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
12,海阔天高
1998年3月4日,袁根秀走出了西来临溪书院的大门,这个时年57岁的中年妇女从此开始了她的退休生活。从1962年赴大邑白马二小就职到这一天,她把人生中最宝贵的36年奉献给了一个普通地方的中小学教育。在这三十多年里自己也记不清有过多少次对那些懵懂无知的少年苦口婆心的教育开导,和对着班里的学生恨铁不成钢的训斥,也不知道自己吸了多少粉笔灰进入肺里…
她在西来中学教书1992年曾获乡政府颁发的《劳动模范奖》。那时的西来乡人口为1万3千余人。获此殊荣的只有3个人,一个是西来中学的袁根秀,一个是原枫江村的支部书记李昌乾,一个是西来农经站的站长安家清。这个奖的严肃性和含金量也是很高的。
须要指出的是袁根秀到今天83岁了,她仍然不是党员,从教几十年也没有担任过一官半职。不是她入不了党,也不是她当不了官,而是从来没有考虑过。她幺爸袁家礼就告诫过她,只把书教好就行了。就是在西来教书时,学校搞活动评选先进,她也从来没写过自己的名字,但到最后都总是碾压一切的被众老师选上。
在1990年评选《成都市先进班主任奖》的时候,西来中、小学也仅她一人获此殊荣。党员、校领导无一人获得。
退休后的她开启了人生中最幸福最快乐的放飞。和老伴张学华一起随旅行团到一些大城市旅游。20载困苦早年,36载的园丁生涯,这一刻,人生如同出笼的小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早年由于贫穷没有能力离开那巴掌大的一方乡土,青年和中年,因为要工作,要养家糊口,没有条件离开那一道高墙围成的学校。
退休了,终于获得了真正的解放。外面的世界天高海阔,广袤无垠。多姿多彩的万里河山让人心旷神怡。
到了八达岭长城,走进了多少年来教科书插图上那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袁根秀站在八达岭长城之上,心潮澎湃,心中涌起无以言表的敬畏之情。城墙厚重,烽火台高耸,箭楼巍峨。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远眺群山环抱,层峦叠嶂,逐渐朦胧,美不胜收,江山如画,风景这边独好。站在城墙上,仿佛古代工匠们用命呐喊的号子声还在耳边回响…看着这雄伟的长城,想向着几百年前这里曾甲士执戈,旌旗招展,是一个庞大帝国的国防重地。她沉浸在这千年文化的熏陶之中。
抚摸着这城上的一块块饱经历史风雨的青砖,回想自己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共和国伟大工程上的一块普普通通的青砖。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袁根秀们,共和国的扫盲才有今天的成绩,共和国的建设才有了今天的大批人才。
到了十三朝古都的西安,这里沉淀着几千年的历史底蕴,一条条古街老巷,一处处历史遗址,都在诉说着千年古都的辉煌与沧桑。站在城墙上,俯瞰这座城市,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由然而生。
到了浑金璞玉的泸沽湖景区,湖面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天空的蓝,一阵微风,清澈的湖水泛着涟漪,波光粼粼,湖面熠熠生辉。照片上的袁根秀在游船上摆弄着欢乐的姿势,洋溢着内心的满足。周围的山峦苍翠欲滴,与湖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自然界的完美画卷。
人在画中游,每一处风景都如诗如画,不论是湖边的野草百花,远处的绵绵群山,还是湖中的倒影,都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退休后的袁根秀夫妇充分享受着不再受工作约束的自由,可以去满足多年没有实现的愿望。他们到过上海丶南京丶常州…,及云南多地。
13,打破命运与医学的魔咒
退休后的袁根秀除了带外孙,就是参加了老年大学,那里的每一个老年人都是一本富有故事的书。都有着充满酸甜苦辣的五彩年轮。都经历过共和国的风霜雨雪电闪雷鸣。她在那个俱乐部里唱歌跳舞,过着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晚年生活。
古稀之年的袁根秀也有她内心的苦闷……
2015年农历7月,与自己一同走过52个春秋的丈夫张学华因膀胱癌去世。当时对她的打击很大,一个可以依靠的人没有了,身边从此没了一个可以嘘寒问暖,说话的人。
袁根秀早在2000年的时候发生脑梗,所幸只是轻微的,只造成了半边眼睛眯着和嘴有些歪斜,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恢复。并没有造成身体和四肢的活动障碍。
但更大的打击在2018年到来。那是8月6日的晚上,狂风暴雨。那晚上一反常态的是袁根秀的精神特别的好,没有困意。她女儿说:“妈,睡了么?都10点了!”袁根秀说:“今晚精神咋这么好呢!不想睡,你先睡吧!”。她就上了二楼,欲把门窗都关好。
由于风特别的大,她就使劲的掀那个门,像是门外有人在对着掀似的。这一使劲掀门不料滑倒造成严重摔伤。送到中医院后,医院也进行了全力抢救,经十几个医生会诊后当着袁根秀女儿丶儿子的面在病床前说:要家属和病人做好思想准备,经拍片检查,已经造成了股骨头粉碎性骨折。一是因为老人年龄大了,二是不能做手术,今后可能会长期卧床,最好的结果是还能坐在轮椅上。在医生们的认知范围里就再无站起来的那一天了。
袁根秀听到医生这么一说,如同晴天霹雳,五雷轰顶,这是一生从未有过的恐惧。如果从此以后就如医生说的这样成了废人,自己将生不如死。子女有子女的事,何况久病床前无孝子……
为何袁根秀不能做手术呢?因为她的体质还是手术的特殊体质,对麻药过敏。这个风险很大,医院也不敢做。就是拔牙也是忌讳的,一旦与麻药相关的事都是不能做的。
很多事仿佛都是冥冥之中有预兆的,在出事的前几天总有一只邻居家的猫在楼顶喵喵的叫个不停,打跑了又过来烦人的叫。但自从人摔伤后那只猫再没来过。袁老虽是一辈子的教书匠,但对传统文化中的算命八卦也不是完全否定。在那一年在街上遇到一个摆地摊的八字先生,就随便请老先生算一卦,老先生就怎么也推不过那一年。好像生命在那一年就会戛然而止。
77岁的她并没有气绥,没有躺平,没有听天由命。除了经络疏通的治疗,每天都在努力煅炼,同时也吃了不少的药。努力使自己再一次站起来走路。奇迹的是十个月后骨头瘉合了。到现在83岁了,除了每天能站起来颤颤巍巍的走路。手里时常杵着一根杆子,慢慢的走,可以到市场上去买菜,在家里甚至都要上两层楼梯,到房顶上去浇花弄菜。寝室在二楼,每天都要走楼梯数次。上楼梯总是抚着抚手,吃力地一步一步攀登。我在看望袁老时就好意建议她请人把床搬到底下来睡,我是担心她上下楼梯的不安全。袁老却自信满满的对我说,她之所以不搬下来就是为了煅炼两只脚。这种毅志让我感到很吃惊。
83岁高龄的袁老,除了走路有些困难,在与人面对面交谈时仍耳聪目明,口齿伶俐。能把几十年前的件件往事如数家珍的道出来。在十年前的一次学生同学会上,她的学生邀请袁老师参加,她记忆力之好,二十多年不见,居然还能把全班45个学生叫的出44个人的名字,我等四十多岁的人也自愧不如。
我知道很多老人上了七八十岁不是耳聋就是眼花,或表现出思维、语言迟顿。而这些袁老都没有,她与人说起话来就像农村中的一个闲婆婆拉家长,滔滔不绝,讲两个小时都可以不喝一口水。平时一个人在家也很孤单,子女也没有同居一屋。她不会用智能手机,用的还是老年人常用的老式手机,也就是“棒棒机”。她爱好广泛,爱看名人传记,也爱看些算命八卦之类的书。还爱好像农村老婆婆一样做豆食子、腌菜。有时还会练练柔力球,甚至拍拍篮球。摸着篮球就想起在花季少女时英姿飒爽驰骋于篮球场上的时候……
14,我为何要写袁老师
如果要给一个人画肖像,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是画家们的事,如果要给一个人的一生“画肖像”,这就是作家们的事了。因为画家笔下的人物是静态的写实,而一个人一生的历史是动态的。这就须要作者用千千万万的文字来写实主人翁一生的旅途故事。
我为什么要写袁老师?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她代表着一个时代中的亿万个普通人。她的师风师德得到过政府的嘉奖,学生的认可。她不是教育家,远不能和历史上的孔子、罗素丶弗洛伊德相提并论,她没有为人类提出过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她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平凡人中最受人尊敬的人。
她的一生横跨两个朝代,历经了社会底层人的艰辛,目睹了八十多年来农村基础教育的沧海桑田。她的从教之路就是一部见证共和国乡村教育的历史书。她经历的时代是与今天渐行渐远。
袁根秀在私塾里,在先生的长烟斗下背《人之初》的时候,今天的孩子在几千到几万一年的幼儿园里学习表演欢快的节目;少年袁根秀在狭窄坑洼的田坎路上赤脚上学,裤子衣裳常沾满泥水,而今天上小学、初中的孩子被父母用十来万、几十万的汽车舒适地送往学校大门。她读初中时背着柴火,扛着长长的竹杆去街上售卖,艰难地为自己奏生活费时,今天的孩子只要张口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她穿过百结鹑衣,她眼里的学生曾经衣衫简陋,形象不振,甚至打着赤脚上课,而今天的孩子一身潮流,全是品牌;她目睹过老师体罚学生,也目睹了,学生批斗老师,见证了什么是斯文扫地……
她20岁时是一个普通小学教师,和今天20来岁的普通小学教师一样吗?除了都在从事这个职业,其余的一切都是千差万别……那一代人走过的路,是今天和未来人永远不会再经历和体验的旅途。
论人品和教学方法,她有很多老师不具有的优点,这也是今天和未来做老师的人值得借鉴的地方。同样是在从教,袁老教过的学生都把她当成了自己可亲可敬的老母亲,初中86级多年以后开同学会,同学们谁都不请唯独把袁老师请去了。
我为什么要写一部她的传记,她走过的路看到过的风景,值得我用笔把这些一代人的记忆保留下来。她能做到让所有学生尊师,这一点值得让今天的所有老师学习。