率相对在百分之五十左右”。我和妻子商量,这么大的风险,我们承受不起。于是,打道回府返回我们工作的医院。准备下一个学年假期再申请外出诊疗儿子的眼疾。根据病情,即使暂时不动手术刺激病灶,但病情本身的发展也时时威胁着儿子的眼睛和生命。这样的思虑,像大山一样,压的我们夫妻喘不过气来。
好不容易捱到了第二个学年暑假。当时儿子七岁了。我知道大城市就医困难比较多。就医时,下了公交车到医院也是有很长距离。为了减少儿子走路。我特意去买来了带万向轮的大旅行包。一包两用,即装衣服物件,也让儿子爬在包上,我把他拉着走。预期容易,做起来难。到达北京去解放军301总医院,从崇文门乘地铁到五棵松,转乘公交车去解放军总医院,再步行去沙窝旅馆,每次步行都得一两公里。此时,万向轮旅行包就发挥了作用。儿子坐在包上,4像坐上了软和的“棉包车”一样,我就像发动机和司机,在前面拉着走,儿子与我们有说有笑前行。当时全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各地的疑难危重病人都向北京大医院涌来。因此,看病难是当时人民群众普遍存在的难处。每次看病,我们几乎早上3点就得起床出发,排队挂号。六点多挂上号等待看病。在北京。我们先后去了解放军301总医院,最有名气的同仁眼科医院,中日友谊医院。后来又去了上海华山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长征医院等。每次在等待专家看病前,我们都抱着一线希望,希望医生能说“我们有把握治疗好”。但每次医生,专家检查完后,得到的一句话都是“别做了,眼睛结合膜黑色素痣手术很不容易切干净。万一手术不成功,就会刺激原有的黑色素痣转变成恶性黑色素瘤。等于宣判死刑。与其手术没有把握的治疗,不如听天由命。反正是治不了,治不好。眼睛上结合膜黑色素痣手术我们治不好”。“我们上大学,研究生时,教科书上老师就教给我们,这个部位的黑色素痣不敢手术,治不好。”这是中日友谊医院眼科专家下的结论。听了眼科专家们如同疾病死刑的“宣判”,我们夫妻如同坠入了黑暗的深渊。每天晚上,等儿子睡着后,我们夫妻就讨论下一步该怎么做。当时对儿子疾病治疗进退维谷。做手术风险巨大,不做手术,就是等待疾病恶化。我们夫妻心理承受真是压力山大。分析疾病情形,对比上海,北京几家医院眼科水平后,最后决定,再次返回北京去解放军301总院眼科找专家诊疗。
1988年春季,我再次带着儿子去北京解放军301总院诊疗眼疾。当时由于我和妻子已是医疗骨干,医院只能批准我一个人带儿子外出诊疗疾病。但允若,一旦定下儿子眼疾开展手术,发回电报告知医院,医院即可批准妻子赶往北京协助照顾儿子。于是,我风尘仆仆带着儿子再次来到解放军301总医院,提前挂了次日的专家号。第二天上午,进入专家诊室,见到一位面部慈祥,眼光自信,颇具高级知识分子风度,给人以信心和安抚作用的印象的医生。她就是全军,全国闻名的眼科专家,宋琛主任。宋琛主任是一名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24年11月生于辽宁海城,中共党员。1945年10月参军,毕业于辽宁盛京医科大学。解放前,任解放军辽东军区第8医院外科医生,兴山中国医大外科教员,兴山医大附属医院外科住院总医师,东北野战军东线卫生部26医院医务科副科长;曾参加大孤山、凤凰城、临江、三下江南、四平战役的伤员救治及培训战伤外科医师。后来任大连关东医学院外科讲师、教育科长。解放后,任北京人民医院外科医生、北京友谊医院眼科主任、北京第二医学院眼科教研室主任、因为眼科造诣深,作为特别人才调回解放军总医院担任眼科主任、军医进修学院教授。曾参加朝鲜战争手术队.西南边境自卫反击战眼科巡回医疗指导。1998年3月离休。曾任全军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全军军队医学科技进步奖评委、国家医学科技进步奖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中华眼科等5种杂志编委。擅长眼外伤、眼底病的治疗及眼成形手术等。对碱烧伤、挫伤、快中子损伤有较系统的实验研究;对缺血性眼病(包括外伤缺血)的研究已达较高水平。曾获亚太眼科学术会杰出贡献奖(1993)、国家卫生部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先锋奖(1958)、国家进步奖及发明奖各1项,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14项,其他医疗成果奖9项,是解放军总医院“八五”、“九五”科技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发明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各种缺血性眼病,其效果突破了传统的治疗,获国家发明专利ZL 971201 75.7,并获中国香港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已投放市场。中美眼科学会授予中华眼科金苹果奖。编著《眼科经验汇辑》、《眼成形外科学》第1、2版,《缺血性眼病治疗新概念》第1、2版;主编《眼组织电镜图谱》、《手术学全集·眼科卷》第1、2版;参与编著《眼科诊断学》、《眼创伤学》等10部著作。发表论文100余篇。从上述经历和取得的丰硕科研成就,杂志发表的论文,出版的医学巨著,以上成就,不是一般医生能获得的。我知道,我们幸运的遇到了一位眼科“巨人”。经过详细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后,宋琛主任和蔼的告诉我。“虽然手术部位特殊,有难度和风险,当前中国的显微手术经验积累还不丰富,但是,我们总院眼科的显微眼科手术已经比较成熟。我虽然快七十岁了,但我的眼睛不花,手不抖。我亲自手术,手术一定会成功。”于是,宋琛主任开出了儿子的住院证。听到宋琛主任的诊疗结论。犹如太阳般的光明,驱散了我们夫妻长期压抑的阴霾。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正当我们配合医院住院后,北京正在流行“红眼病”,即流行性结合膜炎。宋琛主任非常严谨,立即告诉我,此时季节有眼疾流行病的情况下,手术后容易被感染。此时不宜手术,等秋天的时候,你们带儿子再来北京,我亲自手术。有了宋琛主任的承若和安排。我们的心已经安稳了许多。到了当年9月份的时候,我们带着儿子再次来到北京解放军301医院。在宋琛主任的安排下,顺利住进了医院。手术的当天,儿子9点进入手术室,下午4点多手术结束。手术进行了6个多小时。宋琛主任走出手术室后,立即告诉我们,“手术很成功,你们不用担心。”宋琛主任温暖的话语,让我们喜极而泪。我们感激啊,感激宋琛主任给了我们儿子第二次生命。我们幸运啊,幸运遇到了光明天使,宋琛主任。作为近70岁的老人,宋琛连续手术6个多小时,是多么辛苦啊,成功做完高精度手术,技术是多么精湛啊!宋琛主任这样具有高尚医德品格,优秀医风的专家,十分温暖人心,让人肃然起敬。我和妻子决心以宋琛主任为榜样,向她学习,在从医生涯中,保持良好的医德医风,回报宋琛主任的恩德。

1997年我已经担任解放军29医院医务处主任2年。妻子在北京解放军301总院进修学习。暑假,我带着儿子去北京探亲。军队规定,只要夫妻分开一年的,就会拥有探亲假。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的日子。在北京战友们的热情安排接待下,我们有幸在北京生活的安稳,快乐。参加和见证了香港回归的系列活动。故乡的老邻居,一起长大,一起参军的王玉明团级干部转业后在甘肃省建设银行担任处长,他拜托北京建行的朋友照顾我们的生活,住进北京东亚国际宾馆。这儿离前门和天安门广场很近。出门乘车交通比较方便。乘休假期间比较空闲,只要有时间,我就带着儿子一起去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和301总院图书馆查阅资料,执笔完成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消化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张学庸教授让我完成主编《胃癌防治》一书。后由中国国际医学出版社出版。其它时间,分别在国务院宗教民族事务部,国家文化部,国务院办公厅工作的战友梁洁青,王淑芬医生和她丈夫,也是从兰州军区转业,担任国务院某部某司司长,叶子荣文化部处长,张永革等安排下,观看了儿子特别喜欢的几场足球比赛,还观看了香港回归的话剧以及国家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演出的大型综合歌舞《回归颂》,还幸运参加了7月1日晚上,国家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隆重举办的《庆祝香港回归大会》,在当时中共中央江泽民主席带领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领导参加。我和妻子带着儿子就坐的位置离国家领导人就位的位置大约在十五米左右,我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时不时侧头回望国家领导人,看的很清晰。后来在王素芬战友安排下,有幸又在中南海国家领导人游泳馆分享了游泳运动。在从国家领导人住地楼房路过时,战友们给我指点政治局常委们的住房。当然,他们知道我这个军人是不会泄密的。所以非常信任的告诉我。战友们之所以能让我们全家到国家领导人游泳馆游泳,是因为国家领导人关心工作人员的生活,规定夏天每周有一天晚上,可以让工作人员凭票轮流去游泳馆游泳。战友们为了让我们能经历这些不寻常活动与常人不能去的地方,把自己家人的票给我们,还专门找人搞来另外的票。自己与家人都不去,满足让我们去参加。战友之情,格外浓烈感人。其实,能参加以上国家举办的庆祝香港回归活动,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使当地北京人能有机会现场与国家领导人观看这几场重要演出的人,也不会超过百分之一。我们全家非常感谢以上战友们热情深厚的情谊。至今深藏情谊,当时在一起聚餐,陪同游览的情景记忆犹新。后来,我们全家又在天安门广场与广大群众和国际友人见证了“香港回归倒计数牌”回归当天的最后一秒关键时刻的兴奋与快乐。全家在欢乐的海洋中与大家一起鼓掌,欢呼雀跃。
此次到北京,有一个重要心愿,就是看望拯救儿子生命的恩人宋琛教授。我们特意带上了甘肃天水的土特产。当我们打听宋琛教授的情况时,知道她因病正在301医院南院病区住院。南院是中央领导人和国家与军队高级干部,高级将领住院的地方。一般人不能进去。当我电话与宋琛教授联系上后,宋琛教授专门从总院南院出来,与我们在会客接待室相见。当她见到儿子朱湛很健康时,她非常欣慰的说“见到眼睛恢复健康的孩子非常高兴,祝你们全家幸福。”此刻,我们非常感动,也非常担心她的身体病况。她告诉我们,是心血管心脏病,会很快康复的,让我们不要担心。
这一次见面离开,竟成了永别。2009年,85岁的宋琛教授因病在北京逝世。我们当时不知道,否则,一定前往北京吊唁宋琛教授。因为我们全家经常想念她,有机会就会打听宋琛教授的情况。所以,宋琛教授逝世过了好几年,我特意在网上了解她的情况时,才从《中华眼科杂志》上,知道了宋琛教授已经逝世的噩耗。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们全家非常悲痛。我们特意为宋琛教授折了99个仙纸鹤寄托我们全家的哀思。祝她在天堂里幸福快乐!祝福她能早日超生,重回大地人世间,继续成为光明天使,为广大患有眼疾的病人解除痛苦,带来光明。我们全家永远怀念人民和军人心中的好军医,光明天使宋琛教授。
2024.1.30.
【作者简介】朱云才,重庆市江津区人。中共党员。先后毕业于青海医学院医疗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院管理系、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部、中国人民大学EMBA。历任卫生员、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内科主任、医务处主任、院长等职务,授大校军衔。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文学写作,在国内多家报刊和出版社发表和出版文学作品一百多万字。出版有《随吟集》《行云留彩》《盛世飞歌》《走马行吟》等诗歌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